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12-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 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 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今天,( ),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拍案叫绝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驾轻就熟
B.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驾轻就熟
C. 拍案叫绝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熟能生巧
D.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熟能生巧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
B.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
C.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D.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结合“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分析,选用“叹为观止”。“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结合“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分析,选用“巧夺天工”。“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结合“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分析,选用“喜闻乐见”。“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熟悉,做起来容易。“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结合“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老手”等内容分析,选用“驾轻就熟”。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此句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缂丝工艺”“织中圣品”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语序有问题,“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表意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是讲“缂丝”,结合后面内容“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分析可知,C项更符合语境。故选C。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恩师好!时光荏苒,与您分别几年,我甚是想念。您的音容宛在,常入梦来,令我寝食难安。作为您的门墙桃李,深深感谢您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对我倾尽绵薄之力,让我不孚众望,考入理想大学。
教师节来临,祝恩师身体康健,工作顺意!
【答案】(1)“音容宛在”改为“音容笑貌”;(2)“寝食难安”改为“难以忘怀”,或去掉“令我寝食难安”;(3)“门墙桃李”改为“学生”;(4)“绵薄之力”改为“全力”;(5)“不孚”改为“不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这是写给恩师的信,适用对象错误,改为“音容笑貌”;“寝食难安”,形容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都到了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的地步,不合语境,改为“难以忘怀”;“门墙桃李”,称他人的学生,改为“学生”;“绵薄之力”,常用作自谦之辞,改为“全力”;“不孚”,不能使大家信服,结合“考入理想大学”分析,改为“不负”。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产生影响,进而增强综合国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对人”等要素,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正人亦正
一位女士养了一只鹦鹉,非常美丽,但它有一个毛病,常常咳嗽,而且声音浑浊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痰。女主人带它去看兽医,不料检查结果出来,鹦鹉完全健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主人是个烟奴,时常吸烟,且吸烟后时常咳嗽,久而久之,鹦鹉便学会了这种声音。然而女主人还带它去看医生。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你不想“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话,你就必须“正人先正己”。孟子曾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章句上)人要自律,正人先正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定好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既不自大自傲,好为人师,又不自卑自贱、甘为奴仆,才能保持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只要能正确对待自己,处事待物都容易了。孟子的见解,当为通理。“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离娄章句上)恭敬别人,自然不会侮辱;自己节俭,自然不会去掠夺。而你尊敬人,人也会尊敬你;你掠夺人,人也会掠夺你。因此,正人先要正己。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这句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下属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这正如《颜氏家训·治学篇》所说的那样:“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不正,尚且难以自处,如何还能为他人师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个作文题目是多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开放度较大,梳理三句话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立意,这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发挥。本次作文所选三句话句,与人生态度相关,这贴近生活,也可引导学生借古思今,探讨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先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梳理句子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立意。在这三句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讲的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这句话要求做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不断提高自己,影响他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达的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正人先正己,平时要做到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就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转变待人接物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令行禁止,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影响身边的人。这一则材料可以当成是对前一材料的具体阐述,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想说的正是德与才的关系,“才”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很多为恶天下者往往是极其聪慧之人;换句话说一个内心险恶,却胸中无才之人,任凭折腾,也不能掀起多大的浪来。而“德”则是心性问题,他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使用自己胸中的“才”,所以有“德”未必有才,都是“德”却是我们选择人才的关键,很多时候有德无才之人还可勉强完成任务(哪怕完成的不是非常圆满),但是无德有才之人则祸害无穷。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所以,综合这三则材料,作文的立意中应包含这几个要素:品德、才能、德行、奋进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拍案叫绝
B. 叹为观止
C. 拍案叫绝
D. 叹为观止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
B.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
C.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D.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答案】17.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结合“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分析,选用“叹为观止”。“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结合“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分析,选用“巧夺天工”。“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结合“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分析,选用“喜闻乐见”。“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熟悉,做起来容易。“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结合“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老手”等内容分析,选用“驾轻就熟”。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此句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缂丝工艺”“织中圣品”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语序有问题,“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表意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是讲“缂丝”,结合后面内容“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分析可知,C项更符合语境。故选C。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恩师好!时光荏苒,与您分别几年,我甚是想念。您的音容宛在,常入梦来,令我寝食难安。作为您的门墙桃李,深深感谢您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对我倾尽绵薄之力,让我不孚众望,考入理想大学。
教师节来临,祝恩师身体康健,工作顺意!
【答案】(1)“音容宛在”改为“音容笑貌”;(2)“寝食难安”改为“难以忘怀”,或去掉“令我寝食难安”;(3)“门墙桃李”改为“学生”;(4)“绵薄之力”改为“全力”;(5)“不孚”改为“不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这是写给恩师的信,适用对象错误,改为“音容笑貌”;“寝食难安”,形容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都到了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的地步,不合语境,改为“难以忘怀”;“门墙桃李”,称他人的学生,改为“学生”;“绵薄之力”,常用作自谦之辞,改为“全力”;“不孚”,不能使大家信服,结合“考入理想大学”分析,改为“不负”。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产生影响,进而增强综合国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对人”等要素,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正人亦正
一位女士养了一只鹦鹉,非常美丽,但它有一个毛病,常常咳嗽,而且声音浑浊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痰。女主人带它去看兽医,不料检查结果出来,鹦鹉完全健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主人是个烟奴,时常吸烟,且吸烟后时常咳嗽,久而久之,鹦鹉便学会了这种声音。然而女主人还带它去看医生。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你不想“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话,你就必须“正人先正己”。孟子曾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章句上)人要自律,正人先正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定好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既不自大自傲,好为人师,又不自卑自贱、甘为奴仆,才能保持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只要能正确对待自己,处事待物都容易了。孟子的见解,当为通理。“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离娄章句上)恭敬别人,自然不会侮辱;自己节俭,自然不会去掠夺。而你尊敬人,人也会尊敬你;你掠夺人,人也会掠夺你。因此,正人先要正己。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这句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下属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这正如《颜氏家训·治学篇》所说的那样:“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不正,尚且难以自处,如何还能为他人师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个作文题目是多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开放度较大,梳理三句话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立意,这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发挥。本次作文所选三句话句,与人生态度相关,这贴近生活,也可引导学生借古思今,探讨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先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梳理句子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立意。在这三句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讲的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这句话要求做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不断提高自己,影响他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达的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正人先正己,平时要做到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就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转变待人接物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令行禁止,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影响身边的人。这一则材料可以当成是对前一材料的具体阐述,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想说的正是德与才的关系,“才”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很多为恶天下者往往是极其聪慧之人;换句话说一个内心险恶,却胸中无才之人,任凭折腾,也不能掀起多大的浪来。而“德”则是心性问题,他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使用自己胸中的“才”,所以有“德”未必有才,都是“德”却是我们选择人才的关键,很多时候有德无才之人还可勉强完成任务(哪怕完成的不是非常圆满),但是无德有才之人则祸害无穷。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所以,综合这三则材料,作文的立意中应包含这几个要素:品德、才能、德行、奋进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