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1-12
济南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000年文明史。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
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政治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冲突性关系。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能够连续性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的政治学理论。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
(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
[注]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二:
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本体性是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
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中国历史学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本体性是政治学。它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学重在摆事实,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在于分析和解释。
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核心对象和要素,政治学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国家及其相关问题。只有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它才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当然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赵鼎新老师研究历史,也研究国家,也研究历史社会学。这个有交汇,但是还是要有分工。
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为什么政治学起源和发端于古希腊,中国有丰富的政治实践却没有能形成一门学科,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明确定义的、超越个别经验的、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中国路径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是独到的,中国故事是独家的,但是从中国路径、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该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历史政治学要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他者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你要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故事,而不是只能自己听得懂。
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连接起来,就要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方法、有范式,才能自成一家,才有学说。历史政治学是不是能够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甚至解释世界,就看其有没有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一门学科,包括历史政治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于叙事。历史学的优势在叙事上的精细、考据,但问题在于它不注重说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事讲一理。一个事情里面有一个道理,能够从中国叙事当中提炼出中国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听得懂的理论。我们现在一事讲一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最缺的是万事皆一理,也就是从中国叙事当中有所发现,从中国道理当中有所启示、有所超越,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这是第三个层次。
(摘编自徐勇《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历史政治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源性学说不能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 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
C. 历史政治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否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进行研究,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D. 历史政治学应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中国人能听得懂的中国之理,而不应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B. 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历史政治学肩负的使命。
C. 在新时代,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当务之急是发展历史政治学。
D. 从中国道理中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是历史政治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任务的一项是:( )(3分)
A. 基于外国历史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B. 基于中国历史研究,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C. 基于中国历史研究,重新界定政治领域中相关概念。
D. 基于中国历史研究,讲好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和道理。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从荒漠来
冯苓植
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
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
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
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
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
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オ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
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
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
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蒿”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
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
8.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000年文明史。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
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政治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冲突性关系。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能够连续性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的政治学理论。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
(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
[注]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二:
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本体性是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
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中国历史学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本体性是政治学。它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学重在摆事实,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在于分析和解释。
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核心对象和要素,政治学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国家及其相关问题。只有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它才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当然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赵鼎新老师研究历史,也研究国家,也研究历史社会学。这个有交汇,但是还是要有分工。
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为什么政治学起源和发端于古希腊,中国有丰富的政治实践却没有能形成一门学科,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明确定义的、超越个别经验的、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中国路径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是独到的,中国故事是独家的,但是从中国路径、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该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历史政治学要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他者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你要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故事,而不是只能自己听得懂。
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连接起来,就要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方法、有范式,才能自成一家,才有学说。历史政治学是不是能够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甚至解释世界,就看其有没有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一门学科,包括历史政治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于叙事。历史学的优势在叙事上的精细、考据,但问题在于它不注重说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事讲一理。一个事情里面有一个道理,能够从中国叙事当中提炼出中国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听得懂的理论。我们现在一事讲一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最缺的是万事皆一理,也就是从中国叙事当中有所发现,从中国道理当中有所启示、有所超越,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这是第三个层次。
(摘编自徐勇《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历史政治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源性学说不能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 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
C. 历史政治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否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进行研究,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D. 历史政治学应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中国人能听得懂的中国之理,而不应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B. 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历史政治学肩负的使命。
C. 在新时代,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当务之急是发展历史政治学。
D. 从中国道理中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是历史政治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任务的一项是:( )(3分)
A. 基于外国历史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B. 基于中国历史研究,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C. 基于中国历史研究,重新界定政治领域中相关概念。
D. 基于中国历史研究,讲好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和道理。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从荒漠来
冯苓植
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
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
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
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
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
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オ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
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
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
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蒿”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
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
8.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