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7-12-22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一段: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项强加因果。D项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出处见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2.B(B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明确表示中国能引领浪潮。)
3.D(D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二段: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4.C(C项“没有把老人的肖 像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该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5.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6.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7.C(材料一中的63%,指的是报告“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材料二中的45%。指的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的概念不同。)
8.BE(A项,说法过于绝对,“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就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却没有被统计进去”这一结果,尽管存在“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有些地方”。C项,材料二中“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指的是户籍迁移中的种种障碍应该破除,而不是“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项,“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错误,原文中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说法,但这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说我国已经这样做了。)
9.(1)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①从材料二图表数据看,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②综合材料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每年将有1300万以上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率增长的速度快。(2)通过政府行为有计划地提升城镇化率。2014年3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每点2分)
10.D
11.B(“秩满”,任职期满)
12.B(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大意正确2分,“属”、“典”、“故事”,各1分)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大意正确2分,介宾短语后置、“鄙” “闵”,各1分)
【参考译文】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
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 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未满期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改变诏文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
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 。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14.BC(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5.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2分)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1分)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ƒ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1分)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 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7.A(①“万人空巷”,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符合语境。②“曾几何时”,指时间没过多久。不符合语境。③“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符合语境。④“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庆幸,褒义。符合语境。⑤“坐拥百城”,比喻藏书极丰富。不符合语境。⑥“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符合语境。)
18.B(A项,主语中途易辙,应在“是”前加上“这部诗集”;C项,语意重复,“致”意为“表达”,和“提出”语意重复;D项,成分残缺,应在“图书馆”后加上“的目标”。)
19.A(B“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C“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探望”一般指探望病人,并且是指远程的方式,这里应该为“看望”。)
20.①“中国天眼”发现两颗新脉冲星;②研究它们可以解决许多重大物理问题;③而你再看不见我。
21.(1)画面左上角的树枝上悬挂着一枚公章,左下角有一堆砖,上面写一“政”字,中间有一人正抱着“绩”字的砖向左边走来。右边是一座已被拆掉墙脚的房子,房子上面写着“百姓利益”四个字。整幅画下面写着“拆东墙,垒西墙”的标题。(2)揭示了某些部门为了搞政绩,不惜损害百姓利益的做法。
22.一、立意参考
1、美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排第一?
①多元文化强国——国力是根本;
②经济强势带来文化强势——国力是根本
2、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榜上有名?
①文化本身:经典文化魅力永存—— 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
②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传承文化,传递文化
3、中国美国文化特点比较反思
①排前两位:现代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
②褒中抑美:文化更需深沉;文化要回归;
③扬美抑中:让文化与时代同行;文化的延续在于创新
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纠缠”在原有的材料上,只是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分析,没有探究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厌其烦”讲材料中的例子,只是浅表层的列举,等于是在“原地踏步”,需要明确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多样的,不应仅被“束缚”在传统的影子里。中国的当代文化符号还有“一带一路”、“高铁”、“共享经济”、“阿里巴巴“”…….
2.脱离材料,扩大话题。紧紧抓到了个别词,诸如“文化”、“创新”,完全不考虑材料的大前提,就开始议论分析了,结果越写跑题越远。没有扣准材料中的文化现象问题。
3.归因分析挖掘错误。
4.“抑中”太过,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1.C(A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一段: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项强加因果。D项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出处见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2.B(B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明确表示中国能引领浪潮。)
3.D(D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二段: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4.C(C项“没有把老人的肖 像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该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5.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6.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7.C(材料一中的63%,指的是报告“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材料二中的45%。指的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的概念不同。)
8.BE(A项,说法过于绝对,“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就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却没有被统计进去”这一结果,尽管存在“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有些地方”。C项,材料二中“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指的是户籍迁移中的种种障碍应该破除,而不是“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项,“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错误,原文中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说法,但这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说我国已经这样做了。)
9.(1)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①从材料二图表数据看,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②综合材料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每年将有1300万以上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率增长的速度快。(2)通过政府行为有计划地提升城镇化率。2014年3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每点2分)
10.D
11.B(“秩满”,任职期满)
12.B(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大意正确2分,“属”、“典”、“故事”,各1分)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大意正确2分,介宾短语后置、“鄙” “闵”,各1分)
【参考译文】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
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 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未满期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改变诏文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
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 。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14.BC(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5.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2分)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1分)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ƒ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1分)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 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7.A(①“万人空巷”,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符合语境。②“曾几何时”,指时间没过多久。不符合语境。③“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符合语境。④“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庆幸,褒义。符合语境。⑤“坐拥百城”,比喻藏书极丰富。不符合语境。⑥“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符合语境。)
18.B(A项,主语中途易辙,应在“是”前加上“这部诗集”;C项,语意重复,“致”意为“表达”,和“提出”语意重复;D项,成分残缺,应在“图书馆”后加上“的目标”。)
19.A(B“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C“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探望”一般指探望病人,并且是指远程的方式,这里应该为“看望”。)
20.①“中国天眼”发现两颗新脉冲星;②研究它们可以解决许多重大物理问题;③而你再看不见我。
21.(1)画面左上角的树枝上悬挂着一枚公章,左下角有一堆砖,上面写一“政”字,中间有一人正抱着“绩”字的砖向左边走来。右边是一座已被拆掉墙脚的房子,房子上面写着“百姓利益”四个字。整幅画下面写着“拆东墙,垒西墙”的标题。(2)揭示了某些部门为了搞政绩,不惜损害百姓利益的做法。
22.一、立意参考
1、美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排第一?
①多元文化强国——国力是根本;
②经济强势带来文化强势——国力是根本
2、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榜上有名?
①文化本身:经典文化魅力永存—— 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
②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传承文化,传递文化
3、中国美国文化特点比较反思
①排前两位:现代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
②褒中抑美:文化更需深沉;文化要回归;
③扬美抑中:让文化与时代同行;文化的延续在于创新
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纠缠”在原有的材料上,只是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分析,没有探究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厌其烦”讲材料中的例子,只是浅表层的列举,等于是在“原地踏步”,需要明确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多样的,不应仅被“束缚”在传统的影子里。中国的当代文化符号还有“一带一路”、“高铁”、“共享经济”、“阿里巴巴“”…….
2.脱离材料,扩大话题。紧紧抓到了个别词,诸如“文化”、“创新”,完全不考虑材料的大前提,就开始议论分析了,结果越写跑题越远。没有扣准材料中的文化现象问题。
3.归因分析挖掘错误。
4.“抑中”太过,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