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卷(四)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5-29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项,“挣扎”的“扎”读音为“zhá”;
B 项,“疮(chuāng)痍”的“疮”读音为“chuāng”;
D 项,“纭纭众生”改为“芸芸众生”。
2.D
3.B
【解析】
【分析】
2.A项,匿迹潜形:躲藏起来,不露形迹。拟人手法,使用正确。
B项,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以至”也说“以至于”。文中取第一种意思,表示程度上的递进。
C项,愿景:所向往的前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炙手可热:热得烫手。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常用于贬义对象。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故选D。
3.B项,乙句中,“系统”后的逗号应为分号或句号,注意乙处语句是两个复句的大并列,每个复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则两个复句的大并列应该使用分号。
4.B
【解析】
A项,“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错误,“推动……素质”搭配不当,“推动”应改为“提升”;
C项,“据英媒报道称”错误,句式杂糅,删除“据”或“称”;
D项,“异地互认互贷等新举措一方面将极大方便职工使用公积金”错误,语序不当,“一方面”应置于“异地互认互贷”之前。注意主语与关联词的位置问题。
故选B。
5.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劳动最终能实现人的自由本质 而且造就人类的美德
6.(1)满足产业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①首先通过完善制度与政策改革要素结构,使各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②在此基础上,改革企业结构,明确所有制结构构成,理顺各企业结构,提升创新创业型企业比重。③最后改革产业结构,明确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使产品与产业技术结构更加合理。
7.C
8.B
9. 加强运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让大运河长流不息。 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整理、研究、发掘、保护和展示或保护大运河的物质文化,提炼并发扬大运河的隐性文化。
【解析】
【分析】
7.A项,“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错误,文中无据,相关信息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B项,“大运河文化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错误,材料一“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大运河”,非“大运河文化”。
D项,“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二段“大运河文化脱离不开其母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文化”,可知是离不开不是促进。
故选C。
8.B项,“大运河的开凿造就了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进而刺激了‘运河商业城市群’的兴起,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错误,前后顺序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知应为:大运河的开凿刺激了“运河商业城市群”的兴起,进而造就了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
10.①动作、细节描写精准、细腻,如“抖”“战栗”“捂”等一系列动作;②神态描写逼真、生动,如“站在窗口一动不动”“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等;③比喻精当,如“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④运用以上描写艺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身陷困境中的卢娜获知喜讯后的惊喜、激动的内心世界。
11.①淳朴善良,从没有阻止学生“拍书”的情节可知;②有脆弱但终坚强,从她因为生意清淡而心情沮丧,最终依然不言放弃中可知;③不忘初心,执着坚守,从她决意开书店并坚守至今可知;④信仰崇高而坚定,从她坚信书本改变人、知识改变命运中可知;⑤满怀希望,精神充实,从她丈夫对她的评价中可知。
12.①巧妙切换叙述人称:小说前面大半部分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自由、冷静;最后五段切换为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叙述节奏沉重、压抑;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叙述节奏轻松、欢快;③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在顺叙中穿插几处补叙。使小说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④在简练的叙事中加入多样化的人物描写,形象、传神、逼真;⑤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使情节集中,人物形象鲜明,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现状的忧思。
13.①表层意思是为顾客提供光明的读书、购书环境,表现了卢娜人性的温暖——善良,有爱心;②暗示卢娜忠于理想、执着不弃、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对社会的影响;③灯光使书店充满光明,书使人心充满希望;④灯光能改变环境,书与文化能改变人的命运;⑤含蓄地暗示了卢娜的也是作者的心愿:希望实体书店越来越红火,给人们带去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文化。
【点睛】
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14.D
15.C
16.A
17.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
18.(1)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2)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
【解析】
【分析】
14.D项,句意为: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解释:释放。
故选D。
15.A 项,与:介词,跟,同/动词,结交。
B 项,因:连词,于是/介词,趁(机)。
C 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D 项,其: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真是”。
故选C。
16.A 项,“甚至连平头百姓、在野人士都到处抗议,批评朝政”错误,原文“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意思是“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可知不是连平头百姓都到处抗议,批评朝。
参考译文:
(甲)
到了汉桓帝、汉灵帝年间,君主荒于朝政,国家政治混乱,国家命运落入宦官阉人手中,正直人士把跟这些人同朝为官视为耻辱,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于是这些人名声四处传扬,相互标榜评论,对公卿品头论足,对朝廷随意评判朝政,倔强固执刚直的风气,从此流行开来。
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像范滂、张俭这些人,心灵清正,嫉恶如仇,最后还是被看作朋党,原因不就是这样的吗?当初,桓帝做蠡吾侯的时候,向甘陵人周福求学,等到他登上皇位,就破格提拔周福担任尚书。当时他的同郡人河南尹房植在当时朝廷很有声望,甘陵老乡就给他俩编了歌谣,歌谣唱道:“天下的楷模是房伯武,凭借当老师而做官的是周仲进。”这两家的宾客相互讥讽攻击,于是各自结成同党,渐渐成为仇敌,从此甘陵出现南北两派,党人之说,从此发端了。后来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也把大权交给功曹岑晊,两郡的人又给他们编了歌谣说:“汝南的太守是范孟博,南阳人宗资只管画圈说是。南阳太守是岑公孝,弘农人成瑨只需坐着啸吟。”于是这些流传的歌谣传进太学,太学中儒生有三万多人,以郭林宗、贾伟节为首,一起跟李膺、陈蕃、王畅等人相互褒奖推崇。太学中称他们说:“天下楷模是李元礼,不畏强暴是陈仲举,天下的高才是王叔茂。”另外渤海人公族进阶、扶风人魏齐卿,都敢直言评论,不避豪强。从公卿以下,没有人不害怕他们的批评议论,都急急忙忙来到他们府上(跟他们结交)。
(乙)
东汉党锢之祸中,被处死的知名贤士数以百计,当时天下生灵涂炭,那些名声和事迹事迹昭著的人士,全都载入史册。可是一时间因牵连而获罪、甘心地受刑被杀的,都是有节操的忠义之士,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与事迹不明显,所以只能见于正传的附传中的人很多。李膺被处死以后,他的学生和下属一起被囚禁。侍御史景毅的儿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因为没有登记在册,所以未被牵连进罪案。景毅慨叹道,“我原本就认为李膺是个品德学问高尚的人,所以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如今)我怎么能因为儿子漏登记在册而苟且偷生呢?”于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家。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范滂在汝南征羌,朝廷下令马上逮捕他。传旨的督邮吴导到了县府后,抱着诏书,关闭了客馆的房门,伏在座椅上流泪。(不曾想)范滂自己来到监狱,县令郭揖大吃一惊,连忙出迎,然后取下官印,拉着他,想跟他一起逃亡。范滂说:“我范滂死了那么祸乱就停息了,怎么敢因我自己的罪连累您呢!”张俭逃命时,艰难窘迫,东逃西跑,所到之地,人们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来收容他。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后来被处以死刑的就有十几家。后来他又辗转逃命来到东莱,进入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对他说:“张俭逃亡,并非因为他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您怎能独自享有仁义的美德呢?”说罢,叹息着离开了。张俭得以免去一死。几年之后,上禄县长和海在朝中进言:“搜捕禁锢党人而牵连五族,不该是一种长久不变的法令。”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这几个君子的品德都是如此的高尚,东汉那时的人崇尚名声和节操,这大概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吧?
19. 旅店 年迈的父母亲(双亲)
20.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连用四个相同的数字“一”,结合两组相同的量词“声”和“点”,音调错落和谐,勾画了一幅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的羁旅思乡图,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伤,以有限的“一”来突出无限的“愁”,可谓巧妙、高明之至。②“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巧妙重复数量词“三更”,含蓄点明了诗人乡愁百结、夜不能寐的孤寂。③“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十年”总括了不堪回首的往事,“二老”两字唤醒的是诗人对家中年迈双亲的牵挂、双亲对漂泊游子的十年忧虑。④诗人正是借助一连串的数字,以有限的数字包涵无限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漂泊、光阴蹉跎的感伤,诗意因数字而更加深沉,数字因诗意而更加无限。
21. 一个人能隐藏到哪里呢 行为或所为或做过的事
22.①前者材料是从对一个人自身的各方面表现的角度去正面考察、认识这个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所做的事,经历的道路以及他的兴趣爱好都决定了这个人的现在。②后者材料是从他人对被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去侧面认识、评价一个人。孔子认为,如果好人都喜欢这个人,坏人都厌恶这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好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兴趣爱好,一个人能隐藏到哪里呢?一个人能隐藏到哪里呢?”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是不能肯定。不如一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都厌恶他。”
23.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穷岛屿之萦回 列冈峦之体势 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1.C
【解析】
A项,“挣扎”的“扎”读音为“zhá”;
B 项,“疮(chuāng)痍”的“疮”读音为“chuāng”;
D 项,“纭纭众生”改为“芸芸众生”。
2.D
3.B
【解析】
【分析】
2.A项,匿迹潜形:躲藏起来,不露形迹。拟人手法,使用正确。
B项,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以至”也说“以至于”。文中取第一种意思,表示程度上的递进。
C项,愿景:所向往的前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炙手可热:热得烫手。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常用于贬义对象。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故选D。
3.B项,乙句中,“系统”后的逗号应为分号或句号,注意乙处语句是两个复句的大并列,每个复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则两个复句的大并列应该使用分号。
4.B
【解析】
A项,“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错误,“推动……素质”搭配不当,“推动”应改为“提升”;
C项,“据英媒报道称”错误,句式杂糅,删除“据”或“称”;
D项,“异地互认互贷等新举措一方面将极大方便职工使用公积金”错误,语序不当,“一方面”应置于“异地互认互贷”之前。注意主语与关联词的位置问题。
故选B。
5.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劳动最终能实现人的自由本质 而且造就人类的美德
6.(1)满足产业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①首先通过完善制度与政策改革要素结构,使各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②在此基础上,改革企业结构,明确所有制结构构成,理顺各企业结构,提升创新创业型企业比重。③最后改革产业结构,明确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使产品与产业技术结构更加合理。
7.C
8.B
9. 加强运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让大运河长流不息。 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整理、研究、发掘、保护和展示或保护大运河的物质文化,提炼并发扬大运河的隐性文化。
【解析】
【分析】
7.A项,“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错误,文中无据,相关信息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B项,“大运河文化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错误,材料一“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大运河”,非“大运河文化”。
D项,“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二段“大运河文化脱离不开其母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文化”,可知是离不开不是促进。
故选C。
8.B项,“大运河的开凿造就了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进而刺激了‘运河商业城市群’的兴起,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错误,前后顺序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知应为:大运河的开凿刺激了“运河商业城市群”的兴起,进而造就了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
10.①动作、细节描写精准、细腻,如“抖”“战栗”“捂”等一系列动作;②神态描写逼真、生动,如“站在窗口一动不动”“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等;③比喻精当,如“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④运用以上描写艺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身陷困境中的卢娜获知喜讯后的惊喜、激动的内心世界。
11.①淳朴善良,从没有阻止学生“拍书”的情节可知;②有脆弱但终坚强,从她因为生意清淡而心情沮丧,最终依然不言放弃中可知;③不忘初心,执着坚守,从她决意开书店并坚守至今可知;④信仰崇高而坚定,从她坚信书本改变人、知识改变命运中可知;⑤满怀希望,精神充实,从她丈夫对她的评价中可知。
12.①巧妙切换叙述人称:小说前面大半部分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自由、冷静;最后五段切换为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叙述节奏沉重、压抑;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叙述节奏轻松、欢快;③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在顺叙中穿插几处补叙。使小说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④在简练的叙事中加入多样化的人物描写,形象、传神、逼真;⑤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使情节集中,人物形象鲜明,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现状的忧思。
13.①表层意思是为顾客提供光明的读书、购书环境,表现了卢娜人性的温暖——善良,有爱心;②暗示卢娜忠于理想、执着不弃、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对社会的影响;③灯光使书店充满光明,书使人心充满希望;④灯光能改变环境,书与文化能改变人的命运;⑤含蓄地暗示了卢娜的也是作者的心愿:希望实体书店越来越红火,给人们带去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文化。
【点睛】
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14.D
15.C
16.A
17.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
18.(1)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2)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
【解析】
【分析】
14.D项,句意为: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解释:释放。
故选D。
15.A 项,与:介词,跟,同/动词,结交。
B 项,因:连词,于是/介词,趁(机)。
C 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D 项,其: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真是”。
故选C。
16.A 项,“甚至连平头百姓、在野人士都到处抗议,批评朝政”错误,原文“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意思是“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可知不是连平头百姓都到处抗议,批评朝。
参考译文:
(甲)
到了汉桓帝、汉灵帝年间,君主荒于朝政,国家政治混乱,国家命运落入宦官阉人手中,正直人士把跟这些人同朝为官视为耻辱,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于是这些人名声四处传扬,相互标榜评论,对公卿品头论足,对朝廷随意评判朝政,倔强固执刚直的风气,从此流行开来。
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像范滂、张俭这些人,心灵清正,嫉恶如仇,最后还是被看作朋党,原因不就是这样的吗?当初,桓帝做蠡吾侯的时候,向甘陵人周福求学,等到他登上皇位,就破格提拔周福担任尚书。当时他的同郡人河南尹房植在当时朝廷很有声望,甘陵老乡就给他俩编了歌谣,歌谣唱道:“天下的楷模是房伯武,凭借当老师而做官的是周仲进。”这两家的宾客相互讥讽攻击,于是各自结成同党,渐渐成为仇敌,从此甘陵出现南北两派,党人之说,从此发端了。后来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也把大权交给功曹岑晊,两郡的人又给他们编了歌谣说:“汝南的太守是范孟博,南阳人宗资只管画圈说是。南阳太守是岑公孝,弘农人成瑨只需坐着啸吟。”于是这些流传的歌谣传进太学,太学中儒生有三万多人,以郭林宗、贾伟节为首,一起跟李膺、陈蕃、王畅等人相互褒奖推崇。太学中称他们说:“天下楷模是李元礼,不畏强暴是陈仲举,天下的高才是王叔茂。”另外渤海人公族进阶、扶风人魏齐卿,都敢直言评论,不避豪强。从公卿以下,没有人不害怕他们的批评议论,都急急忙忙来到他们府上(跟他们结交)。
(乙)
东汉党锢之祸中,被处死的知名贤士数以百计,当时天下生灵涂炭,那些名声和事迹事迹昭著的人士,全都载入史册。可是一时间因牵连而获罪、甘心地受刑被杀的,都是有节操的忠义之士,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与事迹不明显,所以只能见于正传的附传中的人很多。李膺被处死以后,他的学生和下属一起被囚禁。侍御史景毅的儿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因为没有登记在册,所以未被牵连进罪案。景毅慨叹道,“我原本就认为李膺是个品德学问高尚的人,所以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如今)我怎么能因为儿子漏登记在册而苟且偷生呢?”于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家。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范滂在汝南征羌,朝廷下令马上逮捕他。传旨的督邮吴导到了县府后,抱着诏书,关闭了客馆的房门,伏在座椅上流泪。(不曾想)范滂自己来到监狱,县令郭揖大吃一惊,连忙出迎,然后取下官印,拉着他,想跟他一起逃亡。范滂说:“我范滂死了那么祸乱就停息了,怎么敢因我自己的罪连累您呢!”张俭逃命时,艰难窘迫,东逃西跑,所到之地,人们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来收容他。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后来被处以死刑的就有十几家。后来他又辗转逃命来到东莱,进入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对他说:“张俭逃亡,并非因为他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您怎能独自享有仁义的美德呢?”说罢,叹息着离开了。张俭得以免去一死。几年之后,上禄县长和海在朝中进言:“搜捕禁锢党人而牵连五族,不该是一种长久不变的法令。”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这几个君子的品德都是如此的高尚,东汉那时的人崇尚名声和节操,这大概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吧?
19. 旅店 年迈的父母亲(双亲)
20.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连用四个相同的数字“一”,结合两组相同的量词“声”和“点”,音调错落和谐,勾画了一幅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的羁旅思乡图,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伤,以有限的“一”来突出无限的“愁”,可谓巧妙、高明之至。②“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巧妙重复数量词“三更”,含蓄点明了诗人乡愁百结、夜不能寐的孤寂。③“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十年”总括了不堪回首的往事,“二老”两字唤醒的是诗人对家中年迈双亲的牵挂、双亲对漂泊游子的十年忧虑。④诗人正是借助一连串的数字,以有限的数字包涵无限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漂泊、光阴蹉跎的感伤,诗意因数字而更加深沉,数字因诗意而更加无限。
21. 一个人能隐藏到哪里呢 行为或所为或做过的事
22.①前者材料是从对一个人自身的各方面表现的角度去正面考察、认识这个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所做的事,经历的道路以及他的兴趣爱好都决定了这个人的现在。②后者材料是从他人对被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去侧面认识、评价一个人。孔子认为,如果好人都喜欢这个人,坏人都厌恶这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好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兴趣爱好,一个人能隐藏到哪里呢?一个人能隐藏到哪里呢?”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是不能肯定。不如一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都厌恶他。”
23.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穷岛屿之萦回 列冈峦之体势 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