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安徽省皖西南名校2018年高三阶段性检测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7-12-18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晓声: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
李  玲
粱晓声197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88年调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直到2002年才转行,调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作为同事,粱晓声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
梁晓声一到大学,就完全投入到教书这一行当中,丝毫没觉得名作家有什么特殊的。他先后独立给中文系本科生开设了“小说创作与欣赏”“散文写作”“文学影视评论”3门选修课,又和同事合开了一门“情感教育”课。学生贾焱回忆说:“原本以为大作家讲课随口就来,应该是不需要备课的吧。然而,梁老师在课堂上,手中却拿着一份讲义。我这才知道他每节课都要认真准备,亲手写讲稿。”“梁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有时闲目养神,而更多时候是为了和早来的同学聊天。谈文学,谈人生,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梁老师总是给予青年学生最热心的帮助,最诚挚的忠告。”
在写作指导方面,粱晓声竭力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玄飘虚甜”之风,鼓励他们到真实粗粝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男生俞德术是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学子,他的小说《父亲》写了乡村贫困而苦闷的生活,粱晓声高兴地夸这是一篇“情怀浓郁”的“力作”,因为它包含着直面人生的“大勇气”。女生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自己的祖母,那是一个一辈子辛劳不止而又从不叹怨命运的侗族老人。粱晓声感叹说:“她身上闪耀着一种最底层的民众身上所具有的浑朴的本能的人生诗牲。我们若同情她的辛劳不止,会显得我们自己太不知人生的况味。”梁晓声以这些优秀习作为例,告诉学生,应该要谨慎地对待写什么的问题,只有选材上与众不同才可能具备艺术个性。
每当遇到学生不能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时,粱晓声便忍不住要提到雨果。《丸三年》中,旺代叛军领袖朗德纳克刚逃出重围又不顾生死重返火场救下3个就要被失火吞噬的孩子,革命军领袖郭万深受感动而主动替他赴死。这种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粱晓声认为这是人文精神的巅峰,每每成为他用以比较的标杆。
十几年间,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五六位教师一直共用一间大办公室。粱晓声是教研室的老大哥,因为他的热诚,大家原先彬彬有礼的同事关系便转换威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的关系了。没人的时候,他会处理自己的信件、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人的时候,他便侃侃而谈。课堂上有什么好苗子,他必定会喜悦地倾诉给在场的同事;他自己近期的所思所感,也会坦率地与你交流。而他自己的创作,多半回家才写。约学生谈论文,他更愿意带他们到饭馆去,就手为爱徒的肚子增加点油水。关怀学生学业的同时,他还为他们的就业、婚事操心。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有恩之师。想到学生们离开父母在这个域市里独自闯荡,有许多事自己都帮不上忙,他“夜难寐时,扪心自问”,就觉得“实愧人师”。
尽管身在大学校园,但梁晓声教育的视野却不限于大学围墙。2015年他出版了《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两本作文指导书。粱晓声不仅反对仅仅把作文看作挣分数的手段,也不赞成仅仅把作文当作训练文字的途径,而是把作文看作“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的大业。在粱晓声看来,作文能使人避免成为感性脑区僵化的“丰脑人”。他说:“作文一事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是激活、开发他们感性脑区潜能,训练、提升感性脑区与理性脑区潜能相互配合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作文教与学的宗旨。”由此可见,梁晓声是从维护人类生命完整性的角度来确立作文的意义,其作文观内含着关怀生命存在的人文情怀。
(选自2017年7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晓声本为著名作家,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后半路出家,转行到大学任教授。
B. 粱晓声不但给大学生开设多门课程,还关心中小学生作文,并出版两本指导书。
C. 粱晓声提倡要在现实生活巾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认为选材决走艺术个性。
D. 粱晓声常以雨果为例,指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米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学生贾焱的回忆,是从侧面表现粱晓声的认真负责,高有亲和力。这种写法颇具匠心。
B. 俞德术的小说《父亲》和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的都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因而受到粱晓声的赞赏。
C. 粱晓声认为,《九三年》中所表现的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巅峰,应当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
D. 粱晓声的热诚改变了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的关系,使大家的关系由同事变成了兄弟姐妹、左邻右舍。
E. 梁晓声认为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这体现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9. 结合全文,概括粱晓声“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的具体表现。
【答案】7. C    8. AD  
9. 责任心:教书投入,备课认真,亲手写讲稿,提前到教室;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不良之风,指导学生尽心尽力,方法得当;关心中小学生作文,出版两本作文指导书。人情味:与学生聊天,给予学生热心帮助和诚挚忠告;请学生吃饭,为学生就业、婚事操心;为人热诚,与同事关系融洽。
【解析】
7. 试题分析:C项,“认为选材决定艺术个性”不正确。原文为“只有选材上与众不同才可能具备艺术个性”。
8. 试题分析: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应当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错误,原文为“每每成为他用以比较的标杆”。E项,梁晓声认为作文“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不正确,原文特指小学生作文。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梁晓声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应该涉及工作、为人处世等方面。通过分析题干明确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是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答题要抓住“责任心和人情味”,分开作答,分条列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S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 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 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 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 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 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3. 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万顷”“汜水”“捕者”;谓语动词:“杀”“系”“言”“逃奔”“行”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本题考查了地理、官职、文体等。D项,“多以散文写成”错误,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纠:告发,敕:命令,按:调查。(2)庶:百姓,喧词:纷杂的议论,矜:同情。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纠”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纠正来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敕”“庶”“喧词”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榆河①晓发    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释】①檎河:在令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 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 第七句中,诗人以终军自比,表明自己愿像终军一样建功立业。
D. 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E. 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15. 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BC    15. 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②善于炼字: “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④“云出”、  “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解析】
14. 试题分析:B“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C“以终军自比”错误,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解答此题要对颔联从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点睛:鉴赏诗歌的精妙之处,要从诗歌语言、内容、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其中最难的要数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 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自己远离嘈杂的音乐、繁冗酌公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夜游赤壁,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景,于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卷  表达题
【答案】    (1). (1)无丝竹之乱耳    (2). 无案牍之劳形    (3). (2)举酒属客    (4).诵明月之诗    (5). 歌窈窕之章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境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乱耳”“案牍”“属”“诵”“窈窕”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