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12-21
参考答案
1B
2A
3C
4.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细读文本,挖掘主旨。D项对小说主旨理解偏颇,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健全不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
点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的阅读,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②“我”听老板讲“典型案例”后的思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推动情节发展,并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6. ①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
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
③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
7.D项(“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理解不准确,不能说“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就一定不是孩子的选择)
8.BD(A项,“以天津为例”错,材料二的调查只是针对天津网友。C项,《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只是使游学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并不能限制商业因素对游学的渗入。E项,材料一没有评论)
9.(1)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合理设计。
(2)正确认识游学的意义和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展游学活动。
(3)把游学活动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4)遵从孩子的意愿,更好地锻炼孩子,促进其成长。
(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出2条即可)
10.B(3分)
11.C (3分)“毫无贬低之意”错,有贬低之意。
12.B (3分)“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的”有误,原文说“会稽
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
13.(1)最终安稳地坐着,吃饱了,然后才前去应诏。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景仁(不愧)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竟,最终,1 分;感,感激,1 分;谓,称赞,1分。全句翻译通顺2分)
虽然功劳伟大震撼古人,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继续消灭残余,巩固应该保护的),广泛树立声威大略。(振,同“震” ,震撼,1 分;孚:使....信服,1 分;亡,名词,指行亡道之国或残存势力,1 分。全句翻译通顺2 分)
参考译文: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本名和宋高祖刘裕重名,所以只称呼他的字。他的祖父谢据,是
太傅谢安的二弟。父亲谢允,曾任宣城内史。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起初担任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的嬖人张法顺,当时权势极大,朝廷内外没有谁不登门拜谒,只有谢景仁不到。到了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桓玄诛杀司马元显之后,见到了谢景仁,很理解他,对身边的人说:“司马元显父子说什么不失败呢,让谢景仁这样有才华的人三十岁才当上著作佐郎。”桓玄当了太尉,就让谢景仁补行参军,后又转为大将军,仍参管军事。谢景仁博闻强记,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每次出行,殷仲文、卞范之等人都骑着马跟在后面,只让谢景仁在辇上陪坐。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吃饭。酒食尚未置办好,景仁受到桓玄宣召。桓玄性子急躁,片刻之间,骑马携诏书的使者相继而至。高祖多次请求离开,景仁不答应,说:“主上对待我们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我将要和客人一起吃饭,他怎么就不能等待。”从头到尾安稳地坐着,直到吃饱了,然后才应诏前去。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景仁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等到平定京邑后,高祖进驻石头城,景仁与百官同去拜见高祖,高祖注视着他说:“这是名人之孙啊。”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不可。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认为“苻坚侵犯边境时,谢太傅尚且不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远征,会动摇国家基础。”只有景仁一人说:“您建立齐桓、晋文的功业,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挽救复兴王位,铲除荡平奸逆,虽然功劳伟大直追远古,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继续消灭残余的,巩固应该保护的,广泛树立声威大略。鲜卑紧邻我国疆土,屡次侵犯边陲,讨伐罪人而抚慰百姓,就在此一举。平定鲜卑之后,养精蓄锐,休整步卒,然后再进军洛阳一带,修复先帝园陵寝庙,哪里有坐视敌寇扩张,放纵敌人以至遗留祸患的呢?”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北伐的时候,又把谢景仁转升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并加给事中,后又迁为吏部尚书。八年,任谢景仁领军将军十二年。十一年,又转为右仆射。十二年,谢景仁去世,当时四十七岁。下葬之日,高祖亲自吊唁,哭得很悲痛。
14.(1)C D(C中的“如约”一说无依据 D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
(对一个得3分,两个选对5分)
15.(2)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
②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1 分);
③中间四句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1 分);
④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1 分);
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1 分)。(共6分)
16.略
17.B(杯水风波:指非常小的事情,特指题材狭小、没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微小事件。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笔墨官司:指书面上的争辩。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应在“妻子苦心相劝”前加“不顾”。B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二者取其一。D项,语序错误,应是“追逐、碾轧”。
19.C(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应改为“不敢苟同”。 B项“忝列门墙”:愧在师门。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D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改为“裁夺”。)
20.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②文言文与白话文有着紧密的联系 ③传承着同一种文化
21.①乙 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有也不一定当医生。
②丁 没有被财经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1B
2A
3C
4.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细读文本,挖掘主旨。D项对小说主旨理解偏颇,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健全不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
点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的阅读,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②“我”听老板讲“典型案例”后的思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推动情节发展,并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6. ①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
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
③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
7.D项(“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理解不准确,不能说“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就一定不是孩子的选择)
8.BD(A项,“以天津为例”错,材料二的调查只是针对天津网友。C项,《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只是使游学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并不能限制商业因素对游学的渗入。E项,材料一没有评论)
9.(1)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合理设计。
(2)正确认识游学的意义和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展游学活动。
(3)把游学活动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4)遵从孩子的意愿,更好地锻炼孩子,促进其成长。
(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出2条即可)
10.B(3分)
11.C (3分)“毫无贬低之意”错,有贬低之意。
12.B (3分)“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的”有误,原文说“会稽
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
13.(1)最终安稳地坐着,吃饱了,然后才前去应诏。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景仁(不愧)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竟,最终,1 分;感,感激,1 分;谓,称赞,1分。全句翻译通顺2分)
虽然功劳伟大震撼古人,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继续消灭残余,巩固应该保护的),广泛树立声威大略。(振,同“震” ,震撼,1 分;孚:使....信服,1 分;亡,名词,指行亡道之国或残存势力,1 分。全句翻译通顺2 分)
参考译文: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本名和宋高祖刘裕重名,所以只称呼他的字。他的祖父谢据,是
太傅谢安的二弟。父亲谢允,曾任宣城内史。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起初担任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的嬖人张法顺,当时权势极大,朝廷内外没有谁不登门拜谒,只有谢景仁不到。到了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桓玄诛杀司马元显之后,见到了谢景仁,很理解他,对身边的人说:“司马元显父子说什么不失败呢,让谢景仁这样有才华的人三十岁才当上著作佐郎。”桓玄当了太尉,就让谢景仁补行参军,后又转为大将军,仍参管军事。谢景仁博闻强记,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每次出行,殷仲文、卞范之等人都骑着马跟在后面,只让谢景仁在辇上陪坐。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吃饭。酒食尚未置办好,景仁受到桓玄宣召。桓玄性子急躁,片刻之间,骑马携诏书的使者相继而至。高祖多次请求离开,景仁不答应,说:“主上对待我们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我将要和客人一起吃饭,他怎么就不能等待。”从头到尾安稳地坐着,直到吃饱了,然后才应诏前去。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景仁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等到平定京邑后,高祖进驻石头城,景仁与百官同去拜见高祖,高祖注视着他说:“这是名人之孙啊。”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不可。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认为“苻坚侵犯边境时,谢太傅尚且不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远征,会动摇国家基础。”只有景仁一人说:“您建立齐桓、晋文的功业,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挽救复兴王位,铲除荡平奸逆,虽然功劳伟大直追远古,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继续消灭残余的,巩固应该保护的,广泛树立声威大略。鲜卑紧邻我国疆土,屡次侵犯边陲,讨伐罪人而抚慰百姓,就在此一举。平定鲜卑之后,养精蓄锐,休整步卒,然后再进军洛阳一带,修复先帝园陵寝庙,哪里有坐视敌寇扩张,放纵敌人以至遗留祸患的呢?”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北伐的时候,又把谢景仁转升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并加给事中,后又迁为吏部尚书。八年,任谢景仁领军将军十二年。十一年,又转为右仆射。十二年,谢景仁去世,当时四十七岁。下葬之日,高祖亲自吊唁,哭得很悲痛。
14.(1)C D(C中的“如约”一说无依据 D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
(对一个得3分,两个选对5分)
15.(2)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
②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1 分);
③中间四句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1 分);
④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1 分);
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1 分)。(共6分)
16.略
17.B(杯水风波:指非常小的事情,特指题材狭小、没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微小事件。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笔墨官司:指书面上的争辩。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应在“妻子苦心相劝”前加“不顾”。B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二者取其一。D项,语序错误,应是“追逐、碾轧”。
19.C(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应改为“不敢苟同”。 B项“忝列门墙”:愧在师门。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D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改为“裁夺”。)
20.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②文言文与白话文有着紧密的联系 ③传承着同一种文化
21.①乙 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有也不一定当医生。
②丁 没有被财经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