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4月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5-1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 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 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 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 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快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第一次引出了“我”对美好春天的回忆,第二次呼应开头,有助于升华主题。
B. 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写出小女孩对“我”的感激之情,侧面烘托我的仁爱之举,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C. “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 用比喻、排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具体的春天和抽象的春天,笔法细腻, 画面唯美,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8.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2)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9. 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答案】7. B 8. (1)“华丽、完美的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美景,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互动所构筑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2)既指“我”手中的映山红,又指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的心灵。
9. 行文思路:先写江南春天自然风光,再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最后写我和小女孩结对帮扶、送花答谢的故事。结构特点:①围绕“江南的春天”,将景、人、事融为一体。②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分析有误。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是想表达自己对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像春天一样美丽的美好品性的赞美。故选B。
【8题详解】
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本题要求理解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结合语境分析,前文作者对春天的领悟是突然的,是一瞬间的,但春天并不是从这一瞬间才开始,是因为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互相触动引发的美好图景,春天展现它的美,人也能发现并欣赏它的美。第二个句子“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春天”是有比喻义的,既指小姑娘偷偷跑到后山采来送我的那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同时也比喻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懂得感恩,用亲手采摘的花来表达她的谢意,心灵美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结构。要求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概括每段的内容,再加以分层,归纳概括。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1-3节写江南的春天的美丽动人的自然风景,第4-5节写在大自然的春天里,人能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6-8节是通过写我与结队扶贫对象小女孩的故事,她以花表达谢意。行文结构特点是:本文是散文,全文围绕“江南的春天”,写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写我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写我与结队小姑娘的故事。写作时,先具体写江南春天的美景,然后通过小姑娘送花表达对我的感恩,表达了春天的抽象含义。这样行文,由具体到抽象,层次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军。京城陷,遁还乡里。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承圣元年,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及宝应结婚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垒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扦秦曰: “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扦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国子博士。顷之,又表求解职归乡里。高宗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十一年卒,时年七十。
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 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 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选自《陈书·卷十九》,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B.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C.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D.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方式。
B. 结婚,古代为缔结婚姻关系。此处指陈宝应与留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C. 国子博士,学官名,由操行纯正、通明经义者担任,负责教授国子学生学业。
D. 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和品级。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寄心怀大义,有先见之明。他发现陈宝应有叛逆之意,在劝说不果的。隋况下, 拒绝为陈宝应做事;陈宝应被擒后,他因此免遭杀身之祸。
B. 虞寄淡泊名利,不迷恋仕途。文帝和高宗都曾任命、提拔他,他总是寻找理由推辞;他前后做官,都只任职一年半载,便自己要求解职。
C. 虞寄聪敏有才,备受敬重。朝廷授任他中书侍郎时,陈宝应惜才,假托道路不通不让他去;每当诸王任州将,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来表达敬意。
D. 虞寄仁慈厚道,德高望重。他因与兄隔绝而伤感成病,以至于多次有生命之危; 他退居期间外出,乡人便互相转告,老幼成群,在道旁叩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2)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虞寄经常陈述叛逆和忠顺的道理,暗中委婉劝谏,陈宝应总是转说其他事来拒绝他。
(2)即使家中童仆也未曾用严辞厉色来对待他们,到了面临危险需要坚持节操时,就义正辞严,刀剑加身也不畏惧。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又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又以疾辞,因此后面要断开。因此排除AC两项。“其有疑议”“就以决之”这两处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建安王,意思是,建安王处理事情有疑议之处,才请他断决。“就”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就”前面要断开。因此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陈述有误。秩满是指官吏任期届满。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分析有误。语境中没有说任州将的诸王去拜访必定下车步行。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每,经常;陈,陈述;逆顺,叛逆和忠顺;微,暗中;讽谏,委婉劝谏;辄,总是、就;以,表目的性连词,来;之,代词,他。第二句中,虽,即使;声色,严辞厉色;至于,到了;执节,坚持节操;则,就;惮,畏惧、害怕。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虞寄,字次安,年少就聪明敏睿。到成年时,爱好学习,很会写文章。性格淡泊宁静,有隐居遁世的志向。二十岁时被荐举为秀才,考试对答中取得优秀成绩。以担任梁朝宣城王国左常侍起家。侯景叛乱的时候,虞寄随哥哥虞荔进入台城,任命为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官贞威将军。京城失陷后,逃回故乡。当时陈宝应占据了闽中,得到虞寄非常高兴。承圣元年,任命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喜爱他的才能,以沿途道路不安定为托辞不予遣送。到陈宝应与留异结亲,暗中有背叛的谋划时,虞寄伺察到他的意思,谈话的时候,常陈述叛逆归顺的道理,隐微地婉言规劝,陈宝应就引开说其他事以拒绝虞寄的规劝。顾虑祸害到自己,就穿上居士的衣服以拒绝陈宝应。到留异起兵时,陈宝应派军队支援他,虞寄于是写信极力规劝说。到陈宝应因为失败而逃,晚上来到蒲田时,回头对他的儿子扦秦说:"以前听从了虞公的计谋,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扦秦只是哭泣而已。陈宝应被抓住后,众多宾客中凡是稍微与这事有关系的,都被杀,只有虞寄因为有先见之明得以免祸。文帝接着诏令都督童昭达依据情理发配遣送,命令虞寄返回朝廷。不久兼任散骑常侍,派遣出使齐朝,虞寄以年老有病推辞,没有成行,任命为国子博士。不久,又上表请求解除职务回归故乡,高宗登上帝位,征召虞寄授予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官戎昭将军,又以有病推辞,不能胜任早晚陪伴。建室王于是特令虞寄停止在王府办公,皇帝如果有疑难的问题,前往虞寄那里判明解决,只是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写给建安王书信即可。太建十一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虞寄年少时就行为淳厚,仓猝间行事也必是仁义厚道的,虽童仆不曾给过严厉的声色,至于面临危难坚守气节时,则言词声调严肃令人敬畏,白刃在前也不害怕。自从流离居住在南方。与哥哥虞荔隔绝,因为感伤得了气病,每次收到虞荔的书信,气便奔腾剧烈,危险的情况出现了好几次。前后所任官职,不曾到任期届满,才一年几个月,便自己请求解除职务退出官场。常说:"知足就能不受屈辱,我知足啦。"到因病引退家居时,每次各位藩王受任为州中将领,来到后必下车登门用礼数表达敬意,命令虞寄不用手板,以几案和手杖坐着陪伴。虞寄常出游附近的僧寺,乡里的人互相传告,老幼排列,在道路的左方朝他下拜。有用言词发誓为约的人,只要指着虞寄便不会欺骗,他非常人所及的德行形成的影响就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B. 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 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 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15.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 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赏析有误。颔联表达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故选B。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妙处。“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表达的意思是,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本怀端直性”“犹有岁寒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鞭竹子以人的性格品质,“端直”“岁寒心”两个词赞美了竹鞭正直、傲寒、不屈的品格。整体上,这两句诗是借用竹鞭喻人,实际上是借竹鞭这种美好的品性来赞美元九,即元稹的刚直、不屈的品性,同时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此处的竹鞭具有比喻意义,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在结构上,这联诗写竹鞭傲寒、不屈的品性照应颔联描写的恶劣环境,同时又引出后面表达希望一起回到京城的内容。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相与枕藉乎舟中 (4). 不知东方之既白 (5). 余独好修以为常 (6). 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髫、怡、藉、修、惩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 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 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 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 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快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第一次引出了“我”对美好春天的回忆,第二次呼应开头,有助于升华主题。
B. 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写出小女孩对“我”的感激之情,侧面烘托我的仁爱之举,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C. “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 用比喻、排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具体的春天和抽象的春天,笔法细腻, 画面唯美,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8.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2)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9. 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答案】7. B 8. (1)“华丽、完美的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美景,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互动所构筑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2)既指“我”手中的映山红,又指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的心灵。
9. 行文思路:先写江南春天自然风光,再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最后写我和小女孩结对帮扶、送花答谢的故事。结构特点:①围绕“江南的春天”,将景、人、事融为一体。②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分析有误。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是想表达自己对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像春天一样美丽的美好品性的赞美。故选B。
【8题详解】
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本题要求理解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结合语境分析,前文作者对春天的领悟是突然的,是一瞬间的,但春天并不是从这一瞬间才开始,是因为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互相触动引发的美好图景,春天展现它的美,人也能发现并欣赏它的美。第二个句子“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春天”是有比喻义的,既指小姑娘偷偷跑到后山采来送我的那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同时也比喻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懂得感恩,用亲手采摘的花来表达她的谢意,心灵美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结构。要求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概括每段的内容,再加以分层,归纳概括。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1-3节写江南的春天的美丽动人的自然风景,第4-5节写在大自然的春天里,人能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6-8节是通过写我与结队扶贫对象小女孩的故事,她以花表达谢意。行文结构特点是:本文是散文,全文围绕“江南的春天”,写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写我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写我与结队小姑娘的故事。写作时,先具体写江南春天的美景,然后通过小姑娘送花表达对我的感恩,表达了春天的抽象含义。这样行文,由具体到抽象,层次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军。京城陷,遁还乡里。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承圣元年,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及宝应结婚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垒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扦秦曰: “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扦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国子博士。顷之,又表求解职归乡里。高宗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十一年卒,时年七十。
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 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 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选自《陈书·卷十九》,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B.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C.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D.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方式。
B. 结婚,古代为缔结婚姻关系。此处指陈宝应与留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C. 国子博士,学官名,由操行纯正、通明经义者担任,负责教授国子学生学业。
D. 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和品级。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寄心怀大义,有先见之明。他发现陈宝应有叛逆之意,在劝说不果的。隋况下, 拒绝为陈宝应做事;陈宝应被擒后,他因此免遭杀身之祸。
B. 虞寄淡泊名利,不迷恋仕途。文帝和高宗都曾任命、提拔他,他总是寻找理由推辞;他前后做官,都只任职一年半载,便自己要求解职。
C. 虞寄聪敏有才,备受敬重。朝廷授任他中书侍郎时,陈宝应惜才,假托道路不通不让他去;每当诸王任州将,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来表达敬意。
D. 虞寄仁慈厚道,德高望重。他因与兄隔绝而伤感成病,以至于多次有生命之危; 他退居期间外出,乡人便互相转告,老幼成群,在道旁叩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2)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虞寄经常陈述叛逆和忠顺的道理,暗中委婉劝谏,陈宝应总是转说其他事来拒绝他。
(2)即使家中童仆也未曾用严辞厉色来对待他们,到了面临危险需要坚持节操时,就义正辞严,刀剑加身也不畏惧。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又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又以疾辞,因此后面要断开。因此排除AC两项。“其有疑议”“就以决之”这两处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建安王,意思是,建安王处理事情有疑议之处,才请他断决。“就”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就”前面要断开。因此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陈述有误。秩满是指官吏任期届满。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分析有误。语境中没有说任州将的诸王去拜访必定下车步行。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每,经常;陈,陈述;逆顺,叛逆和忠顺;微,暗中;讽谏,委婉劝谏;辄,总是、就;以,表目的性连词,来;之,代词,他。第二句中,虽,即使;声色,严辞厉色;至于,到了;执节,坚持节操;则,就;惮,畏惧、害怕。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虞寄,字次安,年少就聪明敏睿。到成年时,爱好学习,很会写文章。性格淡泊宁静,有隐居遁世的志向。二十岁时被荐举为秀才,考试对答中取得优秀成绩。以担任梁朝宣城王国左常侍起家。侯景叛乱的时候,虞寄随哥哥虞荔进入台城,任命为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官贞威将军。京城失陷后,逃回故乡。当时陈宝应占据了闽中,得到虞寄非常高兴。承圣元年,任命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喜爱他的才能,以沿途道路不安定为托辞不予遣送。到陈宝应与留异结亲,暗中有背叛的谋划时,虞寄伺察到他的意思,谈话的时候,常陈述叛逆归顺的道理,隐微地婉言规劝,陈宝应就引开说其他事以拒绝虞寄的规劝。顾虑祸害到自己,就穿上居士的衣服以拒绝陈宝应。到留异起兵时,陈宝应派军队支援他,虞寄于是写信极力规劝说。到陈宝应因为失败而逃,晚上来到蒲田时,回头对他的儿子扦秦说:"以前听从了虞公的计谋,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扦秦只是哭泣而已。陈宝应被抓住后,众多宾客中凡是稍微与这事有关系的,都被杀,只有虞寄因为有先见之明得以免祸。文帝接着诏令都督童昭达依据情理发配遣送,命令虞寄返回朝廷。不久兼任散骑常侍,派遣出使齐朝,虞寄以年老有病推辞,没有成行,任命为国子博士。不久,又上表请求解除职务回归故乡,高宗登上帝位,征召虞寄授予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官戎昭将军,又以有病推辞,不能胜任早晚陪伴。建室王于是特令虞寄停止在王府办公,皇帝如果有疑难的问题,前往虞寄那里判明解决,只是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写给建安王书信即可。太建十一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虞寄年少时就行为淳厚,仓猝间行事也必是仁义厚道的,虽童仆不曾给过严厉的声色,至于面临危难坚守气节时,则言词声调严肃令人敬畏,白刃在前也不害怕。自从流离居住在南方。与哥哥虞荔隔绝,因为感伤得了气病,每次收到虞荔的书信,气便奔腾剧烈,危险的情况出现了好几次。前后所任官职,不曾到任期届满,才一年几个月,便自己请求解除职务退出官场。常说:"知足就能不受屈辱,我知足啦。"到因病引退家居时,每次各位藩王受任为州中将领,来到后必下车登门用礼数表达敬意,命令虞寄不用手板,以几案和手杖坐着陪伴。虞寄常出游附近的僧寺,乡里的人互相传告,老幼排列,在道路的左方朝他下拜。有用言词发誓为约的人,只要指着虞寄便不会欺骗,他非常人所及的德行形成的影响就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B. 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 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 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15.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 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赏析有误。颔联表达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故选B。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妙处。“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表达的意思是,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本怀端直性”“犹有岁寒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鞭竹子以人的性格品质,“端直”“岁寒心”两个词赞美了竹鞭正直、傲寒、不屈的品格。整体上,这两句诗是借用竹鞭喻人,实际上是借竹鞭这种美好的品性来赞美元九,即元稹的刚直、不屈的品性,同时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此处的竹鞭具有比喻意义,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在结构上,这联诗写竹鞭傲寒、不屈的品性照应颔联描写的恶劣环境,同时又引出后面表达希望一起回到京城的内容。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相与枕藉乎舟中 (4). 不知东方之既白 (5). 余独好修以为常 (6). 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髫、怡、藉、修、惩等词,都要格外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