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0-04-15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奏同亨赢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也大哗何同变出朝围而之同言形怎休不得遗门成加大子少保力去迢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动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
(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B.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C. 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享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D.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享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
B. 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
C. “大计” 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
D. “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在文选郎中任上,他慧眼识才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
B. 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省了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
C. 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他认为是无理要求,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止。
D. 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他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
(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兵器从外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
(2)即使(“伪儒”)表面上假借名义,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好些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少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句中,“减已月俸也”是“谓”的宾语,应该连在一起。据此分析可排除BC两项。“围而噪之”与“同亨再乞休”是两件事,中间需要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D项解说错误,“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如果没有考中,虽是同年参加科考,也不能互称同年。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B项,“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分析错误,原文"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这一次,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意思:(1)率,大都;中,符合;直,价值。(2)阳,表面;假,假借;愈,较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 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15. 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C项分析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就要内有“______________”,外有“______________”。
(2)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天下寒士得到庇护,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的博大情怀。
(3)《赤壁赋》中写苏轼夜游赤壁,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忘记自己是凡夫俗子,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法家拂士 (2). 敌国外患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 羽化而登仙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奏同亨赢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也大哗何同变出朝围而之同言形怎休不得遗门成加大子少保力去迢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动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
(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B.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C. 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享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D.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享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
B. 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
C. “大计” 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
D. “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在文选郎中任上,他慧眼识才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
B. 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省了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
C. 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他认为是无理要求,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止。
D. 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他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
(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兵器从外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
(2)即使(“伪儒”)表面上假借名义,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好些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少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句中,“减已月俸也”是“谓”的宾语,应该连在一起。据此分析可排除BC两项。“围而噪之”与“同亨再乞休”是两件事,中间需要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D项解说错误,“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如果没有考中,虽是同年参加科考,也不能互称同年。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B项,“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分析错误,原文"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这一次,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意思:(1)率,大都;中,符合;直,价值。(2)阳,表面;假,假借;愈,较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 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15. 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C项分析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就要内有“______________”,外有“______________”。
(2)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天下寒士得到庇护,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的博大情怀。
(3)《赤壁赋》中写苏轼夜游赤壁,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忘记自己是凡夫俗子,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法家拂士 (2). 敌国外患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 羽化而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