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8-07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结合文本内容“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分析可知,“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C项,“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结论错误,原文为“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D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于文无据。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文中没有喻证法。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分析不当。原文为“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故选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B. 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 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D. 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B. 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C. 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6. 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D
6. 1.新闻背景 2.(1)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2)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3)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4)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错误。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并非很难,攻克也并不顺利。C项,“陈东一直非常紧张”无依据,原文只是说“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D项,结合文本内容“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等分析可知,“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更加舒适环境的表现。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错误。“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篇报道并没有使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D项,“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B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新闻,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必不可少,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结合报道的第二段内容分析,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常见的作用:说明新闻事物的起因;阐明事伴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启示新闻事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阐发新闻事件的实质和意义,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明白显豁;有助于显示和突出事件的重要性, 提高新闻价值;帮助读者掌握新闻的中心思想,正确理解新闻所要表达的意思;烘托主题,给读者以立休感等。结合文本内容“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等分析可知,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结合“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分析可知,增强新闻知识性,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结合文本内容“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分析可知,“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C项,“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结论错误,原文为“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D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于文无据。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文中没有喻证法。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分析不当。原文为“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故选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B. 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 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D. 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B. 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C. 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6. 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D
6. 1.新闻背景 2.(1)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2)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3)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4)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错误。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并非很难,攻克也并不顺利。C项,“陈东一直非常紧张”无依据,原文只是说“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D项,结合文本内容“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等分析可知,“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更加舒适环境的表现。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错误。“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篇报道并没有使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D项,“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B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新闻,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必不可少,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结合报道的第二段内容分析,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常见的作用:说明新闻事物的起因;阐明事伴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启示新闻事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阐发新闻事件的实质和意义,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明白显豁;有助于显示和突出事件的重要性, 提高新闻价值;帮助读者掌握新闻的中心思想,正确理解新闻所要表达的意思;烘托主题,给读者以立休感等。结合文本内容“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等分析可知,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结合“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分析可知,增强新闻知识性,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