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0-01-17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也。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王莽末,四方溃畔,鲂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季亡归鲂,鲂将季欲还其宫,道逢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鲂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想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遂与俱归。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鲂作色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季惭不敢复言。鲂自是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鲂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迁郏令。后车驾西征隗嚣,颍川资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鲂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矢尽,城陷,鲂乃遁去。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鲂诣行在所。帝案行斗处,知鲂力战,乃嘉之曰:“此健令也。所当讨击,勿拘州郡。”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使鲂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鲂诛之。鲂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曰:“今日受诛,死无所恨。”鲂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皆称万岁。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中元二年,帝崩,使鲂持节起原陵。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元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
(选自《后汉书·冯鲂列传》)
【注】鈇锧f zhì1.亦作“ 鈇质 ”。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锧,垫在下面的砧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B.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C.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D.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则是从氏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B.车驾,指帝王出行的工具,即所乘的马车。文中为帝王的代称。
C.帝崩,对古代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这种说法从周代开始。
D.乞身,旧时视任官为委身于国君,因此将官员自请离职称为“乞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鲂为人仗义,营救受难之人。虞都尉造反,想趁机灭了仇家申屠季家族,申屠季只好逃亡去归附冯鲂,冯鲂怒斥欲捉拿申屠季的虞长卿,带着申屠季回到营垒。
B.冯鲂很有谋略,受到光武帝赞赏。当时拥兵称帝的特别多,冯鲂极具谋略,拥护光武帝,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任命他为虞县县令。
C.冯鲂遭受围困,英勇奋战而出。冯鲂任郏县县令时,郏县强盗延褒等带领三千人围攻县府,冯鲂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战多日,直至城池丢失才跑了出来。
D.冯鲂宽宏大量,赦免造反之人。光武帝派冯鲂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并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鲂处置,冯鲂严厉斥责他们后全部赦免,让他们去种田务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5分)
(2)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人从军(时有吐蕃之役)
杜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无地”即地尽处,“近天”是天边头,极言戍边之地的偏远。
B.颔联想象友人将渡过人烟断绝的茫茫沙漠,行军环境之恶劣溢于言表。
C.颈联暗用李广难封之典故,用友人口吻,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D.标题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阳关、沙碛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战争氛围。
15.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提到,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       ”;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        ”,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听到“            ”,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却“           ”。
(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          ”,从“不变”的角度看“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多年以来,欧阳中石勤勤恳恳,认真体察生活、感悟自然。在老家泰安,他感叹于泰山拔地而起的高大、巍峨,        于树木的丰茂、葱郁,也深刻认识到它自古以来作为五岳之首的独特象征意义,       写下《泰山颂》。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的原因,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例子充分证明,( )。
文艺表达最忌讳的就是直接的呐喊和生硬的说教。每一个文艺门类都有一整套成熟的技术表现体系,艺术家需要长期        其中,经过刻苦训练和细心揣摩,才能确保文艺作品传情达意的准确、妥帖、雅致和蕴藉。那些不关创作本身的无聊表演与炒作,那些不加节制的人情吹捧,在文艺精品面前必将          ,在时间长河中,唯独留下那些安静、踏实、苦干的身影。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倾心    信笔    沉溺    黯然失色
B.倾力    命笔    沉溺    黯然销魂
C.倾力    信笔    沉浸    黯然销魂
D.倾心    命笔    沉浸    黯然失色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B.这部作品由于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这部作品由于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的原因,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就有了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
B.现实生活是火热的,有了现实生活的底子,文艺作品的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就有了
C.不管有没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学作品都有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
D.哪怕没有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的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都会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人才问题上,最理想的局面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以欣赏的眼光识才,人才并不等于全才。绝大多数人才,而且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缺点或缺陷。以过人的胆识用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我国古人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之谈。,就应排除流言蜚语的干扰、摒弃狐疑犹豫的心态,大胆为人才搭设舞台、提供平台,为其创造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并为有担当的人才担当、为敢负责的人才负责,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基层小官”,尤其是村干部,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其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小官”看似职位小、实权却挺大,一旦贪腐,这些“小蝇、蝼蚁”的危害不亚于,甚至远超“大老虎”。从近几年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这些贪腐的小官或身居关键岗位,以权谋私;或利用工程建设,“靠山吃山”;或盯着补贴款项,“雁过拔毛”……贪腐数额多则数亿元,少则几千万、几百万,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着国家执政之基石。
盯住“微权力”、遏制“小官贪腐”,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 ”大数据监督模式,加强对小微权力的监督。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经,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为了解决村民缺水问题,1958年起,时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的黄大发开始带着村民打通隧道建沟渠,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工程进行得很艰难,但黄大发没有放弃。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到水利站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就这样,他带领群众,用36年的时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2018年,黄大发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上面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