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1-09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4.材料一中对“愚”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他们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多。
5.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波纹”与“柴”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展。
6.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青山情缘
淡墨
大青山。我的命运中注定了一定会出现的大青山。
在我生命的困顿之时,大青山是温慰我灵府的炭火,是我漂泊的青春唯一的靠枕。那是1963年,我从云南大学中文系刚刚毕业,草原上,疾风知劲草,沙枣花,如霜似雪,一个南国的学子就像一片孤独的白云,无声地漂泊到了这里。就像一颗流星脱离了它原先的轨迹,流浪的人生一次真正的转移。
黄河,在这里痛苦地拐了一个弯。
风,在行走中迷失了方向。
那是一个让天地都感到忐忑的时刻,大草原有些忧伤。一次不期而遇让大青山有点哽咽,但它耿直得什么话都没有说,憨厚得就像我的乌蒙山父亲。大青山,少言寡语的,热爆爆的,一把将我揽进它的怀里。
这就是塞外,坦坦荡荡的塞外,坐在勒勒车上一颠一簸的塞外,就这样朴朴实实地,简简单单地安顿了我的梦想和漂泊的灵魂。一个好长好长的梦啊,当我一觉从大青山的怀抱里醒来,淡墨已经在那个叫“包格图”①的地方,步入了中年。乌蒙山寂寞的时候,有金沙江委婉细心的抚慰。大青山孤独时,黄河吼一嗓子,心也就热了。淡墨是幸运的,为了抚慰一个孤独者的灵魂,我明白,有两座大山在打联手。当我看到大青山上空那一弯秋月的时候,故乡那轮乌蒙山月,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割痛我相思的月亮。但时间长了,我似乎也就成了大青山上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一块与大青山不离不弃的石头。往后,再到了往后,那就更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五当召②的经幡,天天都在为我祈祷。
大漠上的落日,那就是为我的梦想烧红了的祝福。
大青山,雄浑深厚。它不像喜马拉雅那样有理无理就把头抬起来,把头颅昂得老高老高,大拽拽地不想理人。大青山层峦叠嶂,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越过了一岭又一岭,不断迂回,不断延伸,它气魄很大,城府很深。那层层叠叠的大山,就像是埋伏着的千军万马,满腹经纶。我不止一次地趴在大草原上,就像审视一个童话一样,仔仔细细地打量过大青山,结果我发现从它的脑回里飘飞出来的思绪,竟然是蓝天上那些搏击苍穹的苍鹰。
秋高气爽,大雁横空,草原上的秋天,我总以为大青山就是置放在金丝绒上的一台古琴。大西北,用它风的手指有板有眼地弹奏着宫商角徵羽,那悠扬的声波有时像长调一样苍凉、高亢而又辽远;有时又像呼麦深沉而又植入心脾的余音袅袅,那委婉的生命情愫啊,绕梁三日。
冬天,大青山俨然一个穿白茬子皮袄的牧羊人站在暴风雪里,总是耐心地等待,总是耐心地守护,它要用一山的白银去兑换春天。
“包格图”意为“有鹿的地方”。你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地方该有多么美好和梦幻,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和爱情的地方。在这里,连牛粪都有一股奇异的芬芳,它是青草的萃取物,不脏。它是草原人的温暖和热量。那时,我就住在包头的东河区,那里的羊肉汤锅红濡濡地翻滚着人生。在这里,我这个南国的游子曾让自我和孤独黑成东胜的一坨煨炭。
历史是时间从人生中穿越出来的一条路,翻过大青山的骆驼队,向西,向西,过了张掖,到了楼兰……连绵起伏的沙漠金黄得就像盛唐的丝绸。美丽的兰花花开放青花瓷。蓝天上乱云飞渡,不断地回放一场战争。夜里,有一头失群的独狼,它的目光很亮,很凶,我曾经把它误读为一道照亮荒原的闪电。一群无拘无束的黄羊,自由自在的,散散漫漫的,渐渐地,渐渐地没入了无边无垠的沙漠,就像一篇写在黄纸上而后又在岁月中漫漶了的散文。有一匹汗血马,奋蹄穿越无边无际的荒凉……
大青山,内蒙古的脑回,它收藏着成吉思汗那一部宏伟的史诗,永远珍藏着一个英雄风起云涌、南征北战的故事;那是一种没有疆域的霸气和野心,让那些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国度一起向一座大山臣服!永远昂着头颅,彪悍的英勇和骄傲,一个征战欧亚的英雄,最终成了一座大山的灵魂。我们读大青山,就是在读一代天骄。大青山,收藏着草原上的风风雨雨,收藏沤黑了的岁月和过往云烟,收藏爱情,也收藏仇恨……还有那些无人知晓的罪恶与苦难,以及坐在勒勒车上的平凡人生。
生命在这里寻找,历史在这里迂回。大青山,草原上一部记事体的史记。
大青山,你就是那用神性和乳汁哺育过大草原、哺育过英雄和一个游牧民族的苍狼呀!
夕阳向晚。眨眼之间,我已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到了耄耋之年。可作为一个南国的游子,我永远忘不掉收留过我的大青山,养育过我的大青山。它是我流浪人生的收容所,它是漂泊者的奶娘呀。
大青山,魂牵梦绕的大青山。
(选自2016年12月《雪莲》,有删改)
【注】①包格图:包头蒙古语的谐音。  ②五当召:地名,位于包头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以“大青山,我命运中注定了要出现的大青山”总领全文,然后交代自己来大青山的时间及当时的心情。
B.文章善用比喻,比如“灵府的炭火”“唯一的靠枕”,形象地写出了大青山给我漂泊的青春带来的温慰和依靠。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大青山和喜马拉雅山对比,突出大青山的独特之处,不像喜马拉雅山盛气凌人,装模作样。
D.文章多处运用联想想象,比如西行到了楼兰的骆驼队、一头失群的独狼、无拘无束的黄羊等,内容具体且丰富。
8.此文被称为“诗散文”,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诗意”所在。(6分)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大青山的特点。(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