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时间:2018-03-07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蔡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沅水:沅江。武冈:县名,在湖南西部。
19. 同为送别诗,王诗流露出________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而孟诗则流露出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
20.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孟诗的艺术技巧。
【答案】19. (1). 旷达乐观 (2). 凄楚痛苦
20. ①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江水波涛茫茫,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伤感。
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友人日暮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
③夸张的手法,“天涯一望断人肠”表现了分别后的伤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王诗,根据“通”“接”“不觉有离伤”“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旷达乐观。孟诗,根据诗中“淼茫”“何处泊”“”“断人肠”可以判断出此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凄楚痛苦之情。
点睛: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一般分析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艺术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人运用该艺术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1. 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22. 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21. (1). 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 (2). 污主张出世,逃离世俗。
22. 孔子: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句含义,及文化常识能力。“辟人之士”“辟世之士”两个词出自桀溺的话。桀溺说子路“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里“辟”同“避”。“人”指与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故桀溺称其为“辟人之士”,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不愿意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见面说话。所以“辟人之士”是指“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的人。“辟世之士”,“辟”同“避”。“世”指社会,所以这里“辟世之士”是桀溺自谓,是指隐者。这些人不主张出仕,逃离社会世俗。所以“辟世之士”是指“不主张出世,逃离世俗”的人。
2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根据材料一中桀溺的话“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和孔子自己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分析概括孔子的人生态度。桀溺的话意思是:(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孔子的话意思是: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由此可以得出孔子的人生态度是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根据材料二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以得出孟子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材料二:
孟子说:“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四)古诗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退而论书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 (1). (1)响穷彭蠡之滨 (2). 声断衡阳之浦 (3). (2)以舒其愤 (4). 思垂空文以自见 (5). (3)猿猱欲度愁攀援 (6). 百步九折萦岩峦 (7). (4)金戈铁马 (8). 气吞万里如虎 (9). (5)曲肱而枕之 (10).乐亦在其中矣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蠡、滨、衡、浦、舒、见、攀援、萦、戈、肱。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送蔡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沅水:沅江。武冈:县名,在湖南西部。
19. 同为送别诗,王诗流露出________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而孟诗则流露出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
20.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孟诗的艺术技巧。
【答案】19.
20. ①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江水波涛茫茫,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伤感。
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友人日暮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
③夸张的手法,“天涯一望断人肠”表现了分别后的伤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王诗,根据“通”“接”“不觉有离伤”“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旷达乐观。孟诗,根据诗中“淼茫”“何处泊”“”“断人肠”可以判断出此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凄楚痛苦之情。
点睛: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一般分析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艺术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人运用该艺术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1. 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22. 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21.
22. 孔子: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句含义,及文化常识能力。“辟人之士”“辟世之士”两个词出自桀溺的话。桀溺说子路“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里“辟”同“避”。“人”指与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故桀溺称其为“辟人之士”,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不愿意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见面说话。所以“辟人之士”是指“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的人。“辟世之士”,“辟”同“避”。“世”指社会,所以这里“辟世之士”是桀溺自谓,是指隐者。这些人不主张出仕,逃离社会世俗。所以“辟世之士”是指“不主张出世,逃离世俗”的人。
2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根据材料一中桀溺的话“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和孔子自己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分析概括孔子的人生态度。桀溺的话意思是:(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孔子的话意思是: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由此可以得出孔子的人生态度是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根据材料二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以得出孟子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材料二:
孟子说:“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四)古诗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退而论书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蠡、滨、衡、浦、舒、见、攀援、萦、戈、肱。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