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一中2019届高三12月学情诊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12-25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2月学情诊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最早由德国学者伯梅提出,他认为美学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学与经济的深度交融。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美学价值成为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的第三种价值,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是美学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国外有研究认为,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美学的代表,其核心在于处理和协调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系。在美学经济理论看来,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自然”重新回到人类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中,并与之成为互为感通、共融共生的共同体。在审美的观照方式上,美学经济强调一种融合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审美经验方式;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美学经济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将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美学经济的思维去盘活自然经济与人文经济的融通。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学经济倡导的正是这种大美观,既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全面发展,又强调社会整体的共同繁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美的取向、美的形态、美的诉求各有不同,但个性美总离不开共性之美。美发乎人性,却显于个性,但又达于共享。换言之,美既是一种独乐乐,更是一种众乐乐。
创意和创新是美学经济的内在灵魂。在互联网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时代,世界相连通,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文明与文明都在这种连通之中建立新的关系和构建新的意义,以美学需求为代表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则愈益成为这种新关系和新意义的引爆点,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美学价值的导向作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秉持创新为内核的美学经济,倡导在现实世界改造中,围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创新的思维打破一切固有联结,活化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强调围绕着不断变化的美学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创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活化现有的各种美学资源等,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邱晔《从“美丽”到“美力”:激发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1.下列对“美学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经济是一种秉持生态绿色、共融共生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B.美学经济是一种贯彻了共享、共赢、共创的发展理 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C.美学经济是一种要始终秉持着创意和创新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D.美学经济是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关系的新型经济形态。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经济是美学与经济深度交融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其特点是摒弃使用价值。
B.当人类不把自然世界的存在当作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美学经济就出现了。
C.“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美学经济要求整个社会要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
D.人们日益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对美学经济提出了不断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经济 理论来源于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
B.在美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未来的经济将具备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后的融通之美。
C.美学经济理论提倡在个性基础上的共性追求,即由独乐乐,最终走向和谐的众乐乐。
D.在美学经济理论指导下,经济活动将以创新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寻 车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明人问:“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 怎么会丢了呢?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
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 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
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 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
5.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为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5%,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如何增优势补短板》,《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乡村人才短缺的原因众多: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且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人才兴则乡村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丽乡村。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光明日报》 2018年8月7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逐渐凋敝。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收入增加,都得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从材料二看,0013-2017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2013年的2.4%降至1.7%,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
D.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均高于农村。
B.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C.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乡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困局。
D.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9.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最早由德国学者伯梅提出,他认为美学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学与经济的深度交融。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美学价值成为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的第三种价值,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是美学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国外有研究认为,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美学的代表,其核心在于处理和协调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系。在美学经济理论看来,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自然”重新回到人类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中,并与之成为互为感通、共融共生的共同体。在审美的观照方式上,美学经济强调一种融合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审美经验方式;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美学经济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将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美学经济的思维去盘活自然经济与人文经济的融通。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学经济倡导的正是这种大美观,既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全面发展,又强调社会整体的共同繁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美的取向、美的形态、美的诉求各有不同,但个性美总离不开共性之美。美发乎人性,却显于个性,但又达于共享。换言之,美既是一种独乐乐,更是一种众乐乐。
创意和创新是美学经济的内在灵魂。在互联网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时代,世界相连通,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文明与文明都在这种连通之中建立新的关系和构建新的意义,以美学需求为代表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则愈益成为这种新关系和新意义的引爆点,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美学价值的导向作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秉持创新为内核的美学经济,倡导在现实世界改造中,围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创新的思维打破一切固有联结,活化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强调围绕着不断变化的美学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创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活化现有的各种美学资源等,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邱晔《从“美丽”到“美力”:激发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1.下列对“美学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经济是一种秉持生态绿色、共融共生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B.美学经济是一种贯彻了共享、共赢、共创的发展理 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C.美学经济是一种要始终秉持着创意和创新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D.美学经济是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关系的新型经济形态。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经济是美学与经济深度交融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其特点是摒弃使用价值。
B.当人类不把自然世界的存在当作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美学经济就出现了。
C.“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美学经济要求整个社会要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
D.人们日益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对美学经济提出了不断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经济 理论来源于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
B.在美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未来的经济将具备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后的融通之美。
C.美学经济理论提倡在个性基础上的共性追求,即由独乐乐,最终走向和谐的众乐乐。
D.在美学经济理论指导下,经济活动将以创新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寻 车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明人问:“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 怎么会丢了呢?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
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 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
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 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
5.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为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材料四: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