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9-09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共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记者:张教授,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晚上,您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您接受任务之前有没有思想准备?
张伯礼: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准备,甚至自己想申请来。
记者:听说接到通知您流泪了,为什么呢?
张伯礼:感觉很悲壮,因为当时武汉情况已经是很严重了,并且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多,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重才让我来负责,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来。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没想到不来,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记者: ?
张伯礼: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有人说中药没效,所以我说这次特别感谢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支持中药,要不我们也不敢那么大胆去做。当时我开出方子来,试着给湖北一个叫九州通的企业打电话,我说现在有那么个事,能不能帮忙做点药。他说没问题,你说做多少我们都能做,我们都全力配合。我说没有钱,现在不知道谁给钱,因为这个事不是短期煮几天,可能是长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后会埋单。人家不问价钱,直到现在也没问。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当时说的名不好听,“中药漫灌”,就是全都给。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
记者:2月15日凌晨,您胆囊炎发作,听说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一直往回赶您,让您回天津去。您想回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的。刚铺开打仗,怎么能撤离战线?
记者:在您手术后的第三天,您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也来到了武汉。他来看您了吗?
张伯礼:他说来,我说你打住,你来了不就问候问候吗?你又不能帮我治疗,又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你问候电话里问候就可以了,你有你的任务,绝对不要来。
(节选自央视《面对面》专访)
材料二:
1968年,张伯礼从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基层从事医疗工作。在基层工作时,医疗队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落后的医疗环境让他深觉惋惜。但当他看到中医用中草药也能治病救人,惊叹不已,从此对疗效卓越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甚至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冬严寒,夏酷暑,白天临床诊治,夜晚掌灯苦读。坚持了5年后,他参加了两年制天津市脱产西医学习中医班,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182年,张伯礼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医药研究生涯。
“贤以弘德、术以辅仁”是张伯礼从医起立下的座右铭,他也用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生涯向世人诠释着这句话的涵义。张伯礼处处为病人着想,年逾七旬也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答患者问题,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而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张伯礼深知,一个人能救治的病患是有限的,振兴中医药也绝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只有后继有人,中医药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才能为更多的病人消除病痛。因此,多年来,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培养出一批杰青、长江、万人领军人才,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国家名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摘自黄子桐《张伯礼:一生付中医肝胆照乾坤》)
材料三:
在抗疫一线,72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
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更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
3月19日,张伯礼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此时,他已经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53天。
(摘自张立平《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大医张伯礼》)
材料四:
从医院到企业、从学校到研究院所……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张伯礼履职的第十三个年头,为了走好“老代表”的履职路,他每年都会认真“做功课”,走访、座谈、咨询的脚步从未停歇。代表履职不仅需要“脑力”,还需要“脚力”。
13年来,张伯礼经常深入基层,脚踏一线,用脚步丈量出履职的前进之路。一路走来,他广泛听取患者、医生、教师、制药企业和管理部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取了许多一线数据资料,在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议案和建议60余项。
如今,《中医药法》已实施两年多,经过实地调研,张伯礼发现,现阶段,由于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在《中医药法》贯彻执行过程中,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他说。同时,有些部门理解出现偏差,对待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左右摇摆。因此,今年两会期间,张伯礼又领衔提出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的议案,以确保能真正实现立法目的,抓紧抓好抓实《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
(摘自《当张伯礼走进两会现场,所有人为这位抗疫英雄鼓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张伯礼多次使用“绝对”一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处事果敢、勇于担当的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正是他的写照。
B.张伯礼并非天才,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曾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正是凭借这种刻苦精神,才一步步登上医学的顶峰。
C.张伯礼手术前自己签字,是为了不让老伴担心,也怕消息外漏而影响抗疫军心,反映出他既有关爱家人的柔情,又有顾全大局的义胆。
D.张伯礼认为,个别地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出现倒退,是由于对《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不到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文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访谈,张伯礼亲述参与抗疫工作的经历,读者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理解张伯礼国之大医的情怀。
B.材料二以传记的形式侧重介绍了张伯礼的学医经历、从医事迹和育人成就,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
C.材料三作为典型的消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报道了张伯礼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例。
D.材料四以较为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人大代表张伯礼的履职之路,体现了通讯不同于其他意新闻形式的文学性特点。
3.在材料一的横线处,为记者拟写一个问题,使上下文连贯。
4.概括张伯礼教授主要有哪些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覆巢
陆蠡
九月秋凉的一天,上午十点钟左右,我走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大动脉——霞飞路。因为,小病,我二十多天不出门了,一雨便成秋,道旁法国梧桐的叶子似添几分憔悴,照面的阳光也那么柔和无力,失其胁人的炎威,转觉有几分可爱。这条路的情形和二十多天前已大不相同。记得我最后一次踏过这条街的时候,路上的行人形色都有点张惶,漂亮的少年少女一个也没有,满街都是衣服不整洁的工人、商店伙计、童子军、救护队等,路旁坐满面有饥色的被难同胞。目前情况是不同了,商店大半复业,橱窗里铺陈着诱人的货品,无线电在播音,电车汽车照常走动,衣履入时的男女也以极安详的姿态缓步人行道上,一切是这般和平,谧穆,设若不是常有隆隆的炮声继续送来或轧轧的铁鸟掠过空际,真会令人疑心这里是避乱桃源,大家过的安闲岁月呢。
我慢慢地通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动脉,心里胡乱想着。在一条比较冷静的转角上,我遇见两个妇人,一个三十左右,一个则是五十开外了。她们坐在一家闭锁了的大门沿阶上,好像没有感觉似的,不理睬路过的人。她们的衣衫尚新,却满沾泥污,一看便知是战区逃出来的难民。我瞥视了一眼便走过去了,但是我的感觉有点异样,使我觉得有两个人的面形跟着我,一副有着明亮的眼睛,另一副则是悲切的表情。
我走了很远,那两副面孔始终跟着我,好像它们是素识。我搜寻我的记忆,我把步折回来,我再注视这两位妇人,而我仍想不起她们是什么人。
“是×先生么?”突然我听到从老妇人的口中吐出这样的称呼。瞧她的脸,眼泪珠串似地滚下来了。我端视了好久,我才认出她们是什么人,至于我和她们怎样相识,却是一年前的事。
去年夏天,我应了一位朋友的邀请,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村里住了好些天。那里原是我从前学校所在的地方,那一带我很熟悉,我非常喜爱这所在。沿江的长堤上长着蓊郁的槐柳,堤下便是不尽东流的长江,堤里边却是一片苇塘,不知名的鸟类吐出款款的啼声,衬着这弥绿一片。
我们居住的是一家渔户。房屋家具很简陋,但瞧他们的家庭生活,却很美满。他们一共七人,一对中年夫妇,一个母亲,三个孩子,和一位死了丈夫的弟妇。男的晨出晚归,渔汛时捉鱼,平时则种菜耕田,薄薄的田园,一家衣食粗可维持。女的一年到头打绒线衫,据说这是包工,绒线由工头供给,打成绒衫照件论工资。有一次我说要请她们替我打一件,她们说这是不可能,查明要罚的。
男的叫阿祥。他的妻子大家叫阿姊,弟妇便叫阿妹了。我们的生活也和他们一致,我们一同吃麦饭,夜里一同坐着拍蚊子,谈天,看萤火,有时坐着他们的小船到江边逛一逛,我们羡慕他们海天的生活,他们却希望儿子做读书人。
不久,我们离开了,我已经把江边故人忘得干干净净。却料不到今天在这流水游龙的霞飞路逢着她。五十多岁的老妇是邻人,她认识我。三十左右的妇人即是阿姊了。
“是×先生么?”老妇人继续问。
“是阿姊么,怎样来的?”我明知她是怎样来的,但我还是老套地问。
青年女人惘然望着我。她的眼睛似有几分异样。那是显露着惊惶、恐惧和无可告助的精神。这眼睛,我一向熟悉的,温和,明洁,含笑的,现在却令我寒栗。她望着我,却不回答我的话。显然她是认不得我,或者受刺激太深,感觉麻木了。
“阿祥他们呢?”我转身问邻妇。
“天啊,他们死得可怜!”接着她告诉我这一家人不幸的遭遇。说是战事发生后,他们因为舍不得家园,别处也没熟人,只是惴惴地躲在家里。终于有一天敌人侵入这毫无防御的家宅,勒迫阿祥交出渔舟,强他划着去偷袭某某河口,阿祥在淫威下,载着敌人向自己的弟兄方面冲去,渔舟覆了,阿祥肩上中了弹伤泗水回来。到家以后两天又有四五个鬼子闯进他的住宅,对阿妹意欲强加凌辱。阿祥按不住怒火,持刀逐去,砍伤了一个鬼子,于是这全家的惨运便开始了。为了报复这一刀之恨,阿祥被缚在柱子上,备受刀刺鞭挞。三个孩子和老母杀在他的面前。在他未曾完全失却知觉之前,眼看胼胝经营的家园起火了。这时阿姊刚巧外出,所以留得一条性命。
一种沉重的心情占据了我,我没有苦病,没有悲哀。我知道像这样的例子不知还有多少!“覆巢之下,宁有完卵?”乃理之当然,历史上便有无数先例。我们除了自强,还有别的办法么?
不知不觉间我离开她们了。突然我听得悲切的声音。
“×先生,叫我们到哪里去呢!”
“到哪里去?”叫我如何回答她。我想起长江边上的小小家园,她们除了那老窝是没地方可去的。我戚然了。我回头看她们。一副悲愁的脸撩触了我。我只能掏出身边不多的钱给她们,替她们雇了一辆黄包车,对车夫说:
“到××同乡会。”
一九三七年
(略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覆巢”取自“覆巢之下,宁有完卵”,暗含了日寇侵略之下家园覆灭、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简洁而富有意蕴。
B.小说开头描述了上海霞飞路上的情景,此时与二十多天前大不同,照常走动的汽车、安闲散步的人等说明霞飞路已成为人们避乱的桃源。
C.“渔舟覆了”一句可看出,阿祥虽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乡间渔夫,但在日寇的淫威面前也表现出了机智勇敢的品性。
D.“不知不觉间我离开了她们了”,“离开”是一种无奈行为,表现了“我”在得知阿祥一家悲惨的遭遇后想帮忙但又无能为力。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霞飞路”“电车”“童子军”等具有特殊时代印记的名词,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的叙事起到了铺垫作用。
B.小说善用特征鲜明的细节表现人物,如写青年女人异样的眼神、悲愁的脸,表现了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无尽创伤。
C.小说善于营造典型化场景,通过对长江边的小村子美好自然环境及祥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反衬了两个妇人如今家园破碎的凄然。
D.小说刻画了街上缓步走着的行人安详的姿态,与两位妇人的落魄无助形成对比,揭露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精神麻木,缺少同情心。
7.本文在叙述故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陆蠡曾说,“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请谈谈本文是如何通过主人公“我”来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共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记者:张教授,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晚上,您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您接受任务之前有没有思想准备?
张伯礼: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准备,甚至自己想申请来。
记者:听说接到通知您流泪了,为什么呢?
张伯礼:感觉很悲壮,因为当时武汉情况已经是很严重了,并且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多,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重才让我来负责,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来。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没想到不来,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记者: ?
张伯礼: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有人说中药没效,所以我说这次特别感谢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支持中药,要不我们也不敢那么大胆去做。当时我开出方子来,试着给湖北一个叫九州通的企业打电话,我说现在有那么个事,能不能帮忙做点药。他说没问题,你说做多少我们都能做,我们都全力配合。我说没有钱,现在不知道谁给钱,因为这个事不是短期煮几天,可能是长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后会埋单。人家不问价钱,直到现在也没问。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当时说的名不好听,“中药漫灌”,就是全都给。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
记者:2月15日凌晨,您胆囊炎发作,听说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一直往回赶您,让您回天津去。您想回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的。刚铺开打仗,怎么能撤离战线?
记者:在您手术后的第三天,您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也来到了武汉。他来看您了吗?
张伯礼:他说来,我说你打住,你来了不就问候问候吗?你又不能帮我治疗,又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你问候电话里问候就可以了,你有你的任务,绝对不要来。
(节选自央视《面对面》专访)
材料二:
1968年,张伯礼从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基层从事医疗工作。在基层工作时,医疗队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落后的医疗环境让他深觉惋惜。但当他看到中医用中草药也能治病救人,惊叹不已,从此对疗效卓越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甚至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冬严寒,夏酷暑,白天临床诊治,夜晚掌灯苦读。坚持了5年后,他参加了两年制天津市脱产西医学习中医班,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182年,张伯礼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医药研究生涯。
“贤以弘德、术以辅仁”是张伯礼从医起立下的座右铭,他也用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生涯向世人诠释着这句话的涵义。张伯礼处处为病人着想,年逾七旬也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答患者问题,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而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张伯礼深知,一个人能救治的病患是有限的,振兴中医药也绝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只有后继有人,中医药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才能为更多的病人消除病痛。因此,多年来,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培养出一批杰青、长江、万人领军人才,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国家名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摘自黄子桐《张伯礼:一生付中医肝胆照乾坤》)
材料三:
在抗疫一线,72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
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更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
3月19日,张伯礼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此时,他已经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53天。
(摘自张立平《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大医张伯礼》)
材料四:
从医院到企业、从学校到研究院所……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张伯礼履职的第十三个年头,为了走好“老代表”的履职路,他每年都会认真“做功课”,走访、座谈、咨询的脚步从未停歇。代表履职不仅需要“脑力”,还需要“脚力”。
13年来,张伯礼经常深入基层,脚踏一线,用脚步丈量出履职的前进之路。一路走来,他广泛听取患者、医生、教师、制药企业和管理部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取了许多一线数据资料,在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议案和建议60余项。
如今,《中医药法》已实施两年多,经过实地调研,张伯礼发现,现阶段,由于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在《中医药法》贯彻执行过程中,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他说。同时,有些部门理解出现偏差,对待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左右摇摆。因此,今年两会期间,张伯礼又领衔提出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的议案,以确保能真正实现立法目的,抓紧抓好抓实《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
(摘自《当张伯礼走进两会现场,所有人为这位抗疫英雄鼓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张伯礼多次使用“绝对”一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处事果敢、勇于担当的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正是他的写照。
B.张伯礼并非天才,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曾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正是凭借这种刻苦精神,才一步步登上医学的顶峰。
C.张伯礼手术前自己签字,是为了不让老伴担心,也怕消息外漏而影响抗疫军心,反映出他既有关爱家人的柔情,又有顾全大局的义胆。
D.张伯礼认为,个别地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出现倒退,是由于对《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不到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文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访谈,张伯礼亲述参与抗疫工作的经历,读者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理解张伯礼国之大医的情怀。
B.材料二以传记的形式侧重介绍了张伯礼的学医经历、从医事迹和育人成就,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
C.材料三作为典型的消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报道了张伯礼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例。
D.材料四以较为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人大代表张伯礼的履职之路,体现了通讯不同于其他意新闻形式的文学性特点。
3.在材料一的横线处,为记者拟写一个问题,使上下文连贯。
4.概括张伯礼教授主要有哪些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覆巢
陆蠡
九月秋凉的一天,上午十点钟左右,我走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大动脉——霞飞路。因为,小病,我二十多天不出门了,一雨便成秋,道旁法国梧桐的叶子似添几分憔悴,照面的阳光也那么柔和无力,失其胁人的炎威,转觉有几分可爱。这条路的情形和二十多天前已大不相同。记得我最后一次踏过这条街的时候,路上的行人形色都有点张惶,漂亮的少年少女一个也没有,满街都是衣服不整洁的工人、商店伙计、童子军、救护队等,路旁坐满面有饥色的被难同胞。目前情况是不同了,商店大半复业,橱窗里铺陈着诱人的货品,无线电在播音,电车汽车照常走动,衣履入时的男女也以极安详的姿态缓步人行道上,一切是这般和平,谧穆,设若不是常有隆隆的炮声继续送来或轧轧的铁鸟掠过空际,真会令人疑心这里是避乱桃源,大家过的安闲岁月呢。
我慢慢地通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动脉,心里胡乱想着。在一条比较冷静的转角上,我遇见两个妇人,一个三十左右,一个则是五十开外了。她们坐在一家闭锁了的大门沿阶上,好像没有感觉似的,不理睬路过的人。她们的衣衫尚新,却满沾泥污,一看便知是战区逃出来的难民。我瞥视了一眼便走过去了,但是我的感觉有点异样,使我觉得有两个人的面形跟着我,一副有着明亮的眼睛,另一副则是悲切的表情。
我走了很远,那两副面孔始终跟着我,好像它们是素识。我搜寻我的记忆,我把步折回来,我再注视这两位妇人,而我仍想不起她们是什么人。
“是×先生么?”突然我听到从老妇人的口中吐出这样的称呼。瞧她的脸,眼泪珠串似地滚下来了。我端视了好久,我才认出她们是什么人,至于我和她们怎样相识,却是一年前的事。
去年夏天,我应了一位朋友的邀请,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村里住了好些天。那里原是我从前学校所在的地方,那一带我很熟悉,我非常喜爱这所在。沿江的长堤上长着蓊郁的槐柳,堤下便是不尽东流的长江,堤里边却是一片苇塘,不知名的鸟类吐出款款的啼声,衬着这弥绿一片。
我们居住的是一家渔户。房屋家具很简陋,但瞧他们的家庭生活,却很美满。他们一共七人,一对中年夫妇,一个母亲,三个孩子,和一位死了丈夫的弟妇。男的晨出晚归,渔汛时捉鱼,平时则种菜耕田,薄薄的田园,一家衣食粗可维持。女的一年到头打绒线衫,据说这是包工,绒线由工头供给,打成绒衫照件论工资。有一次我说要请她们替我打一件,她们说这是不可能,查明要罚的。
男的叫阿祥。他的妻子大家叫阿姊,弟妇便叫阿妹了。我们的生活也和他们一致,我们一同吃麦饭,夜里一同坐着拍蚊子,谈天,看萤火,有时坐着他们的小船到江边逛一逛,我们羡慕他们海天的生活,他们却希望儿子做读书人。
不久,我们离开了,我已经把江边故人忘得干干净净。却料不到今天在这流水游龙的霞飞路逢着她。五十多岁的老妇是邻人,她认识我。三十左右的妇人即是阿姊了。
“是×先生么?”老妇人继续问。
“是阿姊么,怎样来的?”我明知她是怎样来的,但我还是老套地问。
青年女人惘然望着我。她的眼睛似有几分异样。那是显露着惊惶、恐惧和无可告助的精神。这眼睛,我一向熟悉的,温和,明洁,含笑的,现在却令我寒栗。她望着我,却不回答我的话。显然她是认不得我,或者受刺激太深,感觉麻木了。
“阿祥他们呢?”我转身问邻妇。
“天啊,他们死得可怜!”接着她告诉我这一家人不幸的遭遇。说是战事发生后,他们因为舍不得家园,别处也没熟人,只是惴惴地躲在家里。终于有一天敌人侵入这毫无防御的家宅,勒迫阿祥交出渔舟,强他划着去偷袭某某河口,阿祥在淫威下,载着敌人向自己的弟兄方面冲去,渔舟覆了,阿祥肩上中了弹伤泗水回来。到家以后两天又有四五个鬼子闯进他的住宅,对阿妹意欲强加凌辱。阿祥按不住怒火,持刀逐去,砍伤了一个鬼子,于是这全家的惨运便开始了。为了报复这一刀之恨,阿祥被缚在柱子上,备受刀刺鞭挞。三个孩子和老母杀在他的面前。在他未曾完全失却知觉之前,眼看胼胝经营的家园起火了。这时阿姊刚巧外出,所以留得一条性命。
一种沉重的心情占据了我,我没有苦病,没有悲哀。我知道像这样的例子不知还有多少!“覆巢之下,宁有完卵?”乃理之当然,历史上便有无数先例。我们除了自强,还有别的办法么?
不知不觉间我离开她们了。突然我听得悲切的声音。
“×先生,叫我们到哪里去呢!”
“到哪里去?”叫我如何回答她。我想起长江边上的小小家园,她们除了那老窝是没地方可去的。我戚然了。我回头看她们。一副悲愁的脸撩触了我。我只能掏出身边不多的钱给她们,替她们雇了一辆黄包车,对车夫说:
“到××同乡会。”
一九三七年
(略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覆巢”取自“覆巢之下,宁有完卵”,暗含了日寇侵略之下家园覆灭、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简洁而富有意蕴。
B.小说开头描述了上海霞飞路上的情景,此时与二十多天前大不同,照常走动的汽车、安闲散步的人等说明霞飞路已成为人们避乱的桃源。
C.“渔舟覆了”一句可看出,阿祥虽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乡间渔夫,但在日寇的淫威面前也表现出了机智勇敢的品性。
D.“不知不觉间我离开了她们了”,“离开”是一种无奈行为,表现了“我”在得知阿祥一家悲惨的遭遇后想帮忙但又无能为力。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霞飞路”“电车”“童子军”等具有特殊时代印记的名词,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的叙事起到了铺垫作用。
B.小说善用特征鲜明的细节表现人物,如写青年女人异样的眼神、悲愁的脸,表现了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无尽创伤。
C.小说善于营造典型化场景,通过对长江边的小村子美好自然环境及祥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反衬了两个妇人如今家园破碎的凄然。
D.小说刻画了街上缓步走着的行人安详的姿态,与两位妇人的落魄无助形成对比,揭露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精神麻木,缺少同情心。
7.本文在叙述故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陆蠡曾说,“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请谈谈本文是如何通过主人公“我”来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