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9-22
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 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 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 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 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 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 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 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 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 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 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