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开滦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6-22
2018-06月考参考答案
1.A 2.D
3.B【解析】“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符合语境。“惨淡经营”是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与语境不符。“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符合语境。“波诡云谲”原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此处是指场面充满危险,与语境不符。“目光如炬”指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此处是指目光短浅,与语境不符。“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符合语境。
4.A【解析】B项“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C项“反映了各学校的备考措施和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发现了一些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短板”兼有句式杂糅及缺主语的毛病。D项第二个“城市雕塑”是前后分句的主语,应放在“既然”前,“接受民众的审核”不能说是“是民众的权利”,搭配不当。
5.A 6.D 7.A 8.B
9.B(A“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把部分当作了全体。原文中的三个“或”是“有的”的意思。C把次要的原因当作了唯一的原因。原文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这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唐代人富有诗人气质,敏感多情。D理解偏颇。从五代到北宋仍是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只是增添了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
10.D(“为中国山水画中某种不变的精神提供论据”错误,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的继承性,是为了论述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晋唐时期到元明清的嬗变)
11.A(“以山水来自娱与遣怀”推断错误。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山水是画的背景,是审美的发现,到了元明清才发展到自娱与遣怀)
12.C
13.D(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4.B(说“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错,应是“他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
15.(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乖”、“崇”、“震摇”、“藉藉”各1分,句意1分。)
(2)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于渭川猎”句式、“讽”、补主语“皇帝”、“手制”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晋州刺史。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与姚崇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16..DE(D“孤独中不乏豪迈”与词人的心境不符,应该是“萧瑟中暗含着悲愤”。E“委婉指出了自己功名事业毫无着落的原因”错,此句表意很直接,既不“委婉”,也没揭示原因。)
.词人的宝剑随身携带,表明他始终把国事放在心中,随时准备为国效力;他同朋友挑灯看剑,整夜讨论国事,表现了他爱国报国之心切;男儿有泪不轻弹,尽管不受重用,功名事业尽付东流,但壮志不衰;词人以常带佩剑、挑灯看剑、连床夜语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始终抱有报国壮志的英雄形象。(正确解读三句话,3分;形象特点鉴赏,3分。)
【词意欣赏】
开头三句直接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而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和题眼就在“弹铗”二字。这里借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说自己的愁苦 “西来”,是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因此四处漂泊。此词的开头正是如此开门见山,直接切题。他把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意”,借冯谖弹铗的故事,明白表示出来,而且贯穿全篇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
“梦里寻秋”的“秋”,其意似不只是指季节,还别有所指。“梦里寻秋”,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脉微如缕”(刘克庄),隐喻国势的颓败和山河的破碎;二是寻而不得,以致成梦。但即使在梦里,也仍是“秋不见”。接着却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秋在平芜远渚”。陈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沦陷了的北方大好山河:“平芜远渚”正与之相仿佛。这两句悖论的话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和伤心,虽日里、夜里、梦里都在追求,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得,大有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意境。
“想雁信家山何处?”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音信全无,故乡何处?念国思家,在这首词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句也正如“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干《虞美人》),表明家乡遥远。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于是引起下面的万千感慨:“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少年去”。异乡作客,本已可悲,何况又值万木萧疏、西风萧瑟的秋天,它和“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一样,映现出作者无法排解的忧伤。对镜自照,两鬓如霜,人已垂垂老矣,美好的时光已经匆匆地消逝了。“自笑人憔悴”,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这几句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萧瑟中暗含着悲愤,从“自笑”(词人的自嘲)两字中隐隐地折射了出来。
下片换头处的“男儿事业无凭据”,从结构说和上阕的首句一样,是自我抒怀的一个关键句。古云“男儿志在四方”,但功名事业皆如云烟,毫无着落,惹起词人无限伤心往事。词人只能从回忆中以当年的放浪形骸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用《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事,以坚决抗秦的悲剧英雄荆轲、高渐离比况自己和朋友,情投意合,慷慨悲歌,豪放不羁。并用阮籍在大将军司马昭的宴会上“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见《世说新语·简傲》),表示自己的不拘礼法、不可一世之概。刘过是一个好饮酒、喜谈兵、睥睨今古、傲视一世、具有诗情将略和才气超然的人。他不仅“奏赋明光,上书北阙”(《念奴娇》),而且他曾想弃文就武,投笔从戎,血战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却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不斩楼兰心不平”的壮志,也在现实中被撞得粉碎,成为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词人并没有就此消沉颓废,“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尽管一事无成,功名事业尽付东流,可是自己仍是壮志未衰,时时与朋友夜里挑灯看剑,连床夜语,又岂忍对灯花弹泪?
最后四句明知国运不可挽回,壮志难以实现,却仍然死不了这颗心,不能忘情国事是刘过的一大悲哀,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由对国事的感慨转入个人身世的飘零。“唤起”两句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词人以李白自比,希望有杜甫那样的知己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结句点出写此词以泄心中愁苦,聊作羁旅中的安慰。
这首词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挥洒无余,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沈祥龙语),可说正是此词的主要特色。其次,此词典故都能恰到好处:“弹铗西来路”,像随手拾取,却包容了丰富的意蕴,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用“击筑悲歌”、“酒酣箕踞”写豪情与友谊,惟妙惟肖,神态毕现。后用杜甫诗句抒发羁旅况味,也情思隽永,妥贴自然。
17(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8.(3分)A(“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形成了对比”分析有误,作者开篇写老谢其貌不扬主要是为了表现老谢的执着精神。衣着寒酸与否和是否能干并无逻辑关系,故而不能构成对比。)
19.(5分)老谢干活很执着,把自己力所能及的都修理好才作罢;老谢对女儿婚姻以及女儿出走的态度也是一种执着;老谢收藏5000余枚毛主席像章,追忆那个年代,这也是一种执着;老谢在家筹办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把像章分门别类排列的整整齐齐,也是一种执着;老谢对珍贵像章被骗耿耿于怀以至于生病去世,也是执着的体现。
20.(6分)老谢因为执着于像章被骗而生病致死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使得故事情节略有波澜,形成了小说的高潮;这样的结局符合老谢执着的人物形象,使得老谢这一形象更具典型性;这样的结局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促使读者反思“执着”的意义。
21.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 下降过程中吸热 这就形成云
22.
【正向立意】
(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ft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1.A 2.D
3.B【解析】“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符合语境。“惨淡经营”是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与语境不符。“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符合语境。“波诡云谲”原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此处是指场面充满危险,与语境不符。“目光如炬”指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此处是指目光短浅,与语境不符。“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符合语境。
4.A【解析】B项“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C项“反映了各学校的备考措施和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发现了一些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短板”兼有句式杂糅及缺主语的毛病。D项第二个“城市雕塑”是前后分句的主语,应放在“既然”前,“接受民众的审核”不能说是“是民众的权利”,搭配不当。
5.A 6.D 7.A 8.B
9.B(A“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把部分当作了全体。原文中的三个“或”是“有的”的意思。C把次要的原因当作了唯一的原因。原文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这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唐代人富有诗人气质,敏感多情。D理解偏颇。从五代到北宋仍是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只是增添了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
10.D(“为中国山水画中某种不变的精神提供论据”错误,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的继承性,是为了论述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晋唐时期到元明清的嬗变)
11.A(“以山水来自娱与遣怀”推断错误。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山水是画的背景,是审美的发现,到了元明清才发展到自娱与遣怀)
12.C
13.D(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4.B(说“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错,应是“他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
15.(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乖”、“崇”、“震摇”、“藉藉”各1分,句意1分。)
(2)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于渭川猎”句式、“讽”、补主语“皇帝”、“手制”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晋州刺史。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与姚崇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16..DE(D“孤独中不乏豪迈”与词人的心境不符,应该是“萧瑟中暗含着悲愤”。E“委婉指出了自己功名事业毫无着落的原因”错,此句表意很直接,既不“委婉”,也没揭示原因。)
.词人的宝剑随身携带,表明他始终把国事放在心中,随时准备为国效力;他同朋友挑灯看剑,整夜讨论国事,表现了他爱国报国之心切;男儿有泪不轻弹,尽管不受重用,功名事业尽付东流,但壮志不衰;词人以常带佩剑、挑灯看剑、连床夜语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始终抱有报国壮志的英雄形象。(正确解读三句话,3分;形象特点鉴赏,3分。)
【词意欣赏】
开头三句直接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而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和题眼就在“弹铗”二字。这里借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说自己的愁苦 “西来”,是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因此四处漂泊。此词的开头正是如此开门见山,直接切题。他把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意”,借冯谖弹铗的故事,明白表示出来,而且贯穿全篇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
“梦里寻秋”的“秋”,其意似不只是指季节,还别有所指。“梦里寻秋”,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脉微如缕”(刘克庄),隐喻国势的颓败和山河的破碎;二是寻而不得,以致成梦。但即使在梦里,也仍是“秋不见”。接着却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秋在平芜远渚”。陈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沦陷了的北方大好山河:“平芜远渚”正与之相仿佛。这两句悖论的话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和伤心,虽日里、夜里、梦里都在追求,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得,大有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意境。
“想雁信家山何处?”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音信全无,故乡何处?念国思家,在这首词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句也正如“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干《虞美人》),表明家乡遥远。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于是引起下面的万千感慨:“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少年去”。异乡作客,本已可悲,何况又值万木萧疏、西风萧瑟的秋天,它和“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一样,映现出作者无法排解的忧伤。对镜自照,两鬓如霜,人已垂垂老矣,美好的时光已经匆匆地消逝了。“自笑人憔悴”,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这几句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萧瑟中暗含着悲愤,从“自笑”(词人的自嘲)两字中隐隐地折射了出来。
下片换头处的“男儿事业无凭据”,从结构说和上阕的首句一样,是自我抒怀的一个关键句。古云“男儿志在四方”,但功名事业皆如云烟,毫无着落,惹起词人无限伤心往事。词人只能从回忆中以当年的放浪形骸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用《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事,以坚决抗秦的悲剧英雄荆轲、高渐离比况自己和朋友,情投意合,慷慨悲歌,豪放不羁。并用阮籍在大将军司马昭的宴会上“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见《世说新语·简傲》),表示自己的不拘礼法、不可一世之概。刘过是一个好饮酒、喜谈兵、睥睨今古、傲视一世、具有诗情将略和才气超然的人。他不仅“奏赋明光,上书北阙”(《念奴娇》),而且他曾想弃文就武,投笔从戎,血战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却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不斩楼兰心不平”的壮志,也在现实中被撞得粉碎,成为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词人并没有就此消沉颓废,“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尽管一事无成,功名事业尽付东流,可是自己仍是壮志未衰,时时与朋友夜里挑灯看剑,连床夜语,又岂忍对灯花弹泪?
最后四句明知国运不可挽回,壮志难以实现,却仍然死不了这颗心,不能忘情国事是刘过的一大悲哀,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由对国事的感慨转入个人身世的飘零。“唤起”两句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词人以李白自比,希望有杜甫那样的知己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结句点出写此词以泄心中愁苦,聊作羁旅中的安慰。
这首词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挥洒无余,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沈祥龙语),可说正是此词的主要特色。其次,此词典故都能恰到好处:“弹铗西来路”,像随手拾取,却包容了丰富的意蕴,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用“击筑悲歌”、“酒酣箕踞”写豪情与友谊,惟妙惟肖,神态毕现。后用杜甫诗句抒发羁旅况味,也情思隽永,妥贴自然。
17(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8.(3分)A(“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形成了对比”分析有误,作者开篇写老谢其貌不扬主要是为了表现老谢的执着精神。衣着寒酸与否和是否能干并无逻辑关系,故而不能构成对比。)
19.(5分)老谢干活很执着,把自己力所能及的都修理好才作罢;老谢对女儿婚姻以及女儿出走的态度也是一种执着;老谢收藏5000余枚毛主席像章,追忆那个年代,这也是一种执着;老谢在家筹办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把像章分门别类排列的整整齐齐,也是一种执着;老谢对珍贵像章被骗耿耿于怀以至于生病去世,也是执着的体现。
20.(6分)老谢因为执着于像章被骗而生病致死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使得故事情节略有波澜,形成了小说的高潮;这样的结局符合老谢执着的人物形象,使得老谢这一形象更具典型性;这样的结局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促使读者反思“执着”的意义。
21.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 下降过程中吸热 这就形成云
22.
【正向立意】
(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ft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