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H11教育联盟·G10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2-13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棱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奏和,古代方技家,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B.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C.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D.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改、知等。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 丁口,即男子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 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文中“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 蔡襄忠心劝谏。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 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所有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 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
(2)几年以来,上天的告诫接连来到,推究导致天诫的原因,是君臣上下都有过失。希望陛下能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来应对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待塞外广袤的背景,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B. 颔联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
C. 颈联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D.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剥的希冀。
15. 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尾联以景作结,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战士的心中充满了明亮的阳光,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继续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与初唐边塞诗昂扬奋发的格调一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错误,“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这是说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是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而非“工笔”“细腻描绘”。故选B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然后理解“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的意思,再把握尾联的内容,看尾联是如何体现这“开国风气”的。“犹开国风气”是说本诗与初唐时候的边塞诗昂扬奋发的风格是一致的;从标题来看,“战城南”表明这是一首边塞诗,而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意思是“微小的心意也表达了征人们光明的内心世界,征程千里,大漠黄沙飞,遮天蔽日”,最后一句“千里暗黄沙”是写景句,这是以景作结,这一句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而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一方面展示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可以说本诗的风格与其一致。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来表明此文写作目的、并作为寄赠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描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 余嘉其能行古道 (2). 作《师说》以贻之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夕阳西下 (6).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嘉”“贻”“萧萧”“断肠人”“天涯”。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棱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奏和,古代方技家,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B.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C.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D.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改、知等。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 丁口,即男子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 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文中“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 蔡襄忠心劝谏。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 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所有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 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答案】10. B
13. (1)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
(2)几年以来,上天的告诫接连来到,推究导致天诫的原因,是君臣上下都有过失。希望陛下能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来应对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待塞外广袤的背景,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B. 颔联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
C. 颈联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D.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剥的希冀。
15. 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14.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错误,“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这是说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是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而非“工笔”“细腻描绘”。故选B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然后理解“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的意思,再把握尾联的内容,看尾联是如何体现这“开国风气”的。“犹开国风气”是说本诗与初唐时候的边塞诗昂扬奋发的风格是一致的;从标题来看,“战城南”表明这是一首边塞诗,而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意思是“微小的心意也表达了征人们光明的内心世界,征程千里,大漠黄沙飞,遮天蔽日”,最后一句“千里暗黄沙”是写景句,这是以景作结,这一句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而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一方面展示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可以说本诗的风格与其一致。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来表明此文写作目的、并作为寄赠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描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嘉”“贻”“萧萧”“断肠人”“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