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0年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9-08
2020年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医学上,人们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人类遭受传染病的折磨由来已久,只是在早期狩猎采集的时代,人群以小部落的形式聚集,而它的传播需要一定人口密度,因此在当时,传染病风险并不大。随着农业革命的出现,狩猎、采集者群体向农耕社会进化。农业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生活、居住更为紧密,同时农业生产和食物的获取方式使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密度增大,这导致致病微生物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早期重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促使人类不断反思和改进。发生于中世纪晚期的“黑死病”(鼠疫),肆虐欧洲,蔓延亚洲、北非,从1347年开始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截至1350年,这场瘟疫造成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随着“黑死病”的暴发,欧洲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针对街道清洁和污水、垃圾处理等等,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意大利,为了防止接触传播,消灭空气中的恶臭,政府实施了限制来自疫区的服装进口和销售的政策;出台了遏制集会和规定埋葬地点的法案;在城墙外建起一种固定的木头小屋,来接收那些传染病患者,将他们与其他的人群隔离开来;规定外来船只进入到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这些隔离和检疫的手段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获取的最早的经验。
20 世纪下半叶以后,另外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艾滋病。这种由HIV病毒造成的人类免疫功能缺陷,至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21世纪以来,人们面对的传染病有无数种,新型和新发现的有埃博拉出血热、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原有的疾病既有死灰复燃的,也有以新形式出现的,如莱姆病、登革热、猫抓病、军团病、结核病,当然还得加上年年变异、年年出现的流感等。
(取材于张田勘等人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导致中世纪“黑死病”肆虐欧亚非的可能原因,推测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卫生状况较差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C.与疫区的贸易频繁
D.隔离和检疫场所少
材料二  
关于人和疾病的关系,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最初,人们把疾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瘴气、星象等,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也有一些通过经验观察得到的猜想,比如瘴气理论认为沼泽地区的空气中存在许多微小动物,吸入人体后引起疾病;星象学认为黑死病是1345年3月24日土星、木星、火星会合的结果。人类面对疾病威胁的时候,最恐惧的是未知。一旦有了某种解释,即使不合理、不科学,人们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应对。
人类真正对传染病有所认识,是到19世纪的下半叶。这时,人们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是来自于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也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蠕虫等,其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体液、食品、水等传播途径,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原因,除了病原体有致病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还要看个体的免疫功能。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即所谓的疫苗接种来预防,如接种牛痘、狂犬疫苗等。
人类在与传染病的不懈斗争中,步步为营,效果显著,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有些传染病如天花、炭疽、黑热病、灰髓炎等或消灭或接近消灭。
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这一天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分界线,它标志着此前主要由生物致病菌(病原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当时,就有一些专家提出,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实际上已经转变,此后的主要疾病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大学和医学院关闭了传染病学系,认为传染病问题已彻底解决;相关机构对传染病防治的关注和投入也在减少,很多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处于停滞状态。
(取材于魏婉笛等人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黑死病是土星、木星、火星会合导致的结果。
B.病毒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天花被消灭标志着危害人类健康的模式改变。
D.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人类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
B.只要自身免疫力高,就不会被病菌感染而患病。
C.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关键方法之一就是接种疫苗。
D.对传染病的轻视使得疫苗研发处于停滞的状态。
材料三
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我们不能低估传染病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产生抗药性的能力。传染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攻击,它不会因为医学模式稍有改变就放弃对人类的虎视眈眈。而且,从生物的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大型动物外,人类是当仁不让的宿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的 5200万人中,三分之一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造成的。
在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卫生水平提高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许多因素导致病原微生物兴风作浪。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虫媒地区分布,缩短病原体的繁殖时间, 使虫媒传染病频发。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易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如热带雨林正在被毁,迫使携带疾病的动物进入人类居住的地区,使致命性的神秘微生物在大范围内感染人类、危及人类生存有了切实的可能。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出现变异, 使一些不致病的毒株转化为致病毒株, 弱毒株转化为强毒株, 或者使其转化为新病原微生物, 从而引发传染病, 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流行。另外,吸毒、滥用抗生素等不良行为,也会增加传染病发生以及传播的危险性。
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不仅对某一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使传染病风险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已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及时发出了“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的预警。
病原微生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危害,全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取材于黄亮等人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传染病发生及传播因素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气候变暖。              B.森林生态毁坏。
C.病原微生物变异。            D.政治经济交往。
5.根据三则材料,概述我们应该如何防控传染病。(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先生①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取材于《传习录·黄修易录》)
注释:①先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为心累                  累:牵累
②亦易觉克之而已            克:克制
③窃闻穷通有命              通:通达
④徒自苦耳                  徒:只是
⑤今却不济                  济:渡过
⑥处处是进德之资            资:资助
⑦顾田间禾曰                顾:照顾
⑧把此根戕贼蔽塞            戕:残害
A.①⑥B.②④C.③⑧D.⑤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譬如无根之树                   B.   读书所以调摄此心       
即克去之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
C.  不知何以免此                   D.   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
何累之有                            人自累于得失耳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虽然树暂时新鲜,但最终自然会精神不振
B. 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
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
C. 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
D.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②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10.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贯穿于人的日常活动之中,请结合第二段简要分析。(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②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③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上面所选内容,蕴含了儒家重要思想,请从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西郊落花歌
清代  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①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②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③,最喜维摩卷④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瞑目观赏尤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注释:①定庵先生:作者自称。②琴高:传说中的得道仙人,骑着红鳞鲤鱼飞上天空。③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④维摩卷:《维摩诘所说经》,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故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落笔不凡,作者盛赞西郊落花景象是天下奇观,慨叹古人只会写些伤春之词。
B.“出城失色神皆痴”一句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满地落花后那种失望和惋惜的神态。
C.“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两句联想天女散花的故事,引起诗人对奇异仙境的心驰神往。
D.“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两句强烈抒发了诗人对落花奇景的热望与赞美之情。
13.诗人描写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这几句用同一手法,笔墨极为精彩。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南秦雪》)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晏几道《木兰花》)
14.谭嗣同评论本诗“奇思古艳”,请结合诗句从构思、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古代诗文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的人情哲理沿用至今。①《孟子》中写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强调人们通过磨练可以增加不具备的才能。②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________,________。”指出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
16.《西郊落花歌》中作者观海棠花落,以此“探春”和“送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多少悲愁。请结合原著描述“黛玉葬花”的情景,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