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4-15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笔记小说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内容体量如此巨大,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料学意义。
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了题材、确立了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史的史官。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背离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之类的句子,借他人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比如,唐代段成式《西阳杂俎•支诺皋》中有《叶限》一文,记录古代邕州地区百越民族的口传故事,为世界最平有文字记载的“灰姑娘”类型故事。至宋,大量笔记作品记录诗歌本事与诗人言行,成为后世诗评家所沿用的笔记体文学评论形式。而以洪迈《夷坚志》为代表的志怪类笔记作品,细述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逸闻、掌故、民俗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史料参考。明清两代笔记小说类文献多有训诘考据之类的内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边疆地理内容日益增多,如纪的《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新疆社会民俗内容,其中有关屯田制度及“玛哈沁”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边疆史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笔记小说创作的史学倾向及其内容的史料学意义,对之多有阐述。明代王士镇有“说者,史别也”的判断,认为笔记小说为史家另一种。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传统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摘编自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笔记小说是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
B.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驳杂,无法厘清现实真假。
C.后世笔记小说源自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D.笔记小说面世伊始就受史学影响,注重实录,同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介绍笔记小说起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有史料学价值。
B.文章引述鲁迅的评论,论证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的观点。
C.文章比较正史与笔记小说的不同,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证,第五段按朝代先后的顺序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笔记小说虽然难免虚构叙事,但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有史料价值。
B.魏晋六朝之后的笔记小说虞续传统,客观叙事,书中常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C.拓宽传统史料范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体现了笔记小说的史料学意义。
D.中国笔记小说与正史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面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有1300多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在汉服兴起的同时,汉服周边产业也受此影响大幅发展。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租赁、旅拍,汉服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绝大多数购买汉服的消费者会同时选择购买汉服配饰,如发饰、鞋子、团扇等。在高昂的配饰价格面前,还催生了“汉服手作”的职业。一些手工能力较强、设计感较强的创作者自己购买制作配饰的原材料,自行设计、加工,做成发饰、手提包等周边小物出售,这类创作者被称为“手作娘”。
汉服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有诸多原因。经济发展带来民族自信的提升,再加上汉服作为传统文化被鼓励继承与创新,于是出现了不少企业从事此方面的工作。吉装题材影视剧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慢慢被市场认可,用户人群逐渐扩大,这也成为汉服市场兴起的一大因素。而一些汉服爱好者的宣传、推广,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也是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此外,古镇旅游、文化产品备受热捧,也推动了汉服文化的推广。大数据显示,文化旅游类相关产品线上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两倍。
(摘编自《急速膨胀的汉服产业:规模超10亿,有店铺订单排到后年》,《新京报》2019年9月14日)
材料 二
材料三
近几年汉服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但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汉服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在作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心动力的资本层面上,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如同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相同的热情,这背后是汉服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从品牌供应角度来看,当下的汉服市场主要由头部商家支撑,缺少腰部商家,出现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这也导致汉服的价格体系极为混乱。一方面,头部品牌的汉服单价超1万元,而小作坊模式下商家的单价低到100多元。差距悬殊的价格所引发的竞争势必对服装质量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汉服单量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汉服商家一直都是采取“预售十尾款”的销售模式,以销售量决定生产量,只有极少数常规款式的汉服会预留库存。汉服体量小导致很多工厂不愿意加工生产,再加上汉服面料普遍较贵、人工成本较高等原因,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目前汉服平均毛利率仅在30%左右,而品牌零售服装业平均毛利率在50%左右。
除此之外,汉服在产品营销推广方面始终缺少引爆大众兴趣的助推器。目前,汉服商家的推广仍然停留在每个商家创立自己的微博、建立自己的用户群上,用户回头率很高但很难拓展新用户,即使是像“重回汉唐”这样的头部品牌也是如此。
汉服市场一直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尤其在服装形制上。一直以来,汉服都有改良派与传统派之分。前者认为,为符合现代审美和穿衣习惯可进行适当改良;后者认为,汉服代表一种正统文化,不能改动。在网络语境下,这一分歧被无限放大,加大了大众的认知壁垒。当然,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要实现日常化消费才是汉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摘编自《汉服“破圈”,还差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我国汉服产业发展很快,汉服文化社团数、消费人群均有增加,产业规模也有增长。
B.“手作娘”自己购买原材料,自行设计,做成发饰等周边小物,她们手工能力、设计感较强。
C.在汉服产业发展壮大的环境下,古装剧也慢慢得到市场认可,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
D.人们通过朋友、网络等途径了解并接触汉服;汉服爱好者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很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连锁反应,主要原因是汉服复兴运动兴起,一些汉服爱好者积极宣传、推广汉服。
B.根据材料二可知,能够接受100-300元的汉服价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穿汉服的受调查者的比例超过了一半。
C.相比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人们对汉服没有多大的热情,这需要汉服行业从其背后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
D.头部品牌商家与小作坊模式下商家的汉服价格差距悬殊,这会引起非良性竞争,久而久之会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
6.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汉服产业的发展还需在哪些方面做努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权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权,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蹬出的脚印,翅趔想想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作为火头军,身上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着篝火来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每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父亲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山洞里的骨头,渡过了难关。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问题,其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的时候,瞎眼狼松开它的尾巴过慢,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父亲,靠近了一个村庄。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创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线秋衣上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这件衣服现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权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与勇敢。
B.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伏笔。
C.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革命精神。
D.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扣人心弦。
8.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笔记小说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内容体量如此巨大,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料学意义。
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了题材、确立了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史的史官。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背离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之类的句子,借他人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比如,唐代段成式《西阳杂俎•支诺皋》中有《叶限》一文,记录古代邕州地区百越民族的口传故事,为世界最平有文字记载的“灰姑娘”类型故事。至宋,大量笔记作品记录诗歌本事与诗人言行,成为后世诗评家所沿用的笔记体文学评论形式。而以洪迈《夷坚志》为代表的志怪类笔记作品,细述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逸闻、掌故、民俗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史料参考。明清两代笔记小说类文献多有训诘考据之类的内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边疆地理内容日益增多,如纪的《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新疆社会民俗内容,其中有关屯田制度及“玛哈沁”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边疆史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笔记小说创作的史学倾向及其内容的史料学意义,对之多有阐述。明代王士镇有“说者,史别也”的判断,认为笔记小说为史家另一种。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传统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摘编自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笔记小说是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
B.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驳杂,无法厘清现实真假。
C.后世笔记小说源自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D.笔记小说面世伊始就受史学影响,注重实录,同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介绍笔记小说起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有史料学价值。
B.文章引述鲁迅的评论,论证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的观点。
C.文章比较正史与笔记小说的不同,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证,第五段按朝代先后的顺序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笔记小说虽然难免虚构叙事,但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有史料价值。
B.魏晋六朝之后的笔记小说虞续传统,客观叙事,书中常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C.拓宽传统史料范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体现了笔记小说的史料学意义。
D.中国笔记小说与正史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面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有1300多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在汉服兴起的同时,汉服周边产业也受此影响大幅发展。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租赁、旅拍,汉服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绝大多数购买汉服的消费者会同时选择购买汉服配饰,如发饰、鞋子、团扇等。在高昂的配饰价格面前,还催生了“汉服手作”的职业。一些手工能力较强、设计感较强的创作者自己购买制作配饰的原材料,自行设计、加工,做成发饰、手提包等周边小物出售,这类创作者被称为“手作娘”。
汉服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有诸多原因。经济发展带来民族自信的提升,再加上汉服作为传统文化被鼓励继承与创新,于是出现了不少企业从事此方面的工作。吉装题材影视剧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慢慢被市场认可,用户人群逐渐扩大,这也成为汉服市场兴起的一大因素。而一些汉服爱好者的宣传、推广,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也是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此外,古镇旅游、文化产品备受热捧,也推动了汉服文化的推广。大数据显示,文化旅游类相关产品线上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两倍。
(摘编自《急速膨胀的汉服产业:规模超10亿,有店铺订单排到后年》,《新京报》2019年9月14日)
材料 二
材料三
近几年汉服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但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汉服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在作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心动力的资本层面上,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如同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相同的热情,这背后是汉服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从品牌供应角度来看,当下的汉服市场主要由头部商家支撑,缺少腰部商家,出现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这也导致汉服的价格体系极为混乱。一方面,头部品牌的汉服单价超1万元,而小作坊模式下商家的单价低到100多元。差距悬殊的价格所引发的竞争势必对服装质量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汉服单量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汉服商家一直都是采取“预售十尾款”的销售模式,以销售量决定生产量,只有极少数常规款式的汉服会预留库存。汉服体量小导致很多工厂不愿意加工生产,再加上汉服面料普遍较贵、人工成本较高等原因,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目前汉服平均毛利率仅在30%左右,而品牌零售服装业平均毛利率在50%左右。
除此之外,汉服在产品营销推广方面始终缺少引爆大众兴趣的助推器。目前,汉服商家的推广仍然停留在每个商家创立自己的微博、建立自己的用户群上,用户回头率很高但很难拓展新用户,即使是像“重回汉唐”这样的头部品牌也是如此。
汉服市场一直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尤其在服装形制上。一直以来,汉服都有改良派与传统派之分。前者认为,为符合现代审美和穿衣习惯可进行适当改良;后者认为,汉服代表一种正统文化,不能改动。在网络语境下,这一分歧被无限放大,加大了大众的认知壁垒。当然,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要实现日常化消费才是汉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摘编自《汉服“破圈”,还差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我国汉服产业发展很快,汉服文化社团数、消费人群均有增加,产业规模也有增长。
B.“手作娘”自己购买原材料,自行设计,做成发饰等周边小物,她们手工能力、设计感较强。
C.在汉服产业发展壮大的环境下,古装剧也慢慢得到市场认可,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
D.人们通过朋友、网络等途径了解并接触汉服;汉服爱好者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很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连锁反应,主要原因是汉服复兴运动兴起,一些汉服爱好者积极宣传、推广汉服。
B.根据材料二可知,能够接受100-300元的汉服价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穿汉服的受调查者的比例超过了一半。
C.相比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人们对汉服没有多大的热情,这需要汉服行业从其背后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
D.头部品牌商家与小作坊模式下商家的汉服价格差距悬殊,这会引起非良性竞争,久而久之会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
6.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汉服产业的发展还需在哪些方面做努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权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权,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蹬出的脚印,翅趔想想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作为火头军,身上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着篝火来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每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父亲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山洞里的骨头,渡过了难关。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问题,其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的时候,瞎眼狼松开它的尾巴过慢,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父亲,靠近了一个村庄。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创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线秋衣上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这件衣服现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权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与勇敢。
B.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伏笔。
C.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革命精神。
D.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扣人心弦。
8.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