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6-27
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本诗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第二点2分,其余每点1分)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
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
③借用苏惠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
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每点2分, 答出三点即可)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彼于致福者,__未数数然也__。(庄子《逍遥游》)
(2) 皇览揆余初度兮,__肇锡余以嘉名_。(屈原《离骚》)
(3) _重岩叠嶂__,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4) _蝉噪林逾静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5) _荡胸生曾云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 __烟斜雾横_,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7) 角声满天秋色里,_塞上燕脂凝夜紫_。(李贺《雁门太守行》)
(8) 大学之道,_在明明德_。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
B. 围观写喜联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旁观者对关校长一手好字的欣赏叹服,也体现了关校长与乡人之间关系融洽。
C. 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 作者将关校长比喻为“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13. 理解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传统教育精神的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每点2分)
14. 请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很少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认识的遗憾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本诗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第二点2分,其余每点1分)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
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
③借用苏惠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
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每点2分, 答出三点即可)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彼于致福者,__未数数然也__。(庄子《逍遥游》)
(2) 皇览揆余初度兮,__肇锡余以嘉名_。(屈原《离骚》)
(3) _重岩叠嶂__,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4) _蝉噪林逾静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5) _荡胸生曾云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 __烟斜雾横_,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7) 角声满天秋色里,_塞上燕脂凝夜紫_。(李贺《雁门太守行》)
(8) 大学之道,_在明明德_。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
B. 围观写喜联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旁观者对关校长一手好字的欣赏叹服,也体现了关校长与乡人之间关系融洽。
C. 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 作者将关校长比喻为“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13. 理解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传统教育精神的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每点2分)
14. 请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很少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认识的遗憾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