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7-12-21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5分)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5.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写出了田间小路纵横、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可以听到的情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二、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印度和中国军方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接近一个月。中方表示,印度将为本次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危言危行负全责。
②现在一些大学生制作简历时,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然而华而不实的简历投到用人单位不过是泥牛入海,起不到实际作用。
③为弘扬中华秀传统文化,央视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④这个天才少年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善于学习。虽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但是数干字的文章常常一挥而就,被传为佳话。
⑤小李大学毕业到工厂工作,他踏实肯干,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可谓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⑥吴京自导自演的军事动作片《战狼2》上12天后,票房达34亿元,大爆荧屏,其他同步上映的电影与之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B.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往往要逐渐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C.对引进到基层事业单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的限制,到岗即聘。
D.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是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逐渐开给从生命意义上来认识围棋的价值,               。围棋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登入了“国艺”的殿堂。
A.围棋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人们把它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
B.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井把它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
C.把围棋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并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
D.把围棋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围棋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6分)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买际上①   。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回。惊些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   ,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1.读下图这幅漫画,根据要求补全后面的三首打油诗。(5分)

置身于漫画所描写的情境中,学生首先发出抱怨(见下面第一首打油诗)。针对这个学生的抱怨,请分别以校长、老师、家长的不同口吻,按照括号里的内容,补全每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注:需要补全的诗句,韵脚统一规定为“笼”和“门”。)
学生抱怨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何曾有假日?天天关在笼。
①校长开导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        笼,        门。(学习本来如图摔笼振翅,没有逍遥自在的时候。)
②老师激励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        笼,        门。(要想摆脱现状,除非考上大学。)
③家长警告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        笼,        门。(现在给你自由,将来恐怕一事无成。)
三、 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两年,有几档电视节目亮相荧屏,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朗读者》将个人访谈、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结合,以达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大国工匠》既展示了工匠们功劳的成果,也歌颂了“敬业、责任和技术”的工匠精神。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请就其中一档或几档电视节目深受欢迎、广受好评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