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北省邯郸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9-03-28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错,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但不意味着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空间扩大”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其导致的结果是人格裂变。
3.D【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A强加因果关系。“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与“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B“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于文无据。C“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错,人在技术张力下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
4.C【解析】本题考查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受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影响较大”与材料二不符,家长选择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比较少。
5.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倾向的能力。A曲解文意,原文说“甚至几岁的小娃娃”,所以选项中“已经覆盖了0-3岁的小孩”表述错误。B“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逐渐消失”错,于文无据。原文说亲子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积极促进作用,没有信息表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阅读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会消失。C“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大概为33%”错,应是”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
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具体事情:①家长要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好坚持每天两小时以上的阅读。②选择多种阅读环境和阅读样式,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2)应避免出现的问题:①不要盲目跟风,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②避免急功近利,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③避免时常中断,不能坚持,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每点1分)
7.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的结尾部分确实增添了一些暖色:王光荣看着自己收获的果实,来了兴致,教馍妮儿背一首古诗,最终学生笑了,老师也笑了,他们把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但最后一段写吕梁山“干冷的暮色”“透彻”“凝重”,投射出冷峻、沉重的色调,客观冷静,与全文氛围相合。故“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这一解读不当。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①坚忍平和:作为乡村民办教师,待遇微薄,他仍坚守岗位;面临解雇的遭遇,他以平和的心态淡然接受。②善良朴实:作为乡村民办教师,他爱护学生;学生成绩不好,他内心充满自责,不推卸自己的责任。③有私心,不乏市场意识:为了贴补工资不足,他在政策许可下开荒种豆,让学生劳动帮他打豆,以此多赚点钱,贴补工资收入的不足。(每点2分,性格特点概括、举例分析各1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人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以“连枷”为题好。理由:①标明叙事线索:连枷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媒介物,民办教师王光荣经常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帮他用连枷打豆子,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学校解散,自己被解雇。②暗示主题意蕴:连枷象征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严峻现实。③揭示人物处境与情感:王光荣让学生带连枷来校劳动帮他干私活,表明他生存的困境;王光荣“最后一课”教馍妮儿背连枷诗,也透露出他对乡村教育的留恋与未能尽职的愧悔。(每点2分)
  示例二:以“最后一课”为题好。理由:①统摄情节主干:小说围绕着民办教师王光荣的“最后一课”这一事件展开情节。②揭示人物处境:“最后一课”是在青石涧小学被解散,民办教师王光荣被解雇的背景下进行的,表现了王光荣苦难生活中两难的精神困境。③提示小说主题:“最后一课”勾画了吕梁山区乡村教育的落后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发展面临严峻问题的反思。(每点2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原文标点: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错,也包括在世的君主和尊长。
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神宗相信了王安石”错,应是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而神宗会认同滕元发的看法。
1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得分点:“虽”“济”“殆”各1分,句意2分)
  (2)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 (得分点:“且”“度”“谕”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滕元发,起初名甫,字元发。因为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召入朝廷考试,担任集贤校理。神宗登上皇位,召滕元发来问他治理混乱局面的方法,神宗说:“你知道君子和小人各为其党吗?”滕元发说:“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神宗认为是名言。晋升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是跋扈,神宗问滕元发这问题,滕元发说:“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是跋扈,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授任御史中丞。宰相让他儿子担任判鼓院,谏官们认为不可以这样。神宗说:“鼓院仅传达事情而已,这对于事情有何妨害。”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就取消这个任命。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大地震,朝廷命令滕元发为安抚使。当时城中房屋多数倒塌,官吏和百姓怕被压,都睡在帐篷和茅草屋中,滕元发独自住在房屋下,说:“房子倒下百姓死去,我自己应当和他们同命运。”免除田租,修筑堤坝,纠查贪污残暴的官吏,责罚盗贼,北路因此安定。升为开封府尹。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所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还给王颖,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驼背也就消失了。滕元发在神宗面前议论事情,像家人父子一样,说话不加修饰,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神宗知道滕元发忠心诚实,所以事情不论大小,人物不论亲疏,常常都去问他。滕元发随事解答,一点也不避嫌隐瞒。王安石刚想立新法,天下人纷纷议论,王安石怕滕元发有所进言,神宗会听信他,因此借事,让滕元发出任郓州知州,历任齐州、邓州知州,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因此排挤滕元发,贬为池州知州,又改为安州知州。流落在外地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错贬到筠州居住。有人认为他还会复官,滕元发谈笑自若,于是就上奏为自己辩解,神宗看了很怜悯他。哲宗登上皇位,滕元发调任郓州知州。当地供应学生的粮食不足,而百姓中有为争夺公田二十年没定下来的,滕元发说:“学生没有饭吃而把良田供顽民吃饱吗?”于是请求把公田作为学田,于是这场争讼停止。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滕元发威名流传西北地区,号称著名将帅。河东的十二将,其中有八将担负守备西部边界,分一半人轮休。因年老竭力要求去淮南任职,担任扬州知州,没有到达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每点2分;第一点应联系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贾谊的典故;第二点应联系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青衫”的文化常识;第三点应联系注释里的有关内容)
16.【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7.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白璧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语境中用了否定句式,指不是没有漏洞,不是指不完美,应选“无懈可击”。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思前想后:形容前前后后反复思考。“思前想后”强调反思,与语境不合,应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没有计策、办法,应选“一筹莫展”。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语境指应该做的事,与道义无关,应选“当仁不让”。
18.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语序不当,“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句式杂糅,删去“不再发生”。C搭配不当,“解决”与”成果”不搭配。D语序不当,“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
19.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理论预言”紧接由上文“假说”,”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衔接紧密。
20.【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看到了”“说清楚”“好几个”“名头很响的”“来”五个词语或字在此段语境中口语色彩很浓,每答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错误,没作修改或修改有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看到了”改为“发现”;
(2)“说清楚”改为“说明”;
(3)“好几个”改为“若干”;
(4)“名头很响的”改为“著名”或“知名”;
(5)“来”改为“莅临”。
21.【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示例一(焦裕禄):他把手伸向远方,像一艘巨轮,开拓着前进的道路;他把心交给群众,像一支蜡烛,燃烧着奉献的灵魂;他把情洒向大地,像一粒磁石,散发着独特的力量。
  示例二(袁隆平):他像一头黄牛,默默耕耘在田畴,让地球战胜饥饿;他像一朵白云,缓缓漂浮在天空,让名利远离自己;他像一只蝴蝶,翩翩飞翔于丛林,让梦想抵达花丛。
  示例三(郎平):她像一支利箭,把拼搏精神射向远方,诠释了奋斗的内蕴;她像一只蜜蜂,把无私奉献注入体内,抒写了人生的赞歌;她像一支号角,把青春追求融入乐声,唤醒了大国的梦想。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三则材料都是功勋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材料一,钱七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将全部奖金捐献出来,回馈家乡学子,他淡泊名利、热爱家乡、重视教育的高尚品格,为人景仰。材料二,于敏为我国氢弹研制和国防尖端事业鞠躬尽瘁、敬业奉献。材料三,屠呦呦入选“20世纪最伟大人物”候选人名单,是因为她坚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的毅力与其辉煌的成就。三位科学前辈在各自领域内辛苦耕耘,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述材料,重点突出其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有个性。依据题干设定的写作交际语境,考生围绕“思想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二者的关系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从二者相互关联的整体上来立意;也可在二者联系的基础上,侧重从其中的某一方面来论析。考生应联系实际,比如针对当下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现象(重科学而轻道德等,重学业分数而轻思品表现等),作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式的深入论说。
题干中限定了演讲稿这一写作文体,并且标明了演讲会的主题(相当于勾画了立意的范畴;但在此区间内,每一个演讲者可以见仁见智、自由发挥),构思与成文环节,都应考虑到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及语言表达的形式要求。
参考立意:
①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融合,才能铸就卓越与辉煌;
②志存高远,务实笃行,锲而不舍,方能成就不凡;
③科研探索需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引领,才能真正使之为人类造福;
④坚持科学理想,坚守道德底线,这是科学家的天职。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