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天津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1-03-13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 11 题,共 56 分)
四、(28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4 分)
(2)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3 分)
13.两段选文中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有何不同?(每条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苏洵文
苏轼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11分)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 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霜降碧天静,秋事②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③!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叶梦得时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写时届深秋,寒霜遍地,碧天清肃。在这寥廓凄清的夜晚,阵阵西风牵引出诗人复杂的思绪。
B.“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生动地描绘出寒声不是一响而过,而是直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这既点出西风的劲疾,又点出寒声的繁杂。
C.“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与客同醉,因而以沉痛之笔写下“一醉与君同”。
D.这首词是叶梦得的代表之作,词情沉郁而又苍健。词中上片言“回望”,结句说“回 首”,前后贯通,反复言说系念之事。
(2)“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描写了怎样的场景?(3 分)
(3)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这首词中“英雄气”指什么?试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英雄气”是 如何体现的?(6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三国英雄人物常常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怀的对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江山依旧,英雄早已不在的怅惘;杜甫《蜀相》“(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5)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 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本文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而这种大同样也就表现出了农人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B.文中我与父亲的谈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出了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农人的坚韧品格,也表现了我对农村的厌恶。
C.文中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是指鲜嫩的秧苗构成了壮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人劳作的艰辛,包含“悲”的成分。
D.文中说到“是逻辑就难免出错”,是指可能由于天灾或人祸的因素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强调了乡村生活的无常。
E.文中引用福楼拜的话,既有对莫言的赞许,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
17.如何理解“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这句话。 (3分)
18.赏析画线句子。(4分)
19.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都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大地。(3分)
20.有人评价毕飞宇的文章追求一种“诗性语言”,试结合本文具体分析。(6分)
六、(8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类比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以树木作类比,一个事物之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那么①________,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作价值判断才可确定。一旦本末确定,也就形成了本末的两重关系。从重要性来说,②________;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反之,③_______,这就是俗话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思维框架,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本质、重基础的态度。
22.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居住环境中看到这个人的特点。庭院布局、房间布置、物品摆放都或多或少地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名著中的人物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从林黛玉、贾探春、关羽、曹操、孔子、颜回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内容,为他(她)设计居住环境,并一一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100字左右。(5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