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镇海中学2018年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5-29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右边(1分);良书播惠九州。(3分)
6.(1)如被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的生命(2)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3)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6分,每句2分)
7.B
8.D
9.观物要审,要周密而实事求是的观察事物,不能想当然。观察事物,不仅仅着眼于对事物表层形态的寻求,更强调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在艺术观察中,要发挥心灵的作用,做到“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和“神与万物交”的境界。(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0.丰富人物形象,写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暗示父母具有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在家中光海中自由探索提供机会;推动情节发展,在父母们每次出门看电影期间孩子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追逐新的目标;正因为父母每周三去看电影,出事的那晚也恰好是周三,为文章中三十七个同学淹死的结局做了铺垫。(4分,每点1分)
11.丰富母亲的形象,写出母亲对孩子不够理解的一面,也展示了母亲的无理强硬。反衬出父亲比较注意教育方法;暗示了孩子们在开始追逐梦想之前并不优秀;为下文孩子们获得“金栀子花奖”和成为全校典范做铺垫;点明了追逐梦想能够成就卓越的主旨。(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12.小说描写了一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言出必行,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父亲形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每周三都去看电影;言出必行。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做到,即使在公寓里买一艘划艇是多么不合实际;注重教育方法,如将小艇放在车库,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3.作者通过这个结尾,深化了全文主旨,理性地探讨了如何追逐梦想成就卓越的问题。追逐梦想成就卓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且要有计划和步骤,托托和乔尔从学习六分仪和罗盘针开始,然后购买了全套的潜水装置,才能在光海中游刃有余;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高于世俗生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无论是窥视天竺葵盆栽还是唱嘲弄校长的校歌,还是偷喝爸爸的白兰地酒,都是孩子对成人世界行为的模仿,依旧没有逃出世俗社会的梦想;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之所以被淹死,还在于孩子们扭开太多灯,而前文中两兄弟只让光流到近三尺或两寻的深度。(6分,每点2分)
14.C 15.C 16.B
17.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3分)
18.(1)他父亲处在贫穷中,(他)在父亲身旁照顾没有不足的地方,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4分,困厄、左右、铢发,各1分,语句通顺1分。)(2)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罢了,难道不能称为贤明的人吗?(4分,既往、而已,各1分;反问句,1分;语句通顺1分)
19.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2分)
20.前四句借景抒情。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比喻的手法),在烟雨中飘摇抖动的萧索凄凉画面,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2分)接着以白描手法,通过“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常迫于饥寒的窘况,心情极其压抑苦闷。(2分)
七八两句,运用设问传情达意。从前每逢寒食佳节,有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看见“乌衔纸”时才恍悟,含蓄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痛苦。(2分)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欲归不能,欲祭不可,于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2分)全诗反映出作者谪居黄州时痛苦、压抑甚至是绝望的“沉痛”的心理状态。(1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
6分)
21.因材施教。(2分)
22.同意。(1分)(1)“中庸”的内涵之一就是为人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1分)(2)第一则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做事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激进,要进退适中。彰显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本质。(1分)(3)第二则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1分)
23.(6分)
(1)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4)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5)但见长江送流水青枫浦上不胜愁
24.参照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段缝君足下:王某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在足下面前说到曾巩善于写文章,并没有涉及他的为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开始和他逐渐熟悉并非常欣赏他,愿意和他交朋友,才又写文章大概地介绍了他的品行。您的来信,凭着您的所闻把曾巩说得一无是处,说他居家之时,亲戚朋友都感到惶恐畏惧,责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并据此说我交朋友缺乏原则。足下这话说得果真正确吗?
曾巩本来就不是这样的人嘛。曾巩的文学和论议,在王某所交游的友人当中,还没有见到有哪个可以和他匹敌。他的本意是为了使文章合于大道而奋勇不顾,恐怕不是用刑罚灾难和名利爵禄所能改变的。他父亲处在困厄当中,曾巩服侍在他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说:“我们曾家门楣衰败,能依赖的也就是这个儿子了。”这些都是王某亲眼所见。足下所说的那些,王某却没有见过。曾巩在京城的时候,避开他哥哥独自居住,对这件事,王某也要加以指责,所以足下批评他就更加不遗余力。人们的过错当中有些是情有可原的,千万不能光相信文字的传播。事情原本各有各的因果,然而情绪却未必和事情本身完全吻合。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而一味谴责,那还有哪个不可以谴责呢?曾巩的行迹的确是那样的,故而曾巩作为一个弟弟,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一点过错都没有。只是我在京城的时候,和他没有太多的交往,回到江南后,又觉得人家以往的错处没有必要总是提起,所以没有举出此事来规劝他。曾巩做事一向果断干脆,很少苟同他人的意见,大部分行为都出于自己的内心,这个毛病在我回到江南后已经规劝过他了。曾巩听了之后,立刻露出惊悚的神色。曾巩原本有很多长处是值得我学习的。他写的《怀友》书两篇,一篇收藏在自家,另一篇交到我这里,诚恳而急切地希望与我互相切磋探讨,免得日后出现问题再后悔。曾经说朋友有过错,不能断然决裂,姑且规劝他。规劝他如果听从也就算了,如果非要人家形成文字承认错误才肯宽容,那我的确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大凡曾巩的行迹,如上所说,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而已,难道不能称为贤者吗?
天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者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操守,不愿与愚钝者取齐,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既然怀着忌恨埋怨之心,那就没有什事不可以加以诽谤,君子之流误听误信之后,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贤人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暂时困在底层的贤者受害尤其深。任何权势也改变不了世俗,因为名节并没有加到平民头上,愚钝的入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流传。凡是指责曾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言论,肯定都是那些忌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息的人而为。他哥哥并没有和曾巩有过太多的接触,所以此事也属于误听误传。足下竟然要引用忌恨他的人、埋怨他的人、误听误传的人所讲的话,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众人都憎恶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孟子说:“全国的人都说可以诛杀,也不可以马上诛杀,必须要得到确实可以诛杀的罪证,然后再杀他。”匡章,全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孟子却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孝的。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众人的蛊惑。如果他们也受众人的蛊惑,那也就和众人一样了,哪里还是孔子、孟子呢?足下还是把握自己,稳重一些,不要轻易地议论曾巩。
(李之亮注译,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5,第177页)
1.C
2.A
3.B
4.A
5.右边(1分);良书播惠九州。(3分)
6.(1)如被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的生命(2)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3)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6分,每句2分)
7.B
8.D
9.观物要审,要周密而实事求是的观察事物,不能想当然。观察事物,不仅仅着眼于对事物表层形态的寻求,更强调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在艺术观察中,要发挥心灵的作用,做到“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和“神与万物交”的境界。(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0.丰富人物形象,写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暗示父母具有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在家中光海中自由探索提供机会;推动情节发展,在父母们每次出门看电影期间孩子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追逐新的目标;正因为父母每周三去看电影,出事的那晚也恰好是周三,为文章中三十七个同学淹死的结局做了铺垫。(4分,每点1分)
11.丰富母亲的形象,写出母亲对孩子不够理解的一面,也展示了母亲的无理强硬。反衬出父亲比较注意教育方法;暗示了孩子们在开始追逐梦想之前并不优秀;为下文孩子们获得“金栀子花奖”和成为全校典范做铺垫;点明了追逐梦想能够成就卓越的主旨。(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12.小说描写了一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言出必行,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父亲形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每周三都去看电影;言出必行。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做到,即使在公寓里买一艘划艇是多么不合实际;注重教育方法,如将小艇放在车库,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3.作者通过这个结尾,深化了全文主旨,理性地探讨了如何追逐梦想成就卓越的问题。追逐梦想成就卓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且要有计划和步骤,托托和乔尔从学习六分仪和罗盘针开始,然后购买了全套的潜水装置,才能在光海中游刃有余;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高于世俗生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无论是窥视天竺葵盆栽还是唱嘲弄校长的校歌,还是偷喝爸爸的白兰地酒,都是孩子对成人世界行为的模仿,依旧没有逃出世俗社会的梦想;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之所以被淹死,还在于孩子们扭开太多灯,而前文中两兄弟只让光流到近三尺或两寻的深度。(6分,每点2分)
14.C 15.C 16.B
17.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3分)
18.(1)他父亲处在贫穷中,(他)在父亲身旁照顾没有不足的地方,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4分,困厄、左右、铢发,各1分,语句通顺1分。)(2)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罢了,难道不能称为贤明的人吗?(4分,既往、而已,各1分;反问句,1分;语句通顺1分)
19.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2分)
20.前四句借景抒情。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比喻的手法),在烟雨中飘摇抖动的萧索凄凉画面,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2分)接着以白描手法,通过“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常迫于饥寒的窘况,心情极其压抑苦闷。(2分)
七八两句,运用设问传情达意。从前每逢寒食佳节,有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看见“乌衔纸”时才恍悟,含蓄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痛苦。(2分)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欲归不能,欲祭不可,于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2分)全诗反映出作者谪居黄州时痛苦、压抑甚至是绝望的“沉痛”的心理状态。(1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
6分)
21.因材施教。(2分)
22.同意。(1分)(1)“中庸”的内涵之一就是为人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1分)(2)第一则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做事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激进,要进退适中。彰显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本质。(1分)(3)第二则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1分)
23.(6分)
(1)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4)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5)但见长江送流水青枫浦上不胜愁
24.参照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段缝君足下:王某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在足下面前说到曾巩善于写文章,并没有涉及他的为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开始和他逐渐熟悉并非常欣赏他,愿意和他交朋友,才又写文章大概地介绍了他的品行。您的来信,凭着您的所闻把曾巩说得一无是处,说他居家之时,亲戚朋友都感到惶恐畏惧,责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并据此说我交朋友缺乏原则。足下这话说得果真正确吗?
曾巩本来就不是这样的人嘛。曾巩的文学和论议,在王某所交游的友人当中,还没有见到有哪个可以和他匹敌。他的本意是为了使文章合于大道而奋勇不顾,恐怕不是用刑罚灾难和名利爵禄所能改变的。他父亲处在困厄当中,曾巩服侍在他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说:“我们曾家门楣衰败,能依赖的也就是这个儿子了。”这些都是王某亲眼所见。足下所说的那些,王某却没有见过。曾巩在京城的时候,避开他哥哥独自居住,对这件事,王某也要加以指责,所以足下批评他就更加不遗余力。人们的过错当中有些是情有可原的,千万不能光相信文字的传播。事情原本各有各的因果,然而情绪却未必和事情本身完全吻合。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而一味谴责,那还有哪个不可以谴责呢?曾巩的行迹的确是那样的,故而曾巩作为一个弟弟,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一点过错都没有。只是我在京城的时候,和他没有太多的交往,回到江南后,又觉得人家以往的错处没有必要总是提起,所以没有举出此事来规劝他。曾巩做事一向果断干脆,很少苟同他人的意见,大部分行为都出于自己的内心,这个毛病在我回到江南后已经规劝过他了。曾巩听了之后,立刻露出惊悚的神色。曾巩原本有很多长处是值得我学习的。他写的《怀友》书两篇,一篇收藏在自家,另一篇交到我这里,诚恳而急切地希望与我互相切磋探讨,免得日后出现问题再后悔。曾经说朋友有过错,不能断然决裂,姑且规劝他。规劝他如果听从也就算了,如果非要人家形成文字承认错误才肯宽容,那我的确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大凡曾巩的行迹,如上所说,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而已,难道不能称为贤者吗?
天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者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操守,不愿与愚钝者取齐,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既然怀着忌恨埋怨之心,那就没有什事不可以加以诽谤,君子之流误听误信之后,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贤人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暂时困在底层的贤者受害尤其深。任何权势也改变不了世俗,因为名节并没有加到平民头上,愚钝的入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流传。凡是指责曾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言论,肯定都是那些忌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息的人而为。他哥哥并没有和曾巩有过太多的接触,所以此事也属于误听误传。足下竟然要引用忌恨他的人、埋怨他的人、误听误传的人所讲的话,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众人都憎恶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孟子说:“全国的人都说可以诛杀,也不可以马上诛杀,必须要得到确实可以诛杀的罪证,然后再杀他。”匡章,全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孟子却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孝的。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众人的蛊惑。如果他们也受众人的蛊惑,那也就和众人一样了,哪里还是孔子、孟子呢?足下还是把握自己,稳重一些,不要轻易地议论曾巩。
(李之亮注译,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5,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