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3-24
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
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
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梳理了中外对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论证重心则是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B.文章三、四段对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目的却是相同的。
C.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B.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013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 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开始推向商业化。华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进行研发与 创新,并预言在2020年用户会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动网络。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长陈 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4G相比,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同时还将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需求。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己制定了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的计划,于2017年展开试验网络的 建设和相关测试。如果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开始投入5G网络建设,到2020年正式启动商用。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5G端到端商用系统、5G远程驾驶、5G无人机、5G载人驾驶、5G切片视频、5G未来课堂……在26日北京召开的201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约400家企业纷纷“盛装亮相”,集中展示信息通信业的前沿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华为在今 年年初就推出了基于3GPP 5G标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包括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和全球首款5G商用终端。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华为面向全球推出了手机芯片一一麒麟980,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 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 新高度,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业内人士指出,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 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是5G商用的三大类业务。实际上,在一个工厂里,这些业务都会 同时存在。
(摘编自《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领跑5G商用在路上》,《人民日报》2018年9月28H)
材料三:
“在5G信号覆盖范围内,只要戴上这个手套,你就能操控远处的机器人,让它跟你做出 相同的动作。”大唐电信技术经理王竟辉告诉记者,5G具有低时延等特点,能够实现对机器 人的远程操控,未来可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特殊作业。在5G信号的支持下,远程签名机 械臂基本实现了即时响应、同写同传。每秒10G,这是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 倍。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实 现5G商用。
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是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应坚持研发 与应用并重,继续推进5G技术的研发试验,按时完成第三阶段的组网测试等工作,打造完整 的产业链;大力培育5G与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探索新产 品、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快5G网络规划,坚持创新与合作并重,保障5G按期实现商用。
“5G引领网络技术的创新,但目前5G还有很多挑战尚未解决,5G的创新永远在路 上。”
(摘编自《正被揭开“面纱”面对挑战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光明日报2018年8月25日)
材料四:
据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 6亿。
同时,全球移动通信协会的移动趋势报告指出,虽然到2025年,全球范围的5G网络的人口覆盖率(5G用户数+总人口数X100%)将高达15%,但是,5G的快速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少数 几个国家/地区。
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从高到低:中国(4.54亿5G用户)、欧洲(2.03亿5G用户)、美国(1.89亿5G用户)、日本(9500万5G用户)、韩国(3700万5G用户),
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在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占比从高到低:韩国(60%)、日本
(49%)、美国(48%)、欧洲(28%)、中国(27%)。
(摘编自《各国5G最新排名!》搜狐网2018年9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B.5G时代,在一个工厂里,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些商用业务会同时存在。
C.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
D.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实现了领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特点,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可实现商用。
B.华为面向全球推岀的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C.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
D.在未来的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我国5G用户全球最多。
6.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说明我国发展5G的优势。(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过 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20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河到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但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20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80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
B.文中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我”的年轻力壮与老太太的年迈体衰,马在“我”面前的桀骜不驯与在老太太面前的心神相通,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C.小说描写了“我”一次骑马过河的生活片断,并由此感悟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真谛,给人以生命的思索与启迪。
D.小说语言充满张力。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8.为何我最初觉得马“愚蠢”,后来又说它“不愚蠢,倒是灵性大的过分”?(3分)
老太太示意我扶她上马鞍,我却以为她的神经“不对劲儿”,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3分)
9.小说最后一段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有何作用?(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