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鹤岗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12-09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内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郎。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0、C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这句话的含义是“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根据理解原句“其守历阳也”也,作为句末助词,所以可以排除ABD三项。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C.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11、B 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朝中居要职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12、C曾开“因此被贬知婺州”错,依据原文“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可知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②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13、①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争”,争执;“苟”,如果;“愿”,希望。)
②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巡”,巡视;“聚”,聚集;“江”,长江;“遽”,轻率。)
附参考译文
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做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不听从,于是请求罢免,改兼侍读。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4、C“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5.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首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表达了诗人对韶华已逝的慨叹。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精神顿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跟将军向宠商讨军队中的事情,就会有“______,______。”的稳定局面。
(3)“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16、(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内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郎。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0、C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这句话的含义是“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根据理解原句“其守历阳也”也,作为句末助词,所以可以排除ABD三项。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C.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11、B 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朝中居要职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12、C曾开“因此被贬知婺州”错,依据原文“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可知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②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13、①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争”,争执;“苟”,如果;“愿”,希望。)
②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巡”,巡视;“聚”,聚集;“江”,长江;“遽”,轻率。)
附参考译文
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做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不听从,于是请求罢免,改兼侍读。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4、C“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5.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首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表达了诗人对韶华已逝的慨叹。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精神顿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跟将军向宠商讨军队中的事情,就会有“______,______。”的稳定局面。
(3)“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16、(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