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3-25
中山市教研室高考备考团队 研制
(2021年3月24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参考答案】 A(3分)
【试题分析】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A项中,“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而不是西医的“本”,所对应的原文是“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
2.【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D项中,因果分析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想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就要从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可见,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3.【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A项语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项的“历史价值”、C项的“敬畏与行动”和D项的“登高眼界”均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4.【参考答案】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
(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关键词“现实困境”1分;
②引出“中医药出路”或“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
③提出两条具体建议1分;
④有体现“逐步展开”的关系词(关联词)1分。
5.【参考答案】材料一着重从认知层面分析(2分),认为在西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医学要卓然自立,坚持“天人合德”的传统(1分);材料二着重从措施层面分析(2分),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的力度,重点阐释后者(1分)。
(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材料一:认识(认知)层面(1分);中西医的比较(1分);天人合德”传统(1分)。
材料二 具体措施(建议、做法)1分;两条措施各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文章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7.【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A项,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的理由。C项,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D项,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8.【参考答案】①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②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
(4分。每点2分,对历史的想象1分,精神品格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抗倭御敌、精神品格无畏精神等各1分;
②乾隆年间繁华气象、沈家门独特风貌历史传承各1分。
若概括答为:是为表现沈家门深厚的文化底蕴或独特的民俗风尚也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的基础。②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其“活趣”的前提。③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
(6分。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活趣”之美体现在文章所表现的历史真实(真人真事,风俗习尚,人文资源,历史积淀)(2分);
②“活趣”之美在于作者饱含真情(1分)地赞美了沈家门的文化精神(1分);
③“活趣”之美还在于文章文学层面的表达(1分),想象、引用手法的运用、语言整散结合、简练典雅(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标点: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11.【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
12.【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在他死后让他陪葬在旁”错。丘和死于太宗贞观年间,陪葬于高祖献陵。丘和死时高祖已崩逝,不可能诏令他陪葬。
13.【参考答案】(1)遇到隋朝骁勇果敢的士卒从江都过来,才知道隋朝已亡,丘和随即陈请归顺国家(唐朝),但由于山岭闭阻,便暂且依附(萧)铣。
(4分。“骁果”“审”“权”各1分,大意1分。)
补充说明:
①“骁果”:形容词活用做名词,译为:骁勇果敢的人(士卒);
②“审”:知道、明白、了解(到);
③“审”:暂且、暂时。
(2)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但却困于长堤(被长堤所困)。
(4分。“尝”“与”“限”各1分,大意1分。)
补充说明:
①“与”:翻译为介词“和”“跟”“同”皆给分;
②“限”:受制、受困、被困等。
14.【参考答案】①武功高强;②勇猛顽强;③忠心耿耿。
(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武艺”“武功”高强,1分;“忠”、“勇”之类的关键词出现,可各给1分。
参考译文:
丘和是河南洛阳人,后来迁居到郿。少时重义任侠,娴熟射箭和骑马,长大后才自我约束。出仕于北周,为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任职右武卫将军,封为平城郡公,历任资、梁、蒲三州刺史,治政以宽大慈惠闻名。升任天水郡太守,入朝为左御卫将军。大业末年,海南地区苦于官吏侵凌,百姓多次因怨恨而叛乱。炀帝因丘和治政以淳良宽厚著称,而黄门侍郎裴矩也推荐他,便派丘和任职为交趾太守,他尽情安抚接纳,由此荒远之地区得以安定。炀帝去世,而丘和不知。遇到隋朝骁勇果敢的士卒从江都过来,才知道隋朝已亡,丘和随即陈请归顺国家(唐朝),但由于山岭闭阻,便暂且依附(萧)铣。萧铣被平定后,才得以归朝。下诏李道裕随即授予丘和交州大总管之职,封为谭国公。丘和派高士廉奉表奏请求入朝,下诏由其子丘师利前往迎接。到朝见之时,高祖为他起身,引入卧室内,话说平生,极为高兴,演奏九部乐曲慰劳他,授职左武候大将军。丘和当时已年老,因稷州是其故乡,命他就任刺史以自怡养。不久,加衔为特进。贞观十一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追赠荆州总管,谥号为襄,陪葬于献陵。丘和有十五个儿子,其中丘行恭最为知名。丘行恭富有勇力,善于骑射。大业末年,与丘师利集聚兵马万人守卫郿城,人们多来依附,群盗不敢窥视其境。其后原州奴贼包围扶风,太守窦琎坚守其城。贼寇食尽,无处抢掠,其众渐渐离散归于丘行恭。丘行恭便率领其众,与丘师利一道在渭北迎见秦王,被授为光禄大夫。多次随同征战,因功多,升任左一府骠骑,所受赏赐甚厚。后随侯君集平定高昌,被封为天水郡公,升任右武候将军。高宗即位后,升任冀、陕二州刺史,不久离休。去世时年龄为八十岁,追赠荆州刺史,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起初,随从征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但却困于长堤(被长堤所困)。与诸骑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随其后。贼骑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马,丘行恭回射敌骑,箭无虚发,贼骑不敢近前。然后下马拔箭,将自己所乘之马进奉太宗,手执长刀步行,喊着为太宗开路,连斩数人,方才冲出敌阵返回大军。贞观年间,下诏雕刻石人石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立在昭陵大门两侧的高台上,用来表彰他的武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C(3分)
【试题分析】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16.【参考答案】“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2分);“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2分)。 (6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微月”从视觉角度渲染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从听觉角度
(1分)突出碾茶环境的清静(1分);“竹”突出饮茶之人的高洁。(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参考答案】(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分。每句1分。句中有多字、少字、错别字,均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根据前文“中国书画艺术”及语段末尾“中国的书画能形成富有深厚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自成风格”更合语境,且与下文“独领风骚”呼应。根据前文强调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选择“一体”更合语境。“风化”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老化”指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性能逐渐变坏,以致丧失使用价值,根据语境,这里应该用“老化”。“善莫大焉”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功不可没”意思是功劳极大,不可抹灭。语段强调的是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巨大意义,选“功不可没”更合适。
19.【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A项和题干中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余各项,B项为拟人,C项为用典,D项为借代。
20.【参考答案】删去“完全”;把“由”改为“有”或删去“可以”。
(3分。修改正确1处1分,2处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参考答案】①只有解决续航难题 ②也要“用得好”③相比于充电模式
(6分。每写出1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只有解决充电难问题(给1分);
②还要“用得上”或还要“用得好”(都可给2分);
③“相较于充电模式”或“与充电模式相比”(2分)。
22.【参考答案】①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②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③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5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没有使用转折句,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扣1分。)
补充说明:
①我国新能源汽车虽然产销量高(或居世界首位),但存在续航难题;
②虽然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③换电模式更加高效,但推广普及困难重重(困难不小);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若某句没有使用转折句式(或不是转折关系),即使意思正确,该句也不给分。超字不给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答案】(略)
【试题分析】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具体为: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写作使用场景是校刊《奋斗》征集的“毕业寄语”;写作内容是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读过的一本书,谈谈读书(读整本书)的感受与思考。考生须围绕“读书(读整本书)”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补充说明:
(一)解读材料
第一段是题目引述的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阅读、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来看,材料重在突出“整本书”这一读书问题,而不是泛指一般的阅读或读书问题。
(二)明确任务
第二段是写作的情境与任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写征稿文章,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可以是叙述性为主的,也可以是议论性为主的。
2、写作内容要求结合第一段材料内容,不能完全脱离材料,重在写出考生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谈一本书内容的启示,也可以谈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与方法的启示;但必须联系自己阅读的一本书而非一篇文章,作文中必须出现具体的书名,书籍内容应当积极向上,可以提及多本书,但必须以一本书为主。
3、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文中必须体现出“毕业寄语”的特点,寄语是“传话;转告话语”(《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结合高三毕业生这一身份特点,可以高一高二学生写出劝勉、祝福、期待、叮嘱等传话内容。
4、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作文要隐含明确的对象意识,如果能出现“学弟学妹们”“高一高二的同学们”等字眼,则更好。
(2021年3月24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参考答案】 A(3分)
【试题分析】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A项中,“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而不是西医的“本”,所对应的原文是“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
2.【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D项中,因果分析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想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就要从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可见,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3.【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A项语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项的“历史价值”、C项的“敬畏与行动”和D项的“登高眼界”均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4.【参考答案】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
(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关键词“现实困境”1分;
②引出“中医药出路”或“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
③提出两条具体建议1分;
④有体现“逐步展开”的关系词(关联词)1分。
5.【参考答案】材料一着重从认知层面分析(2分),认为在西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医学要卓然自立,坚持“天人合德”的传统(1分);材料二着重从措施层面分析(2分),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的力度,重点阐释后者(1分)。
(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材料一:认识(认知)层面(1分);中西医的比较(1分);天人合德”传统(1分)。
材料二 具体措施(建议、做法)1分;两条措施各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文章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7.【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A项,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的理由。C项,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D项,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8.【参考答案】①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②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
(4分。每点2分,对历史的想象1分,精神品格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抗倭御敌、精神品格无畏精神等各1分;
②乾隆年间繁华气象、沈家门独特风貌历史传承各1分。
若概括答为:是为表现沈家门深厚的文化底蕴或独特的民俗风尚也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的基础。②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其“活趣”的前提。③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
(6分。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活趣”之美体现在文章所表现的历史真实(真人真事,风俗习尚,人文资源,历史积淀)(2分);
②“活趣”之美在于作者饱含真情(1分)地赞美了沈家门的文化精神(1分);
③“活趣”之美还在于文章文学层面的表达(1分),想象、引用手法的运用、语言整散结合、简练典雅(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标点: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11.【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
12.【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在他死后让他陪葬在旁”错。丘和死于太宗贞观年间,陪葬于高祖献陵。丘和死时高祖已崩逝,不可能诏令他陪葬。
13.【参考答案】(1)遇到隋朝骁勇果敢的士卒从江都过来,才知道隋朝已亡,丘和随即陈请归顺国家(唐朝),但由于山岭闭阻,便暂且依附(萧)铣。
(4分。“骁果”“审”“权”各1分,大意1分。)
补充说明:
①“骁果”:形容词活用做名词,译为:骁勇果敢的人(士卒);
②“审”:知道、明白、了解(到);
③“审”:暂且、暂时。
(2)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但却困于长堤(被长堤所困)。
(4分。“尝”“与”“限”各1分,大意1分。)
补充说明:
①“与”:翻译为介词“和”“跟”“同”皆给分;
②“限”:受制、受困、被困等。
14.【参考答案】①武功高强;②勇猛顽强;③忠心耿耿。
(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武艺”“武功”高强,1分;“忠”、“勇”之类的关键词出现,可各给1分。
参考译文:
丘和是河南洛阳人,后来迁居到郿。少时重义任侠,娴熟射箭和骑马,长大后才自我约束。出仕于北周,为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任职右武卫将军,封为平城郡公,历任资、梁、蒲三州刺史,治政以宽大慈惠闻名。升任天水郡太守,入朝为左御卫将军。大业末年,海南地区苦于官吏侵凌,百姓多次因怨恨而叛乱。炀帝因丘和治政以淳良宽厚著称,而黄门侍郎裴矩也推荐他,便派丘和任职为交趾太守,他尽情安抚接纳,由此荒远之地区得以安定。炀帝去世,而丘和不知。遇到隋朝骁勇果敢的士卒从江都过来,才知道隋朝已亡,丘和随即陈请归顺国家(唐朝),但由于山岭闭阻,便暂且依附(萧)铣。萧铣被平定后,才得以归朝。下诏李道裕随即授予丘和交州大总管之职,封为谭国公。丘和派高士廉奉表奏请求入朝,下诏由其子丘师利前往迎接。到朝见之时,高祖为他起身,引入卧室内,话说平生,极为高兴,演奏九部乐曲慰劳他,授职左武候大将军。丘和当时已年老,因稷州是其故乡,命他就任刺史以自怡养。不久,加衔为特进。贞观十一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追赠荆州总管,谥号为襄,陪葬于献陵。丘和有十五个儿子,其中丘行恭最为知名。丘行恭富有勇力,善于骑射。大业末年,与丘师利集聚兵马万人守卫郿城,人们多来依附,群盗不敢窥视其境。其后原州奴贼包围扶风,太守窦琎坚守其城。贼寇食尽,无处抢掠,其众渐渐离散归于丘行恭。丘行恭便率领其众,与丘师利一道在渭北迎见秦王,被授为光禄大夫。多次随同征战,因功多,升任左一府骠骑,所受赏赐甚厚。后随侯君集平定高昌,被封为天水郡公,升任右武候将军。高宗即位后,升任冀、陕二州刺史,不久离休。去世时年龄为八十岁,追赠荆州刺史,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起初,随从征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但却困于长堤(被长堤所困)。与诸骑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随其后。贼骑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马,丘行恭回射敌骑,箭无虚发,贼骑不敢近前。然后下马拔箭,将自己所乘之马进奉太宗,手执长刀步行,喊着为太宗开路,连斩数人,方才冲出敌阵返回大军。贞观年间,下诏雕刻石人石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立在昭陵大门两侧的高台上,用来表彰他的武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C(3分)
【试题分析】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16.【参考答案】“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2分);“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2分)。 (6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微月”从视觉角度渲染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从听觉角度
(1分)突出碾茶环境的清静(1分);“竹”突出饮茶之人的高洁。(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参考答案】(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分。每句1分。句中有多字、少字、错别字,均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根据前文“中国书画艺术”及语段末尾“中国的书画能形成富有深厚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自成风格”更合语境,且与下文“独领风骚”呼应。根据前文强调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选择“一体”更合语境。“风化”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老化”指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性能逐渐变坏,以致丧失使用价值,根据语境,这里应该用“老化”。“善莫大焉”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功不可没”意思是功劳极大,不可抹灭。语段强调的是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巨大意义,选“功不可没”更合适。
19.【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A项和题干中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余各项,B项为拟人,C项为用典,D项为借代。
20.【参考答案】删去“完全”;把“由”改为“有”或删去“可以”。
(3分。修改正确1处1分,2处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参考答案】①只有解决续航难题 ②也要“用得好”③相比于充电模式
(6分。每写出1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①只有解决充电难问题(给1分);
②还要“用得上”或还要“用得好”(都可给2分);
③“相较于充电模式”或“与充电模式相比”(2分)。
22.【参考答案】①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②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③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5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没有使用转折句,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扣1分。)
补充说明:
①我国新能源汽车虽然产销量高(或居世界首位),但存在续航难题;
②虽然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③换电模式更加高效,但推广普及困难重重(困难不小);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若某句没有使用转折句式(或不是转折关系),即使意思正确,该句也不给分。超字不给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答案】(略)
【试题分析】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具体为: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写作使用场景是校刊《奋斗》征集的“毕业寄语”;写作内容是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读过的一本书,谈谈读书(读整本书)的感受与思考。考生须围绕“读书(读整本书)”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补充说明:
(一)解读材料
第一段是题目引述的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阅读、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来看,材料重在突出“整本书”这一读书问题,而不是泛指一般的阅读或读书问题。
(二)明确任务
第二段是写作的情境与任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写征稿文章,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可以是叙述性为主的,也可以是议论性为主的。
2、写作内容要求结合第一段材料内容,不能完全脱离材料,重在写出考生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谈一本书内容的启示,也可以谈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与方法的启示;但必须联系自己阅读的一本书而非一篇文章,作文中必须出现具体的书名,书籍内容应当积极向上,可以提及多本书,但必须以一本书为主。
3、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文中必须体现出“毕业寄语”的特点,寄语是“传话;转告话语”(《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结合高三毕业生这一身份特点,可以高一高二学生写出劝勉、祝福、期待、叮嘱等传话内容。
4、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作文要隐含明确的对象意识,如果能出现“学弟学妹们”“高一高二的同学们”等字眼,则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