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9-26
2018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A。【解析】B.惊蜇-惊蛰;C. 钉书机-订书机;D. 脖颈gěng。
2.D。【解析】涣然冰释:表示“ 消失”,其对象一般是“嫌隙、疑虑、误会”等,而烟消云散:表示“消失”,其对象一般是“事物” 。
3.C。【解析】A. “利益”为本句中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故用引号标示;B.“可是”前用分号,表示转折关系(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C.“亲情”“爱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中间用顿号即可;“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前应为逗号,因为它不是整个句子的总括性语句。
4.B。【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具有”要和“功能”“效果”之类的宾语搭配;也可以把“具有”改成“能”;C.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城市”“ 乡村”不属于“地形”;D.结构混乱,在“标志”前面加“这”。
5.【答案示例】(1)存在一定的反差 (2)并不淡雅的时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3)会被凸显出
【考查点】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解析】第一空前面阐释了佛系与背景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结合后面底色与淡雅之色的比喻说明,得知第一空应填入“存在一定的反差”,具体解释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根据“只有当”的关联词,可知第二空和第三空应该是具体解释这个比喻产生的条件和呈现的效果,即只有当底色并不淡雅的时候,那一小片淡雅才会被凸显出
6.【答案示例】(1)有较高收入却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开销大于收入的人。
(2分。有较高收入”“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开销大于收入”各1分,超过字数扣1分,句子不通畅酌情扣分。)
(2)可以表示否定:我认为“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风气。这一现象是欲望与享受交织的产物,无节制的过度消费是一种放纵。
或者:大多数的过度消费是对所谓名牌的盲目追求,从心理上寻求一种认同感,同样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4分)
也可以表示赞同:我认为应理解包容。这实质是种超前消费,也许与传统的“节俭”相悖,但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表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或者:当代年轻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面临的诸多压力,他们只是通过消费方式奖励自己或寻求减压,只要不损害他人无可厚非。
(4分。观点鲜明1分,理由充分2分,语言表达通畅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7.A.【解析】由“一方面令人惊喜的文创新品在展馆里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因几天在台北街头巷尾的遇见,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恰恰说明了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以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推理可得。B.无中生有,文章没有说传统产品介绍糖的特质;C.强加因果,原文“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高协同度的生态链”不是 “因为”理念一致“所以”高度协同;D.原文“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慢慢积淀为诚品、紫藤庐、台大罗斯福路咖啡馆、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并逐渐延伸至更多领域”可以得出,“对更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的是“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
8.C.【解析】由第6段可推知。A.张冠李戴,阐释的文字不是《逍遥游》中的名句,而是“‘鲲’由上千万颗微曲镜组构成一只大型的飞鱼……”,且“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的是“烟雨飘渺、草树朦胧”;B.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并不是“最”重要的;D.以偏概全,原文是“似乎清晰地还原了……”
9. 【答案示例】
①建构一个完整的文创生态链(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应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
②长久地强调文创、重视文创、扶持文创;
③构建整体文创思维(既需要大的空间自由舒展,也需要小的细枝末节的打磨习惯);
④各个细节都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执行和完成。
(4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0.(4分)【答案示例】①运用对比、排比、拟人、反复等手法,(1分,答出2个即可)突出腊梅的特有的清香。(1分)②通过侧面描写(烘托),(1分)突出腊梅的香清幽沁人心脾。(1分)③转用第二人称“你”叙述,(1分)赋予作品抒情色彩,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考查点】文学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人称运用等角度分析手法,从描写对象、效果等方面条分缕析拟写答案。
11.(5分)【答案示例】①运用一连串叠词,描写关于苏州糕点的各种感觉,色香味触俱全,声情并茂,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糕点的喜爱。②句式整齐而灵活,两个“端上了”,两个“是”,以及“可不是”“必是”“都是”,将作者重逢苏州糕点的亲切、惊喜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③语言蓬勃热烈,有异于前文偏冷的色调,暗示情感由伤感转向欣喜。(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如答比喻、动词运用给1分)
【考查点】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解析】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尤其应当重视对像本题中的叠词、独特的句式等特殊的言语形式生成的特定的言语内容的理解,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
12.(5分)【答案示例】①以时空转换为线索组织全文。时间由白天到暮色四合,空间由街巷到半园,脉络清晰。②同时以情感变化为另一条线索组织全文。情感由重逢的兴奋到沉醉愁思直至安定满足,层层铺展,过渡自然。(答出1点3分,答出2点5分。答出线索而不没有分析只得线索的1分)
【考查点】文学作品结构分析。
【解析】文章结构可以从线索、顺序、照应、过渡等方面进行分析,纵观全文,本文时空、情感线索清晰,上下文过渡自然,照应鲜明,具有严谨的结构特点,把握住这些角度和特点,即可全面地分析。
13.(6分)【答案示例】①体现半园自然环境宁静安逸,具有人文气息,适宜人安居。(2分)②表现对自然而人文、古老而梦幻、即使冬天仍富有春意的苏州城的怀念神往之情。(2分)③反衬旅人漂泊心灵无处安放的境况,表现对现代人愤懑、疲惫、焦虑心理的反思,对人生理想安住的追寻。(2分)
【考查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
【解析】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且住为佳”在本文中表面是匾额题字,实则贯穿全篇,暗含主题,作品表面是写对苏州城的神往和赞美,实则是对人生理想的安住的追寻。解题时应当结合全文整体把握作品意蕴,仔细体会作者情感内涵,抓住文中透露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14.B【考查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备:完备。
15.C【考查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A表被动/从;B用/才;C都是表转折;D取独/定语后置的标志。
16.D【考查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只采择“杨左之事”详写,其他都略写或不写。
17.(3分)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第1处可断可不断,若未断,不扣分。其余5处,少断1处扣1分,扣分为止)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对于文言断句类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语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18.(8分)①以前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
②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义蕴反而更狭小。
【考查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1)整句意思对得1分;“恨”、“里闬”、补充出“所”字结构的内容,各1分。
(2)整句意思对得1分;“惟务”、“征”(通假“证”)“验证”的意思、“故事”古今异义,各1分。
【参考译文】
以前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咐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增加了分量,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
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
古代明了作文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细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例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所以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留侯从容地和高祖谈论天下的事情很多,但(如果)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大事,那么就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宋、元各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得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懂得这一原理。
征君仗义行侠,除了营救杨涟、左光斗之事,其他的都是乡村里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的人能够努力做到的。他的弟子门人众多,是因为他能够审度时势,正确估价自己,不敢像孔子、孟子那样拒绝孺悲、夷之,是不得已的。至于他研究学问,他自己所写的书已说得很详细。所以这些我都没有写入传中,只是用虚笔写了一个大略情况。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词中已说到:“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嫌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义蕴反而更狭小。我现在把要详写的事迹写得简略,具体的事迹写得概括,而征君的真正精神品格反而能够在文字之外表现出,以后载入家谱,交送史官,千万不要用别人写的替换我这篇。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
19.七言律诗(律诗),悲凉(意思接近即可)
20. 【答案示例】①从“风尘荏苒音书绝”句可以看出,作者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没了联系。②从“关塞萧条行路难”句可以看出,因关塞战争频发,归路荒凉艰难,有家难回,也象征这作者仕途的艰难。③从“已忍伶俜十年事”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十年间,作者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④从“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看出,作者暂依幕府,但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参考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杜甫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论》,为严 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他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解放出。这首《宿府》诗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清”“寒”,烘托心境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有三个停顿。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21.(2分)【答案示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分)
【考查点】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析】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给分,因为它出自《孟子》而不是《论语》;答“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或“深则厉,浅则揭”等只给1分,因为缺少“怀才而藏”之意。
22.(4分)【答案示例】①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2分)
②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子“三达德”中的“智”的品格。(2分)
【考查点】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参考翻译】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
23.(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而在萧墙之内也     (2)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5)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考查点】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四、作文(60分)
参照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