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1-09
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参考答案
1. C[C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A项,戏曲术语是“脚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B项,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D项,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断使用正确。材料来源:“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摘自王国维的《古剧脚色考》;“(正且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摘自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折 ;“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行当”摘自马南邮《燕山夜话·“科班”的教育法》,选项将原文中的“行当”篡改成了“角色”;“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摘自某论文。]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水平4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中的“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 D[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项,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D项,“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宋戏文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色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第⑤段“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色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⑤段“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特定信息的搜寻、概括与理解能力。
3.C[A项,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项,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
4.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丕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丛面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计分点:每个要点1分,共三个要点(见加点处。画线处共三个句子,每句一层意思。加点处的三个语意要点只要语意差不多就可以);结构及语意关系基本相符1分(结构见画线处。语意关系:第一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构本身是相生的,所以我们放在一个计分点里面)。扣分:语言风格与“严谨理性”相差大,扣1分;有病句扣1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语言的仿写与改写能力,以及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同一语意的表达能力。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5-2的“尝试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
5.材料一:
①引用论证(1分):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1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1分):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1分),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
对比论证(1分):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1分。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合-”,也计分),使观点突出。
[计分点:每个要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论证的观点1分(观点的表达语意差不多,也可计分)。因分值问题,效果不计分。]
[解析]命题意图:命题方向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另外,题干“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意在提示每个要点的表述思路:论证方法——论证的观点——所起效果。
[选材意图]
①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素养。
②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③体现新高考理念,考题回扣教材。选择中国传统戏曲相关话题的文本,意在回扣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及课文《窦娥冤》(第1题有意选择了《窦娥冤》第一节 的戏文)。
6.A(“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不恰当,应是“进而表达了对左宗棠功绩的赞美”。)
7. C(错因有二:一是所挑选的事实素材并非都是“概括性”的,二是五个方面的表现并非严格的“由‘严格’到‘宽和”的顺序。)
8.左公柳,为当年左宗棠手植的柳树。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在西北一带整顿风气、大搞建设,栽下三千绿柳,修复当地生态(2分,大意符合即可)。如今,左公柳已成为左公精神的遗存与象征,凝聚着西北人民对左宗棠的深切感激与怀念(2分,大意符合即可)。
9.第一部分内容要点:①对左宗棠的生平简介;②介绍左宗棠在西北戈壁号召植柳的主要事迹;③对左宗棠在戈壁植柳的评价。
第三部分内容要点:①后人对左公柳的保护及绿化戈璧事业的传承;②后人对左宗棠的儒家担当精神及政治新风的传承。
[计分点:每个要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要点都要有),大意相符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结合选文内容要点及题干提示“写人”“叙事”“抒情”,以及小标题的含义,作出合理推断。
10. 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輿,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意思是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杼辩解,王杼最终在西市被处决。]
11.B(应改为“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12.C(“两次弹劾他”理解错误,第一次是“被给事中杨节弹劾”。)
13.(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得分点:解官、蒲伏、贷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得分点:比、计俸、故事各1分,句意1分)
14.①王世贞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杼是被严嵩构陷。②大学士徐阶帮助了他们,使王世贞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5.B(“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是对原诗句的误解,原诗应该是“风流怎肯落他人之后”的意思。结合前后句意即可判断。)
16.①对往日长安得意生活的眷恋。如前八句和权贵们开怀畅饮、走马章台、出人宫殿的豪奢生活。
②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我愁远谪夜郎去”直接抒发了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
③对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愤懑。“函谷忽惊胡马来”表明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秦宫桃李向明开”表明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受到朝廷重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而诗人自己见到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不由得生出愤懑之情。
④对辛判官施以援手让自己早日赦还的期待。“金鸡放赦”即大赦之典,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自己能够早日回归的情感。
(计分点;每点2分,情感的概括及分析各占1分。答对任意三点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17.(1)散人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每句1分,有错字或字迹不清楚该句不得分)
18. D(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放在引号外。)
19.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理由:①原句与上下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2分);②原句的“疗饥过瘾”“中毒”等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趣味低劣之人欣赏文学的错误方式及其严重恶果(2分)。
20.a.这三者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要求与前句的“三个因素”及后句的“轻易不能摆脱”关联)
b.大半是由于在“知”上有欠缺(要求和前句构成因果,和后句构成总分)
(计分点:每句2分,不必拘于与原句字字对应,但关键字词必须符合,其余大意符合即可。)
21.(1)⑤删除“第一次”。
(2)⑦在“ 乾隆年间”前或后加“由”。
(3)⑧将“惟 妙惟肖”改成“栩栩如生”。
(4)⑨将“标准 ”改为“水准”。
(每处1分,选对并修改正确方可得分)
[解析]“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
22.③⑤④⑦⑥(每处1分)
[解析]此为流水对,只有“下笔千言”,才会“出门一笑”。上联讲考 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出门一笑”写考试后的心情,暗示考场得意,而“西湖”“东浙”又紧扣杭州,全联不仅切事切时,而且切地。
23.根据材料,这样的人可以是普通人、成功者、普通的奋斗者、奋斗的成功者、不认命的拼搏者、普通但不“废柴”者……如果选择成为“普通人”之外的人,“普通人”将是参照对比项。
作文审题中不仅包含了成为哪种人的选择,还包括“为什么”和“怎样成为”。
如果脱离材料,随便定义“这样的人”,视为偏题。
评分标准:参考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