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9-03-02
2018-2019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理解有误。“不得不”体现的却是人“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人类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是人“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是人的“自我意识”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C。对文章的论证分析有误。依据文本,皮兰德洛是用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更加肯定、强调“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的观点。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A.原文“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强调“共生、共存”是人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说要先追求“物质”然后在追求“精神”。B.对原文内容分析有误。原文“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承以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合理性、必要性,并没有认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是低级的;同时,“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的观点也表明,虽然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有差别,但有差别并不等同于缺乏意义。C.对原文内容分析有误。“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这意味着人固然不是一般的动物,但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特殊动物,而人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是有认识的,人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4.C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一波三折的情节不是反映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而是反映不管人生面临何种意外,都应乐观坦然、知足常乐的主题。
5.老章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表达了他对丁大厨由衷的敬佩与赞叹(1分),因为丁大厨:厨艺精湛: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朋好友,对他的厨艺无不交口称赞;(1分)
乐观知足:他专注于烧菜的快乐,错失冠军也能坦然面对;(2分)
继承传统,丰富传统:他不仅注重传统苏帮菜的传承,还赋予传统更加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有大厨风范。(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级为F。
6.这段话是丁大厨介绍他做的“清蒸鲈鱼”,解释了清蒸鲈鱼味道的“与众不同”(1分),让故事更添波澜(1分);对五味的解说不仅展示了丁大厨对生活、烹饪的独到理解(1分),也丰富了丁大厨热爱乡土的性格特点(1分);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蕴(1分),看似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却包含各种滋味,引发读者对生活哲理、乡土情怀、美好传统的思考(1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7.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解决了……实际问题”理解有误,依据文意,督查只是发现问题,并非直接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8.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缺乏足够重视”有误,依据文中相关内容“随着2017年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和地方其实是重视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的,问题的产生是其他困素造成的。
9.存在的问题(3分):1.医院性质各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资金结算存在难度;2.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设置不统一,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3.资金结算数目庞大,工作量大,资金核算管理存在风险;4.各地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5.医保异地结算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6.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1点1分,答任意3点3分)
政府还需要做如下努力(3分):1.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2.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3.做好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11.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B。
明代内阁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12.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温体仁对文震孟是“隐不举”,钱士升极力举荐,温体仁才不得不上报。
13.(1)(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得分点:省略(文震孟)、示(显示,可译为“警示”,即表示皇帝不能容忍这种不敬)、颔(点头)各1分,句意2分。(2)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得分点:故事(旧时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先例)、以(认为)、裨(益处)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文震盂,字文起,是待诏大学士文征明曾孙。祖父文彭曾任国子博士,父亲文元发曾任卫辉府同知(知府的副职),皆以名声品行著称。文震盂二十岁乡试中举.十次赴京会试。至天启二年,殿试获第一,被授翰林院修撰官。
当时魏忠贤逐渐把持朝政,多次贬斥大臣。文震孟愤懑难抑,上《勤政讲学疏》,说:“陛下要改弦更张,激励豪杰奋力进取。陛下拂晓临朝,寒冬盛夏不停息,治政不是不勤奋。但是,鸿胪寺官员引导大臣朝见皇上,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而已。祖宗当年上朝的时候,君臣相对,如同家人父子。皇上向大臣咨访军国大事以及民间细微的隐情,对国政民事了如指掌。奸诈之徒没有地方藏身,左右亲近之人也没有机会蒙蔽。”文震盂把他的奏疏呈上,却被魏忠贤私下扣押隐瞒,没有立即呈报到皇帝那里。某日,皇帝正在看戏,魏忠贤趁机摘取文震盂奏疏中”傀儡登场”的话语,(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一天,给皇上讲经结束,魏忠贤传旨,在廷堂上杖打文震盂八十大板,贬官调往京外。次辅韩煽极力争辩,谏官上奏章直言进谏,皇帝不采纳,文震盂也不去调任之地,恰好这时顾同寅因写诗悼念熊廷弼而犯罪,被有司捕获,波及文震孟,文震盂与他一并被贬斥为平民。
崇祯元年,文震盂被以侍读官征召,担任了日讲官。震盂在讲筵,最庄严端正。当时多位大臣被逮捕入狱。文震盂为崇祯皇帝讲解《鲁论》(《论语>在鲁地流传的一种版本),他反复讲解,规劝讽喻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感悟了,马上下旨从狱中释放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一天,文震盂讲经,崇祯皇帝把一只脚搁在膝上(翘二郎腿),正好讲解《五子之歌》,到”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时,文震盂用两眼直瞅着崇祯皇帝的脚。崇祯皇帝立即用袖子掩住脚,再慢慢地把脚抽回,放下。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崇祯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文震盂精通《春秋》,为当时名家,被首辅温体仁所嫉恨,隐瞒而不举荐,次辅钱士升直接点名说文震盂,说他可当此任。温体仁无奈,假装吃惊地说:“几乎漏了这个最佳人选!”于是把他的名字列入报给皇上。等到文震盂进宫讲《春秋》,果然很合崇祯皇帝的心意。
崇祯八年七月,崇祯皇帝让文震盂入阁参预朝政。文震盂两次上疏辞谢,崇祯皇帝不允许。按照惯例,阁臣一经任命,就向司礼太监投递名帖,唯独文震盂不这样做。掌管司礼监的太监曹化淳,一向仰慕文震盂,令人辗转表达情意【希望文震盂去司礼监叙话),文震孟最终还是没有去。方震盂刚直方正忠贞耿直,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可惜入阁三个月就被罢免,没有完全发挥他的才能。归家半年就去世了。
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
15.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1082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 083年),用前两首诗的韵。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周振甫)
16.(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每空1分,错字、漏字、颠倒则该空不得分。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擢发难数”:拔下全部头发来数都数不清,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举足轻重”: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言语思维不能达到的神秘境界。形容对事物、情况或言行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万无一失”:没有万分之一的差错,形容有绝对把握,绝对不出差错;“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万无一失”重在不出差错,“十拿丸稳”重在有把握,并且程度不及“万无一失”;“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强调没有任何先例);“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可以相对于自己而言,更契合建桥实际)。
18.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层级为E。“为保证大桥达到120年的超长寿命发挥了作用”的主语应是“解决方案”。A“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提供”句式杂糅,错误;D则“金属研究所”做主语,错误;B兼有A、D的问题,错误。
19.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充当整句话的主语,与“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保护泥下区的新方法被大胆采用”中的主语冲突,故A、B错误;“阴极保护的传统方式”不能对应“以此解决泥下区中更换牺牲阳极难度过大的问题”中的“以此”,故C错误。
20.“建好”改为“落成”(或“完工”“建成”)
“要求”改为“倡议”
“搞”改为“开展”(或“展开”“举行”“举办”)
“务必”改为“请”
“敝校”改为“我校”(或“学校”,不能改成“母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1处1分。
21.签订销售合同后,要进行核对(1分),如有错误则终止履约(1分);如无错误,则要核对货物清单确定是否有货(1分),同时,要核对付款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付款(1分),有货并且己付款,才可发货(1分),否则终止履约(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未能体现“并发运行”(图中有两处用到“并发运行”,学生答案如出现一处“同时”或类似词语,即可视为学生看到并体现了此图例)的,扣1分。
22.命题意图及审题立意解读: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引导语及写作要求构成。
材料一内容为“安徽小岗村红手印”事件.1978年12月,安徽风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生产管理体制,为“争夺自己的天空”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8年11月26日,党中央决定表彰100位在改革开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小岗村18位农民位列其中。这是党对小岗村18位农民行为的历史意义的高度肯定,同时“杰出贡献”的评价也说明了他们的个人行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材料一反映的是作为个人,在时代即将产生大变革之初,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发展,主动作出改变,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也得到了时代的肯定,进而带动了更多的人的发展。体现的是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为舒婷1979年12月所作《北京深秋的晚上》-诗的节选。全诗共6节,材料二为诗的第1节。
材料二特别标注了诗歌的创作时间--19 79年12月,暗示时代背景一一改革开放初期。在此次作文的命题中,所引诗歌诗意可以理解如下: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去扑灭群星”,“夜”暗指此前的环境与时代,“群星”,暗指希望,“群星”被“夜”扑灭了,暗指此前环境与时代的灰暗,令人看不到希望。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尽管夜是灰暗的,但风跟踪而来,本来灰暗、压抑的环境与时代因“风”而起了变化,“杨树”被震动了,而且不是一株杨树,而是“每一片杨树”,可见,这“风”是强劲有力的,搅动了灰暗、压抑的夜,“杨树”被震动发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就“发出潮水般的喧响”,这“夜”因风、因喧响不再压抑、不再死寂,而是有了流动、有了变化。这“风”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的风潮,也可理解为促使环境与时代变化的力量。简言之,就是此时环境与时代开始发生变化。
既然环境与时代开始发生变化,甚至已经发出了召唤,那“我们也去吧”,也应该伴随时代的风潮作出改变,适应时代,甚至改变时代。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作出改变呢?
一是“去争夺天空”。依据前文,天空已经被“夜”占领了,“群星”也被“夜”扑灭了,现在我们要“去争夺天空”,其实就是要在漆黑的“夜”撕开一个裂口,让“群星”重新闪耀,让希望重现。“去争夺天空”体现的是我们要枳极主动去改变环境与时代,让希望重现,让生活更美好。而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与目的。
二是“或者做一片小叶子,回应森林的歌唱”。如果说“争夺天空”是一种主动出击、主动改变,是个人对环境与时代的改变,就如材料一的小岗村精神,那么“做一片小叶子”则是顺势而为,适应环境新的变化、跟上时代新的节拍,去“回应森林的歌唱(“森林的歌唱”指的就是风震动杨林后发出的潮水般的喧响)”,去响应时代的号召,而不是环境与时代变化了,个人依然无动于衷,以致与时代脱节,被时代遗弃。
“……”可理解为个人改变时代或者适应时代后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反映的是当环境与时代发生变化后,个人应有的态度与作为。
材料一、材料二,其实质体现的都是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考生可以思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论述分析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依据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而不能有所偏废,只关注一则,无视另一则。在写作时两则材料的内容或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必须有所体现,不能脱离材料作文。
高三语文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理解有误。“不得不”体现的却是人“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人类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是人“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是人的“自我意识”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C。对文章的论证分析有误。依据文本,皮兰德洛是用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更加肯定、强调“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的观点。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A.原文“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强调“共生、共存”是人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说要先追求“物质”然后在追求“精神”。B.对原文内容分析有误。原文“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承以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合理性、必要性,并没有认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是低级的;同时,“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的观点也表明,虽然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有差别,但有差别并不等同于缺乏意义。C.对原文内容分析有误。“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这意味着人固然不是一般的动物,但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特殊动物,而人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是有认识的,人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4.C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一波三折的情节不是反映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而是反映不管人生面临何种意外,都应乐观坦然、知足常乐的主题。
5.老章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表达了他对丁大厨由衷的敬佩与赞叹(1分),因为丁大厨:厨艺精湛: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朋好友,对他的厨艺无不交口称赞;(1分)
乐观知足:他专注于烧菜的快乐,错失冠军也能坦然面对;(2分)
继承传统,丰富传统:他不仅注重传统苏帮菜的传承,还赋予传统更加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有大厨风范。(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级为F。
6.这段话是丁大厨介绍他做的“清蒸鲈鱼”,解释了清蒸鲈鱼味道的“与众不同”(1分),让故事更添波澜(1分);对五味的解说不仅展示了丁大厨对生活、烹饪的独到理解(1分),也丰富了丁大厨热爱乡土的性格特点(1分);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蕴(1分),看似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却包含各种滋味,引发读者对生活哲理、乡土情怀、美好传统的思考(1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7.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解决了……实际问题”理解有误,依据文意,督查只是发现问题,并非直接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8.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缺乏足够重视”有误,依据文中相关内容“随着2017年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和地方其实是重视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的,问题的产生是其他困素造成的。
9.存在的问题(3分):1.医院性质各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资金结算存在难度;2.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设置不统一,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3.资金结算数目庞大,工作量大,资金核算管理存在风险;4.各地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5.医保异地结算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6.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1点1分,答任意3点3分)
政府还需要做如下努力(3分):1.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2.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3.做好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11.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B。
明代内阁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12.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温体仁对文震孟是“隐不举”,钱士升极力举荐,温体仁才不得不上报。
13.(1)(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得分点:省略(文震孟)、示(显示,可译为“警示”,即表示皇帝不能容忍这种不敬)、颔(点头)各1分,句意2分。(2)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得分点:故事(旧时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先例)、以(认为)、裨(益处)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文震盂,字文起,是待诏大学士文征明曾孙。祖父文彭曾任国子博士,父亲文元发曾任卫辉府同知(知府的副职),皆以名声品行著称。文震盂二十岁乡试中举.十次赴京会试。至天启二年,殿试获第一,被授翰林院修撰官。
当时魏忠贤逐渐把持朝政,多次贬斥大臣。文震孟愤懑难抑,上《勤政讲学疏》,说:“陛下要改弦更张,激励豪杰奋力进取。陛下拂晓临朝,寒冬盛夏不停息,治政不是不勤奋。但是,鸿胪寺官员引导大臣朝见皇上,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而已。祖宗当年上朝的时候,君臣相对,如同家人父子。皇上向大臣咨访军国大事以及民间细微的隐情,对国政民事了如指掌。奸诈之徒没有地方藏身,左右亲近之人也没有机会蒙蔽。”文震盂把他的奏疏呈上,却被魏忠贤私下扣押隐瞒,没有立即呈报到皇帝那里。某日,皇帝正在看戏,魏忠贤趁机摘取文震盂奏疏中”傀儡登场”的话语,(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一天,给皇上讲经结束,魏忠贤传旨,在廷堂上杖打文震盂八十大板,贬官调往京外。次辅韩煽极力争辩,谏官上奏章直言进谏,皇帝不采纳,文震盂也不去调任之地,恰好这时顾同寅因写诗悼念熊廷弼而犯罪,被有司捕获,波及文震孟,文震盂与他一并被贬斥为平民。
崇祯元年,文震盂被以侍读官征召,担任了日讲官。震盂在讲筵,最庄严端正。当时多位大臣被逮捕入狱。文震盂为崇祯皇帝讲解《鲁论》(《论语>在鲁地流传的一种版本),他反复讲解,规劝讽喻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感悟了,马上下旨从狱中释放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一天,文震盂讲经,崇祯皇帝把一只脚搁在膝上(翘二郎腿),正好讲解《五子之歌》,到”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时,文震盂用两眼直瞅着崇祯皇帝的脚。崇祯皇帝立即用袖子掩住脚,再慢慢地把脚抽回,放下。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崇祯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文震盂精通《春秋》,为当时名家,被首辅温体仁所嫉恨,隐瞒而不举荐,次辅钱士升直接点名说文震盂,说他可当此任。温体仁无奈,假装吃惊地说:“几乎漏了这个最佳人选!”于是把他的名字列入报给皇上。等到文震盂进宫讲《春秋》,果然很合崇祯皇帝的心意。
崇祯八年七月,崇祯皇帝让文震盂入阁参预朝政。文震盂两次上疏辞谢,崇祯皇帝不允许。按照惯例,阁臣一经任命,就向司礼太监投递名帖,唯独文震盂不这样做。掌管司礼监的太监曹化淳,一向仰慕文震盂,令人辗转表达情意【希望文震盂去司礼监叙话),文震孟最终还是没有去。方震盂刚直方正忠贞耿直,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可惜入阁三个月就被罢免,没有完全发挥他的才能。归家半年就去世了。
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
15.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1082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 083年),用前两首诗的韵。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周振甫)
16.(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每空1分,错字、漏字、颠倒则该空不得分。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擢发难数”:拔下全部头发来数都数不清,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举足轻重”: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言语思维不能达到的神秘境界。形容对事物、情况或言行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万无一失”:没有万分之一的差错,形容有绝对把握,绝对不出差错;“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万无一失”重在不出差错,“十拿丸稳”重在有把握,并且程度不及“万无一失”;“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强调没有任何先例);“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可以相对于自己而言,更契合建桥实际)。
18.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层级为E。“为保证大桥达到120年的超长寿命发挥了作用”的主语应是“解决方案”。A“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提供”句式杂糅,错误;D则“金属研究所”做主语,错误;B兼有A、D的问题,错误。
19.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充当整句话的主语,与“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保护泥下区的新方法被大胆采用”中的主语冲突,故A、B错误;“阴极保护的传统方式”不能对应“以此解决泥下区中更换牺牲阳极难度过大的问题”中的“以此”,故C错误。
20.“建好”改为“落成”(或“完工”“建成”)
“要求”改为“倡议”
“搞”改为“开展”(或“展开”“举行”“举办”)
“务必”改为“请”
“敝校”改为“我校”(或“学校”,不能改成“母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1处1分。
21.签订销售合同后,要进行核对(1分),如有错误则终止履约(1分);如无错误,则要核对货物清单确定是否有货(1分),同时,要核对付款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付款(1分),有货并且己付款,才可发货(1分),否则终止履约(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未能体现“并发运行”(图中有两处用到“并发运行”,学生答案如出现一处“同时”或类似词语,即可视为学生看到并体现了此图例)的,扣1分。
22.命题意图及审题立意解读: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引导语及写作要求构成。
材料一内容为“安徽小岗村红手印”事件.1978年12月,安徽风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生产管理体制,为“争夺自己的天空”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8年11月26日,党中央决定表彰100位在改革开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小岗村18位农民位列其中。这是党对小岗村18位农民行为的历史意义的高度肯定,同时“杰出贡献”的评价也说明了他们的个人行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材料一反映的是作为个人,在时代即将产生大变革之初,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发展,主动作出改变,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也得到了时代的肯定,进而带动了更多的人的发展。体现的是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为舒婷1979年12月所作《北京深秋的晚上》-诗的节选。全诗共6节,材料二为诗的第1节。
材料二特别标注了诗歌的创作时间--19 79年12月,暗示时代背景一一改革开放初期。在此次作文的命题中,所引诗歌诗意可以理解如下: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去扑灭群星”,“夜”暗指此前的环境与时代,“群星”,暗指希望,“群星”被“夜”扑灭了,暗指此前环境与时代的灰暗,令人看不到希望。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尽管夜是灰暗的,但风跟踪而来,本来灰暗、压抑的环境与时代因“风”而起了变化,“杨树”被震动了,而且不是一株杨树,而是“每一片杨树”,可见,这“风”是强劲有力的,搅动了灰暗、压抑的夜,“杨树”被震动发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就“发出潮水般的喧响”,这“夜”因风、因喧响不再压抑、不再死寂,而是有了流动、有了变化。这“风”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的风潮,也可理解为促使环境与时代变化的力量。简言之,就是此时环境与时代开始发生变化。
既然环境与时代开始发生变化,甚至已经发出了召唤,那“我们也去吧”,也应该伴随时代的风潮作出改变,适应时代,甚至改变时代。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作出改变呢?
一是“去争夺天空”。依据前文,天空已经被“夜”占领了,“群星”也被“夜”扑灭了,现在我们要“去争夺天空”,其实就是要在漆黑的“夜”撕开一个裂口,让“群星”重新闪耀,让希望重现。“去争夺天空”体现的是我们要枳极主动去改变环境与时代,让希望重现,让生活更美好。而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与目的。
二是“或者做一片小叶子,回应森林的歌唱”。如果说“争夺天空”是一种主动出击、主动改变,是个人对环境与时代的改变,就如材料一的小岗村精神,那么“做一片小叶子”则是顺势而为,适应环境新的变化、跟上时代新的节拍,去“回应森林的歌唱(“森林的歌唱”指的就是风震动杨林后发出的潮水般的喧响)”,去响应时代的号召,而不是环境与时代变化了,个人依然无动于衷,以致与时代脱节,被时代遗弃。
“……”可理解为个人改变时代或者适应时代后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反映的是当环境与时代发生变化后,个人应有的态度与作为。
材料一、材料二,其实质体现的都是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考生可以思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论述分析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依据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而不能有所偏废,只关注一则,无视另一则。在写作时两则材料的内容或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必须有所体现,不能脱离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