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区2020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7-22
崇明区2020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0分
1.(1)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2.(1)C (2)B
二、阅 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免除被批评的权利
4.D
5.C
6.解释“对‘批评’的批评”命名的原因,阐明其别于元批评概念,不在于推出新的权威,其真正目的是建立“善的循环”,坚持去中心化。
评分说明:“解释“对‘批评’的批评”命名的原因”“阐明其别于元批评概念,不在于推出新的权威”“其真正目的是建立‘善的循环’,坚持去中心化”1点1分。
7.以柏拉图把道德主义批评定义为排他尺度导致文学单一以及在其自我授权过程中自我反思的结果,论证了由于缺乏制衡机制,导致批评走向独断的观点。以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批评模式的批评,实现对文学批评的升格,论证了对批评的批评可以克服个体的视野盲区。先后使用这对师生的例子,呈现了西方文学批评发展的典型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上文批评家自我反思无法解决问题的观点;与下文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对应,为下文提出创造“复调”话语的观点铺垫。
评分说明:论证的内容概括2分;论述的作用分析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老洋槐树是渡口的标识,与渡口一样古老,一起构成渡口独特的风景线;老洋槐树给我留下独特的渡口记忆,如晨读时洋槐花的气息、树荫带来的阴凉;老洋槐树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与渡口的荒落形成对比,凸显自然的永恒魅力和人事的沧桑变化;老洋槐树在文中多次出现,增加了渡口的意蕴,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9.参考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参考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
评分说明:语言运用特点2分,分析2分。
10.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这样构思,层层推进,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评分说明:四个层次构思分析,1层次1分,答满3点即可得3分,效果分析1分。
11.参考示例一:《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一文中认为“批评家不应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该评论正存在这样的缺陷,以自己是预设的“三画”理论来生硬地评论本文,缺乏对散文本身内容的深入把握,关注文本的个性化追求。因此,本评论带有“强制阐释”性质,是不足取的。
参考示例二:《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一文中认为“批评家不应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论。批评家搭建的概念框架,往往是在大量文本阅读基础上建构的理论。如本评论中“三画”理论,能够较好地体现乡土散文的特征。就本文而言,也很好地呈现了三画理论。因此,我认为本评论很好地运用理论阐释了作品。
评分说明:评价1分,结合观点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D
13.C
14.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字里行间辛辣讽刺不顾民生只顾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对中央官员聚看赞赏地方官员的描写,讽刺了朝廷对扰民政策的失查;开挖壕沟深广,致使役兵大半死亡,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边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不顾百姓生死的深切愤慨;最后,借边地百姓之口,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
评分说明:描述内容概括3分,情感分析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15.(1)向来 (2)邀请
16.(1)C (2)B
17.古人学习(重)在养气,今人一穿(上)儒生(的)衣服,反而柔弱不堪,一副将死的样子。只想着舞文弄墨(玩弄文字),把一世豪杰当作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
评分说明:1个分句为1点,共6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8.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
评分说明:当点未点,不当点却点开的,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9.交代邓弼死后天下形势的变化,表明人才对天下的影响之大,暗寓作者为国惜才,讽喻现实的态度。假设“鬼”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与上文邓弼生前性格相符,寄寓作者对邓弼的赞赏以及其不为时所用的愤懑之情。
评分说明:“交代邓弼死后天下形势的变化”“表明人才对天下的影响之大”“暗寓作者为国惜才,讽喻现实的思想”“假设‘鬼’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与上文邓弼生前性格相符”“寄寓作者对邓弼的赞赏以及其不为时所用的愤懑之情”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20.文章开篇点明邓弼以力雄人,以举石鼓为例,表现其恃气力雄人。第二段则表现其恃学力雄人,以其读书精博、读书养气的言行傲视俗儒;第三段描述了邓弼造书千言自荐,东门外迎“敌”数十人,以其才力勇力获得德王赏识。由此,全文围绕“以力雄人”塑造了智勇双全、豪爽狂放的英雄形象。
评分说明:“以气力雄人”“以学力雄人”“以才力(勇力)雄人”1点1分,形象概括1分。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人。膂力过人,称雄于世。集市门口,有面石鼓,十条大汉都抬不动,邓弼两手一用劲,抱起就走。不过,他老借酒使性,怒目视人,谁见谁躲。
一天,邓弼独自在酒楼上喝酒,忽见萧、冯两个书生从下面经过,不由分说,下来强拉他们陪着喝。两个书生平日就瞧不起他的为人,极力推拒。邓弼不由大怒,威胁道:“二位真的不识抬举,休想活命!哪怕杀了人亡命草泽,我也不能受你们的窝囊气!”两个书生迫于无奈,只得由他摆布。喝得兴起,便叉开双腿,大敞衣襟,拔出佩刀拍在桌上,咣当一声,说:“我邓某人也是粗知书理之辈,今日原本不是真心请你们喝酒,只不过是借机稍吐心中的不平之气罢了。凡是经、史、子、集,任凭二位发问,如不能回答,便以此刀自刎!”两人便从诸经中,挑出几十个难题,连续发问。邓弼从容不迫,引据经典注疏,倒背如流,一无遗漏。两个书生,四目相视,大惊失色,不敢再问。邓弼要来酒碗,开怀痛饮,披头散发,跳跃呼叫:“老子今天,镇服老儒啦!古时学者,重在培养浩然之气,今日书生,一穿长衫,反而气息奄奄,光想凭着舞文弄墨的雕虫之技,小看天下豪杰。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你们这种人,还是趁早算了罢!”这两个书生一向以多才多艺自负,听了邓弼此言,无地自容。
泰定末年,德王掌管西御史台,邓弼袖揣千言书,前往求见。门卫不肯通报,他便大声嚷叫:“你们难道就不晓得,关中有个邓伯翊吗?”一连撞倒几名士兵,嘈杂声惊动德王。德王打算抽他一顿。邓弼毫无惧色,朗声申诉:“大王为何不以礼节对待壮士?(缺几句未译)”满府上下听了这话,一个个吓得缩着脖子,舌头伸得老长,半天缩不回去。德王问他:“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然脱险吗?”回答说:“能!”德王回头对身边的人说:“不妨让他试试。”德王暗中挑选了五十名武艺高强的精壮骑兵,先行奔赴城东门之外,然后,才让邓弼出发。等邓弼赶到,众兵便刀枪并举,向前扑来。邓弼虎啸而奔,士兵们连人带马,连连倒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德王高兴得拍着大腿,连声赞叹:“真是壮士,真是壮士呀!”并命令舀酒犒劳。邓弼接过酒来,并不拜谢,站在那里,一饮而尽。
德王亲上表章,向皇帝举荐邓弼。不巧,当朝宰相与德王不和,从中作梗,便把此事搁置下来。邓弼听说以后,打量着自己的身躯,不禁仰天长叹:“天生一副钢筋铁骨,不能立功万里边疆,只能老死于三尺蒿草之下。命该如此,生不逢时,还有什么可说。”于是,上了王屋山当道士去了。十年之后,默默死去。
史官按: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大地,方圆千里,百姓流亡,人迹罕见。连回归的燕子,都找不到可以筑巢的人家,只好栖息在树木之间。假使邓弼不死,定能大有作为。太可惜了。他的鬼魂不灵则已,倘若有灵,我知道他一定会因此而怒发冲冠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A
22.B
23.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分析、内容分析、情感分析1点1分。
24.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评分说明:“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参考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
照我说,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只有守住了原邑,才算得上顺承了天子诏命,才能树立霸主的威严,才能对诸侯们召唤、传令。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
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尊奉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0分
1.(1)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2.(1)C (2)B
二、阅 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免除被批评的权利
4.D
5.C
6.解释“对‘批评’的批评”命名的原因,阐明其别于元批评概念,不在于推出新的权威,其真正目的是建立“善的循环”,坚持去中心化。
评分说明:“解释“对‘批评’的批评”命名的原因”“阐明其别于元批评概念,不在于推出新的权威”“其真正目的是建立‘善的循环’,坚持去中心化”1点1分。
7.以柏拉图把道德主义批评定义为排他尺度导致文学单一以及在其自我授权过程中自我反思的结果,论证了由于缺乏制衡机制,导致批评走向独断的观点。以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批评模式的批评,实现对文学批评的升格,论证了对批评的批评可以克服个体的视野盲区。先后使用这对师生的例子,呈现了西方文学批评发展的典型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上文批评家自我反思无法解决问题的观点;与下文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对应,为下文提出创造“复调”话语的观点铺垫。
评分说明:论证的内容概括2分;论述的作用分析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老洋槐树是渡口的标识,与渡口一样古老,一起构成渡口独特的风景线;老洋槐树给我留下独特的渡口记忆,如晨读时洋槐花的气息、树荫带来的阴凉;老洋槐树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与渡口的荒落形成对比,凸显自然的永恒魅力和人事的沧桑变化;老洋槐树在文中多次出现,增加了渡口的意蕴,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9.参考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参考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
评分说明:语言运用特点2分,分析2分。
10.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这样构思,层层推进,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评分说明:四个层次构思分析,1层次1分,答满3点即可得3分,效果分析1分。
11.参考示例一:《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一文中认为“批评家不应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该评论正存在这样的缺陷,以自己是预设的“三画”理论来生硬地评论本文,缺乏对散文本身内容的深入把握,关注文本的个性化追求。因此,本评论带有“强制阐释”性质,是不足取的。
参考示例二:《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一文中认为“批评家不应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论。批评家搭建的概念框架,往往是在大量文本阅读基础上建构的理论。如本评论中“三画”理论,能够较好地体现乡土散文的特征。就本文而言,也很好地呈现了三画理论。因此,我认为本评论很好地运用理论阐释了作品。
评分说明:评价1分,结合观点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D
13.C
14.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字里行间辛辣讽刺不顾民生只顾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对中央官员聚看赞赏地方官员的描写,讽刺了朝廷对扰民政策的失查;开挖壕沟深广,致使役兵大半死亡,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边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不顾百姓生死的深切愤慨;最后,借边地百姓之口,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
评分说明:描述内容概括3分,情感分析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15.(1)向来 (2)邀请
16.(1)C (2)B
17.古人学习(重)在养气,今人一穿(上)儒生(的)衣服,反而柔弱不堪,一副将死的样子。只想着舞文弄墨(玩弄文字),把一世豪杰当作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
评分说明:1个分句为1点,共6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8.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
评分说明:当点未点,不当点却点开的,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9.交代邓弼死后天下形势的变化,表明人才对天下的影响之大,暗寓作者为国惜才,讽喻现实的态度。假设“鬼”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与上文邓弼生前性格相符,寄寓作者对邓弼的赞赏以及其不为时所用的愤懑之情。
评分说明:“交代邓弼死后天下形势的变化”“表明人才对天下的影响之大”“暗寓作者为国惜才,讽喻现实的思想”“假设‘鬼’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与上文邓弼生前性格相符”“寄寓作者对邓弼的赞赏以及其不为时所用的愤懑之情”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20.文章开篇点明邓弼以力雄人,以举石鼓为例,表现其恃气力雄人。第二段则表现其恃学力雄人,以其读书精博、读书养气的言行傲视俗儒;第三段描述了邓弼造书千言自荐,东门外迎“敌”数十人,以其才力勇力获得德王赏识。由此,全文围绕“以力雄人”塑造了智勇双全、豪爽狂放的英雄形象。
评分说明:“以气力雄人”“以学力雄人”“以才力(勇力)雄人”1点1分,形象概括1分。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人。膂力过人,称雄于世。集市门口,有面石鼓,十条大汉都抬不动,邓弼两手一用劲,抱起就走。不过,他老借酒使性,怒目视人,谁见谁躲。
一天,邓弼独自在酒楼上喝酒,忽见萧、冯两个书生从下面经过,不由分说,下来强拉他们陪着喝。两个书生平日就瞧不起他的为人,极力推拒。邓弼不由大怒,威胁道:“二位真的不识抬举,休想活命!哪怕杀了人亡命草泽,我也不能受你们的窝囊气!”两个书生迫于无奈,只得由他摆布。喝得兴起,便叉开双腿,大敞衣襟,拔出佩刀拍在桌上,咣当一声,说:“我邓某人也是粗知书理之辈,今日原本不是真心请你们喝酒,只不过是借机稍吐心中的不平之气罢了。凡是经、史、子、集,任凭二位发问,如不能回答,便以此刀自刎!”两人便从诸经中,挑出几十个难题,连续发问。邓弼从容不迫,引据经典注疏,倒背如流,一无遗漏。两个书生,四目相视,大惊失色,不敢再问。邓弼要来酒碗,开怀痛饮,披头散发,跳跃呼叫:“老子今天,镇服老儒啦!古时学者,重在培养浩然之气,今日书生,一穿长衫,反而气息奄奄,光想凭着舞文弄墨的雕虫之技,小看天下豪杰。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你们这种人,还是趁早算了罢!”这两个书生一向以多才多艺自负,听了邓弼此言,无地自容。
泰定末年,德王掌管西御史台,邓弼袖揣千言书,前往求见。门卫不肯通报,他便大声嚷叫:“你们难道就不晓得,关中有个邓伯翊吗?”一连撞倒几名士兵,嘈杂声惊动德王。德王打算抽他一顿。邓弼毫无惧色,朗声申诉:“大王为何不以礼节对待壮士?(缺几句未译)”满府上下听了这话,一个个吓得缩着脖子,舌头伸得老长,半天缩不回去。德王问他:“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然脱险吗?”回答说:“能!”德王回头对身边的人说:“不妨让他试试。”德王暗中挑选了五十名武艺高强的精壮骑兵,先行奔赴城东门之外,然后,才让邓弼出发。等邓弼赶到,众兵便刀枪并举,向前扑来。邓弼虎啸而奔,士兵们连人带马,连连倒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德王高兴得拍着大腿,连声赞叹:“真是壮士,真是壮士呀!”并命令舀酒犒劳。邓弼接过酒来,并不拜谢,站在那里,一饮而尽。
德王亲上表章,向皇帝举荐邓弼。不巧,当朝宰相与德王不和,从中作梗,便把此事搁置下来。邓弼听说以后,打量着自己的身躯,不禁仰天长叹:“天生一副钢筋铁骨,不能立功万里边疆,只能老死于三尺蒿草之下。命该如此,生不逢时,还有什么可说。”于是,上了王屋山当道士去了。十年之后,默默死去。
史官按: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大地,方圆千里,百姓流亡,人迹罕见。连回归的燕子,都找不到可以筑巢的人家,只好栖息在树木之间。假使邓弼不死,定能大有作为。太可惜了。他的鬼魂不灵则已,倘若有灵,我知道他一定会因此而怒发冲冠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A
22.B
23.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分析、内容分析、情感分析1点1分。
24.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评分说明:“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参考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
照我说,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只有守住了原邑,才算得上顺承了天子诏命,才能树立霸主的威严,才能对诸侯们召唤、传令。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
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尊奉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