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8-10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习近平同志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要求。
②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7、活在人们生活中。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将其封闭起来,与民众和当代生活隔绝。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遗产更是无法藏身于世外桃源或自外于当代社会。从世界上一些历史名城的发展趋势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就能相辅相成。
③“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然,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④当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实践证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种接触与理解,人们就会意识到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义务,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
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就能让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遗产是指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B.合理利用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竭尽所能地加以合理利用就是对其积极保护。
C.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D.只要保护与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能活起来,人民的精神世界就得以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活起来”的具体对象,接着指出“活起来”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过去与现在人们对文化遗产截然不同的认识。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不仅论述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性,还指出怎样让我国文化遗产活起来。
D.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谈及“活起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其现实的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可能与世隔绝,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可以相辅相成。
B. 文化遗产不应只被观赏与研究,也应该加以利用,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C. 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人们就会逐渐接触、理解文化遗产,进而也会慢慢地尊重、保护文化遗产。
D. 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比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重要,更能体现文化底蕴的深厚性。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准确,根据生活常识可知文化遗产的范围不止文中第一段这三类。B.“竭尽所能加以合理利用就是对其积极保护”不正确,原文第三段为需“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D.“只要保护与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前提条件不全,原文第五段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同时,“只要……得以丰富”说法太绝对。
(2)B.“截然不同”有误。原文第二段为“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还应融入社会”。
(3)B.根据原文,“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有误,第四段为“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目的并不能理解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
(1)C
(2)B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两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此次引起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都有很大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虽然是SARS近亲,但目前还未表现出SARS那么可怕的特性,因此,不必过度恐慌,应注重预防工作。
此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而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并无发热;严重患者则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摘编自2020年1月20日《一文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教你做好“自我防护”》)
材料二
    有人说,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来,人类发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登革热病毒、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都曾夺走人类大量的生命。这些直径约10-300纳米之间的微生物,在人类不经意间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侵,其表现形式可能是一个喷嚏,也可能是一次身体接触。
“病毒会不断‘进军’各种宿主,这个宿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细菌,一个细胞,也可以是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体。”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仇子龙说,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没法繁殖。
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
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
    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  (摘编自《九问新型冠状病毒》)
材料三
疾病与人类始终相伴随,威胁着人类健康,但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无论是非典、甲流还是新冠肺炎,我们对它们的科学认知有一个过程。抗击非典时,一些人最初认为致病因素是衣原体,最终发现是冠状病毒。对付衣原体,抗生素就管用,而对付病毒,则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由此而言,防控疫情不能偏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脱离对生物规律的把控。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必须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修订更新到第五版,出院患者在不断增加,我们完全可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护人员不辞劳苦、科学救治,努力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收治率治愈率;广大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攻关,加快病毒溯源等研究;各条战线扎实做好预防、控制和保障工作,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都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对大多数人而言,关键在“防”。加强病例排查,做好居家隔离观察,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就有必胜把握。科普宣传有助于克服因疫情导致的不安焦虑情绪。让科学防疫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人民群众懂得用科学态度对待疫病、用科学手段防治疫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摘编自王君平《核心防治,战胜疫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状病毒是一类形态类似王冠的病毒的总称,从目前来看它们只会感染脊椎动物。
B.除此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外,SARS和MERS是已知致病性较高的冠状病毒。
C.此次引发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虽为SARS近亲,但并没有SARS那么可怕。
D.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感染者,可表现出发热、乏力、干咳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在不经意间即可完成对人类的一次入侵,历史上多种病毒都曾感染人类,甚至夺走人类大量的生命。
B.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要经过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六个步骤,戴口罩是为了阻止病毒“侵入”。
C.截至目前,尽管科学家在新型冠状病毒某些机理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攻关。
D.相对而言,对付冠状病毒的难度要大于对付衣原体,因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必须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充分使用好科学武器。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答】
(1)C.“但并没有SARS那么可怕”不正确,原文为“目前还未表现出SARS那么可怕的特性”。
(2)B.根据原文“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可以判断出“戴口罩是为了阻止病毒侵入”不正确,应该是阻止病毒“吸附”。
(3)材料的侧重点可以结合“此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而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并无发热;严重患者则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有人说,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来,人类发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概括得出。
答案:
(1)C
(2)B
(3)①材料一侧重介绍冠状病毒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与以往病毒不同以及感染者的症状。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以及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强调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繁笔舒缓,结尾交代了安乐居消失的结局,以简笔收束全文,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B.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老酒客,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表现了安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
C.倒数第三段出现的三个小伙子年轻人的言行举止,透露出一种时髦、喧嚣与浪费的生活方式,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作了铺垫。
D.小说的语言京味浓,口语化,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
8.文章的标题为安乐居,第二自然段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安乐林”,试分析其作用。(6分)
9.本文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试探究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试探究这种写法的好处”,然后理解“叙述舒缓”“没有太强故事性”所指的是什么,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
(1)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也表现了安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错误,结合全文来看,这篇文章所写的安乐居中的氛围是闲适自在的,是无拘无束的,所以写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目的是表现安乐居舒适自在、没有拘束的氛围。
(2)①暗示着故事活动的背景。安乐居作为一个小饭店,紧挨安乐林,可见,安乐居并不处于繁华的商业中心,安乐林悠闲自在地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是故事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环境角度)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在安乐林中挂鸟,在这里聊天,小林子成了他们悠闲谈天之地,这里较浓厚的市井氛围,也推动了安乐居“老酒客们”的出场,有利于展开他们更浓厚的市井生活场景。(情节角度)
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安乐林与安乐居一样,不仅是一处环境或一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的栖息之地,写安乐林与安乐居不仅追忆与缅怀了民俗风情与市井人生,也暗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表达了隐隐失落之感。(主旨角度)
(3)①叙述舒缓,有助于表现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用舒缓的叙述表现一种有别于现代商业文化的舒心悠闲、富有人情味的传统生活方式。(环境角度)
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有助于刻画老酒客这一人物群像。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刻画了市井生活中这群老酒客行事从容、简省,有着老派的闲适与淡定的群体形象。(形象角度)
③叙述者舒缓的笔调,故事情节的淡化,更能展示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人们对安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与对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感伤之情。(主旨角度)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