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4月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5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4月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于是预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工与服务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 该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
C. 该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 该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 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 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配第的预言表明,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
B. 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 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 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
【答案】1. B    2. B    3. D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审题,抓住与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结全合选项进行比对。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不是他们俩人合作研究的成果。故选B。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分析有错。“就不可能”说法太绝对,且原文也无依据。B项,“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有错。文中是说“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C项,“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有误。文中是说“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且三者是并列关系。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010。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 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 “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S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1)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 年8期)
材料四:
英国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 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 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 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 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11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能仅仅发布信息。
B. 《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 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 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应当兼顾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S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 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 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 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6. 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1)中心问题: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2)作用:①材料二表中显示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是数字化阅读,突出传统媒体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紧迫性。②材料二图中显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年青人,突出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引导。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实现角色转换”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分析也有误,文中是说“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并不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分析有误,范围缩小。文中是说“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不是“国外用户”。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两问,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第二问要求分析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的作用。材料一主要谈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材料二用图表的形式反应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材料三分析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材料四以英国BBC为例,谈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综合分析,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的作用,材料二是图表一统计的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显示,电脑、手机、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是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传统媒体明显落后,因此能理解出传统媒体要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材料二中的图表二统计的是数字化阅读人群分布特征。从年龄分布看,18-29岁占34.6%,30-39岁的占26.1%,40-49岁的占24.2%,总体分析,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年轻人,这表明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引导。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