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3-11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A项,范围失当,“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B项,“进入中国”表述错误,原文是“走进中国思想文化”。另外,“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说法也错误;D项,以偏概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儒、道、佛三家,还包括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
2.C (C项,张冠李戴,本段内容确实谈到了"佛教融入了中华文化”,但更多的内容是在论证 “佛教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选项把“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的概念混淆了。)
3.A (A项,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条件。)
4.B【解析】B项“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5. 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2分)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1分) 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1分)②总结全文(1分)
6.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答出1条2分,答出3条6分)
7. D(“一定能治愈”判断错误。材料一中说“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材料四说“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可见D选项的结论是不对的。)
8. DE(A项,材料二的第二段中也有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B项,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做法是不全相同的。C项,体型偏胖的同学在网络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不是最大的。)
9. ①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制约限制不良的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②尽早及时心理药物治疗。欺凌发生后,心理的危害要通过专业人士尽早消除。③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④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可能诱导因素,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每点1分)
10.B 11.B “秩满”指官员任职期满 12.C 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不便利)。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属”“典”、“故事”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鄙”“以”“闵”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便利。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丧守期未满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把诏文改变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领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14.B D (B、没用到比喻手法 ,D、是诗人仿效渔儿樵子哀伤地写下了“离忧”,不是“他们”)
15.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 三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
16、(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传道受业解惑(或: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A、①错误。相濡以沫:是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此句中应用“同舟共济”; ②正确。“伐功矜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③错误。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④错误。惊鸿一瞥:指美女或所仰慕的女子动人心魄的目光⑤正确。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⑥正确。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18、C项.A、语序不当,“不仅…”与“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一下。B句式杂糅,把“组成为”改“组成的”;D、成分残缺,在“人满为患”后加上“的问题”。
19、D A、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B 、广播稿中的“全不”与“全部”同音,容易让人误听。C、诗句应是说明“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D、正确。
20. ①观察分析年轮的圈数②揭示着生长的好季节和差季节③却发现海洋生态系统较差。
21 题头、称呼、自称得体2分,请假时间起止明确1分,离校原因表述明确1分,结尾署名日期明确1分,共计5分。
2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以名人的话为材料的新型作文题,对于此类作文题,要先读懂名人话语的大意,抓住些关键词句,然后再联系社会现实构思立意。①马可·奥勒利乌斯的名言可理解为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往直前,学会变通。②董仲舒的观点是以不变应万变;③白岩松的观点是坚守那些不变的东西,例如优良的文化传统,继承与传承优良的传统,用人生中优良的思想或事物来影响或改变那些不好的思想或事物。也可综合起来,用辩证的观点来立意。
1.C (A项,范围失当,“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B项,“进入中国”表述错误,原文是“走进中国思想文化”。另外,“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说法也错误;D项,以偏概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儒、道、佛三家,还包括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
2.C (C项,张冠李戴,本段内容确实谈到了"佛教融入了中华文化”,但更多的内容是在论证 “佛教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选项把“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的概念混淆了。)
3.A (A项,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条件。)
4.B【解析】B项“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5. 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2分)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1分) 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1分)②总结全文(1分)
6.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答出1条2分,答出3条6分)
7. D(“一定能治愈”判断错误。材料一中说“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材料四说“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可见D选项的结论是不对的。)
8. DE(A项,材料二的第二段中也有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B项,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做法是不全相同的。C项,体型偏胖的同学在网络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不是最大的。)
9. ①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制约限制不良的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②尽早及时心理药物治疗。欺凌发生后,心理的危害要通过专业人士尽早消除。③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④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可能诱导因素,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每点1分)
10.B 11.B “秩满”指官员任职期满 12.C 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不便利)。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属”“典”、“故事”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鄙”“以”“闵”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便利。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丧守期未满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把诏文改变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领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14.B D (B、没用到比喻手法 ,D、是诗人仿效渔儿樵子哀伤地写下了“离忧”,不是“他们”)
15.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 三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
16、(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传道受业解惑(或: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A、①错误。相濡以沫:是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此句中应用“同舟共济”; ②正确。“伐功矜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③错误。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④错误。惊鸿一瞥:指美女或所仰慕的女子动人心魄的目光⑤正确。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⑥正确。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18、C项.A、语序不当,“不仅…”与“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一下。B句式杂糅,把“组成为”改“组成的”;D、成分残缺,在“人满为患”后加上“的问题”。
19、D A、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B 、广播稿中的“全不”与“全部”同音,容易让人误听。C、诗句应是说明“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D、正确。
20. ①观察分析年轮的圈数②揭示着生长的好季节和差季节③却发现海洋生态系统较差。
21 题头、称呼、自称得体2分,请假时间起止明确1分,离校原因表述明确1分,结尾署名日期明确1分,共计5分。
2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以名人的话为材料的新型作文题,对于此类作文题,要先读懂名人话语的大意,抓住些关键词句,然后再联系社会现实构思立意。①马可·奥勒利乌斯的名言可理解为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往直前,学会变通。②董仲舒的观点是以不变应万变;③白岩松的观点是坚守那些不变的东西,例如优良的文化传统,继承与传承优良的传统,用人生中优良的思想或事物来影响或改变那些不好的思想或事物。也可综合起来,用辩证的观点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