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12-12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可以说,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人类诠释世界等的调节,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
就人类存在的境遇而言,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之外,还有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自然界的数据化处理后所呈现的世界,与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数据世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场所。这个过程中,即使是“原始性”的数据都是被“加工过的”,因为数据从来都不是“先于事实的”。实际上,就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对数据的处理既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处理过程,有意地隐藏一些东西,这也正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调节。
就人类存在的方式而言,数据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的轨迹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存在的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不在场的在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进而一方面,可以将在场的转换为不在场的,如图像数据挖掘技术对图像中信息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在场的转换为在场的,如通过对某人身体数据的采集,商场可以为不在场的某人提供在场的服务:基于某种软件显示其与某物的契合、匹配度等,让某人产生了在场的感觉。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调节着人对自身存在的认同,例如“刷存在感”这一词语就透露出人对自身存在认同的种新方式,“点击率”则被视为自身被认同的一个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当驾驶员使用车載导航的时候,其所看到的车载导航所呈现的图景来自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世界的诠释,是世界被数据化的一种虚拟呈现,驾驶员对世界的感知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着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
(摘编自闫宏秀《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世界、世界的诠释与伦理的内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挖掘技术连接了人类与自然,让人们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到隐藏的有价值的内容。
B. 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慢慢被数据挖掘技术的新自然界所取代。
C. “不在场的在场”指人类故意采用隐蔽、清洗等数据处理方式联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D.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升人的视觉和听觉,带给人们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现象,对技术、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了论证。
B. 文章通过论述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及人类诠释世界的调节,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 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数据自然界可以为人类提供有别于传统意义存在的方式。
D. 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证明了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自然界是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呈现,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关系。
B. 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的“新的自然界”是以数据处理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存在的境遇。
C. “刷存在感”和“点击率”都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调节人们对自身存在的认同。
D. 数据挖掘技术既参与世界的构建和诠释,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找出词语在文中的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B项,“自然界慢慢被数据挖掘技术的新自然界所取代”,表述有误,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仍然存在,并没有被取代。
C项,“故意采取隐蔽、清洗等数据处理方式”是错误的,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选项错在把文中限制成分“在某种意义上”偷换成“故意”,可见曲解文意。
D项,“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升人的视觉和听觉”是错误的,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调节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不是提升。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D项,“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证明了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表述错误,不合文意,原文说最后一段开篇说“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意思是“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驾驶员的例子不是证明开篇的观点,而是论证后面的结论“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是借助关联词语“因此”来判断的,原文说“驾驶员……因此,人类……倒不如说数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数据自然界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关系”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到“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也就是数据自然界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疆晨报5月31日消息,5月30日,随着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18位村民整齐划一的动作,一排排海水稻秧苗整齐地排列在水田里,这片昔日的重度盐碱地一派江南水田风光。
与此地同步,在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山东青岛城阳区和浙江温州等地,海水稻秧苗也正在覆盖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这些也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荒滩变粮仓”的构想奠定现实基础。袁隆平参与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工程计划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的咸水灌溉种植条件下,每亩产量达200~300公斤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3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如果种上高产海水稻,粮食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摘编自石丰森《袁隆平海水稻插秧新疆喀什 盐碱地上生机盎然》)
材料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就宣称:“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粮食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从国内来看,中国农业尽管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在信息化背景下,粮食与石油、货币一样成了一国制约他国的战略武器,粮食安全的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城务工,“谁来种地”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谁来种地” 与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又是粮食生产效益,而现实中,从事粮食生产收入与从事非粮收入、非农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如果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摘编自朱有志、陈文胜《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应对新挑战》)
材料三:
去年在中国,海水稻曾收获超过620公斤的亩产量。据预测,在中国种植1亿亩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计算,就足以养活8000万人口。而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迪拜沙漠,引入来自中国的“四维改良法”,要素物联网模组展示了神奇的“魔力”——地表装配智能喷洒灌溉系统,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部,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循环使用……技术革新,让那些曾经的“不可能”一个个被抹去。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一个个志在创新的个体,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摘编自钟声《水稻“世界波”折射创新之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种植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可开发的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B.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计民生的发展需求,也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需求,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
C. 要素物联网模组的“魔力”有定时定量精确喷洒水肥、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部、回收多余水肥等,创造了沙漠变良田的迪拜奇迹。
D. 人才驱动既意味着我国要拥有大量的杰出人才,也要求广大人才发扬志在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攻坚等优秀精神品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多地域多类型盐碱地海水稻种植试验,为袁隆平的美好理想奠定了现实基础,为我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可能。
B. 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造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这警示我国应当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C. 海水稻种植推广、“四维改良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生产量,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影响。
D.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并且为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6. 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示例)①清晰认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与能力提升;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收益与生产积极性;③大力促进人才驱动下的科技创新,研发并科学推广以“海水稻”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A项,“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种植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可开发的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未然变已然,原文只是说新疆地区成功,只能表明与该地区同类型的盐碱地可推广种植海水稻,选项表述绝对,原文是未然,选项说成已然,比如“海水稻秧苗也正在覆盖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这些也将为中国……”。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影响”表述不当,虽然材料二中表明“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但是并不能否定海水稻等科技创新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积极作用。材料一中明确指出了海水稻推广的广阔前景,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三则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材料二分析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与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并提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粮食生产效益;材料一、三介绍了“海水稻”与“思维改良法”等新科技及其为粮食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等,体现了以人才驱动为实质的创新驱动的巨大作用。概括整合并分条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从而呈现出让人意外的反常举动。
B. 全镇人没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C. 文中后半部分交代霍克医生主动到小镇医院工作,无人知他从何而来等情况,暗示了他过去不寻常经历。
D. 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设置悬念,把不同的情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小说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8. 请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了小小说“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
【答案】7. A 8. ①情节方面:本文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插叙、悬念、伏笔等手法,展示着霍克医生的种种不寻常处,逐步揭开霍克医生真实的身份与不为人知的过去,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人胜。
②主题方面:本文篇幅短小,以小见大,借霍克医生个人的赎罪故事,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对人性的摧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霍克医生重视对年轻人的救治并非出于“为自己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从反复出现的数字“293”来看,他想完成的是曾经狙杀过的293名士兵的自己灵魂救赎。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审清题干,注意“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方面,并理解“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尺水”就是指“文短”,文章短小精悍;“兴波”指曲折动人,本文中描写的霍克医生身上有着种种谜团,从一个救人无数的医生到结尾揭露他真实身份——敌方狙击手,可以说一波三折,曲折动人;“意长”指文章主旨而言,本文借霍克医生身份的转变,既表达出医生赎罪的良知,也反映出战争使人性扭曲,以至于霍克医生需要付出一生来为灵魂赎罪,可以说意味深长.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可以说,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人类诠释世界等的调节,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
就人类存在的境遇而言,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之外,还有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自然界的数据化处理后所呈现的世界,与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数据世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场所。这个过程中,即使是“原始性”的数据都是被“加工过的”,因为数据从来都不是“先于事实的”。实际上,就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对数据的处理既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处理过程,有意地隐藏一些东西,这也正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调节。
就人类存在的方式而言,数据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的轨迹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存在的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不在场的在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进而一方面,可以将在场的转换为不在场的,如图像数据挖掘技术对图像中信息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在场的转换为在场的,如通过对某人身体数据的采集,商场可以为不在场的某人提供在场的服务:基于某种软件显示其与某物的契合、匹配度等,让某人产生了在场的感觉。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调节着人对自身存在的认同,例如“刷存在感”这一词语就透露出人对自身存在认同的种新方式,“点击率”则被视为自身被认同的一个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当驾驶员使用车載导航的时候,其所看到的车载导航所呈现的图景来自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世界的诠释,是世界被数据化的一种虚拟呈现,驾驶员对世界的感知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着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
(摘编自闫宏秀《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世界、世界的诠释与伦理的内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挖掘技术连接了人类与自然,让人们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到隐藏的有价值的内容。
B. 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慢慢被数据挖掘技术的新自然界所取代。
C. “不在场的在场”指人类故意采用隐蔽、清洗等数据处理方式联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D.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升人的视觉和听觉,带给人们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现象,对技术、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了论证。
B. 文章通过论述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及人类诠释世界的调节,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 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数据自然界可以为人类提供有别于传统意义存在的方式。
D. 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证明了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自然界是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呈现,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关系。
B. 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的“新的自然界”是以数据处理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存在的境遇。
C. “刷存在感”和“点击率”都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调节人们对自身存在的认同。
D. 数据挖掘技术既参与世界的构建和诠释,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找出词语在文中的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B项,“自然界慢慢被数据挖掘技术的新自然界所取代”,表述有误,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仍然存在,并没有被取代。
C项,“故意采取隐蔽、清洗等数据处理方式”是错误的,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选项错在把文中限制成分“在某种意义上”偷换成“故意”,可见曲解文意。
D项,“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升人的视觉和听觉”是错误的,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调节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不是提升。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D项,“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证明了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表述错误,不合文意,原文说最后一段开篇说“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意思是“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驾驶员的例子不是证明开篇的观点,而是论证后面的结论“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是借助关联词语“因此”来判断的,原文说“驾驶员……因此,人类……倒不如说数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数据自然界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关系”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到“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也就是数据自然界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疆晨报5月31日消息,5月30日,随着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18位村民整齐划一的动作,一排排海水稻秧苗整齐地排列在水田里,这片昔日的重度盐碱地一派江南水田风光。
与此地同步,在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山东青岛城阳区和浙江温州等地,海水稻秧苗也正在覆盖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这些也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荒滩变粮仓”的构想奠定现实基础。袁隆平参与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工程计划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的咸水灌溉种植条件下,每亩产量达200~300公斤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3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如果种上高产海水稻,粮食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摘编自石丰森《袁隆平海水稻插秧新疆喀什 盐碱地上生机盎然》)
材料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就宣称:“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粮食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从国内来看,中国农业尽管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在信息化背景下,粮食与石油、货币一样成了一国制约他国的战略武器,粮食安全的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城务工,“谁来种地”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谁来种地” 与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又是粮食生产效益,而现实中,从事粮食生产收入与从事非粮收入、非农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如果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摘编自朱有志、陈文胜《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应对新挑战》)
材料三:
去年在中国,海水稻曾收获超过620公斤的亩产量。据预测,在中国种植1亿亩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计算,就足以养活8000万人口。而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迪拜沙漠,引入来自中国的“四维改良法”,要素物联网模组展示了神奇的“魔力”——地表装配智能喷洒灌溉系统,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部,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循环使用……技术革新,让那些曾经的“不可能”一个个被抹去。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一个个志在创新的个体,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摘编自钟声《水稻“世界波”折射创新之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种植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可开发的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B.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计民生的发展需求,也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需求,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
C. 要素物联网模组的“魔力”有定时定量精确喷洒水肥、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部、回收多余水肥等,创造了沙漠变良田的迪拜奇迹。
D. 人才驱动既意味着我国要拥有大量的杰出人才,也要求广大人才发扬志在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攻坚等优秀精神品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多地域多类型盐碱地海水稻种植试验,为袁隆平的美好理想奠定了现实基础,为我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可能。
B. 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造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这警示我国应当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C. 海水稻种植推广、“四维改良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生产量,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影响。
D.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并且为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6. 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示例)①清晰认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与能力提升;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收益与生产积极性;③大力促进人才驱动下的科技创新,研发并科学推广以“海水稻”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A项,“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种植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可开发的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未然变已然,原文只是说新疆地区成功,只能表明与该地区同类型的盐碱地可推广种植海水稻,选项表述绝对,原文是未然,选项说成已然,比如“海水稻秧苗也正在覆盖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这些也将为中国……”。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影响”表述不当,虽然材料二中表明“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但是并不能否定海水稻等科技创新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积极作用。材料一中明确指出了海水稻推广的广阔前景,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三则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材料二分析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与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并提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粮食生产效益;材料一、三介绍了“海水稻”与“思维改良法”等新科技及其为粮食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等,体现了以人才驱动为实质的创新驱动的巨大作用。概括整合并分条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从而呈现出让人意外的反常举动。
B. 全镇人没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C. 文中后半部分交代霍克医生主动到小镇医院工作,无人知他从何而来等情况,暗示了他过去不寻常经历。
D. 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设置悬念,把不同的情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小说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8. 请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了小小说“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
【答案】7. A 8. ①情节方面:本文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插叙、悬念、伏笔等手法,展示着霍克医生的种种不寻常处,逐步揭开霍克医生真实的身份与不为人知的过去,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人胜。
②主题方面:本文篇幅短小,以小见大,借霍克医生个人的赎罪故事,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对人性的摧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霍克医生重视对年轻人的救治并非出于“为自己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从反复出现的数字“293”来看,他想完成的是曾经狙杀过的293名士兵的自己灵魂救赎。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审清题干,注意“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方面,并理解“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尺水”就是指“文短”,文章短小精悍;“兴波”指曲折动人,本文中描写的霍克医生身上有着种种谜团,从一个救人无数的医生到结尾揭露他真实身份——敌方狙击手,可以说一波三折,曲折动人;“意长”指文章主旨而言,本文借霍克医生身份的转变,既表达出医生赎罪的良知,也反映出战争使人性扭曲,以至于霍克医生需要付出一生来为灵魂赎罪,可以说意味深长.可据上述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