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1-04-01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共12分)
古风(其三十三)
李白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四十二)
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
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
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
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1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逍遥游》的“鲲鹏”典故。
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
C. 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 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
15.这两首《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17题。(共13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古代知识分子常借诗文表达某种精神追求。屈原在《国殇》中,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表达了对战士爱国精神的肯定;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其必曰: , ”,表达了对士人入仕精神的寄托。
(2)思亲重孝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 , ”,以鸟和鱼自况,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表达了他与祖母深厚的感情。
17.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5分)
鲁迅评价《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者,唯宝玉而已”,你认为宝玉“领会”到了什么?请结合一处情节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流水函关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的崤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见证风雨
B. 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 移步易景:脚步移动,景物变换
C. 让去往函谷关的道路变得跌宕起伏 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D. 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 振聋发聩:声响微微,震撼人心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三段说“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这是因为函谷关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
B. 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深刻的感悟。
C. 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化价值。
D. “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伤感。
20.作者为什么说“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5分)
21.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5分)
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沿着扶贫的道路,通过青年群体集体“返乡”,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可能从未如此之高,这要感谢“信息洪流”与“观念水位”带给贫困地区的巨大影响,更要感谢青年群体对乡村充满感情的注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
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
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
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
A. B. C. D.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校园读书节”邀请你给高一刚入校的同学推荐一本书,请从下列五本书中选择一本,说明推荐理由。要求: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不超过150字。
《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2)请以“有这样一个镜头:”为开篇,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个认真读书学习的镜头。要求:有细节描写,不超过150字。
(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请你为陶渊明、杜甫、苏轼其中一人,写一副对联。要求:内容能体现诗人特点,不少于14个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1)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一个‘真’字见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历史在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人生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可能都会遇到某个“关键时刻”。请以“关键时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共12分)
古风(其三十三)
李白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四十二)
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
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
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
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1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逍遥游》的“鲲鹏”典故。
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
C. 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 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
15.这两首《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17题。(共13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古代知识分子常借诗文表达某种精神追求。屈原在《国殇》中,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表达了对战士爱国精神的肯定;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其必曰: , ”,表达了对士人入仕精神的寄托。
(2)思亲重孝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 , ”,以鸟和鱼自况,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表达了他与祖母深厚的感情。
17.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5分)
鲁迅评价《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者,唯宝玉而已”,你认为宝玉“领会”到了什么?请结合一处情节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流水函关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的崤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见证风雨
B. 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 移步易景:脚步移动,景物变换
C. 让去往函谷关的道路变得跌宕起伏 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D. 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 振聋发聩:声响微微,震撼人心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三段说“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这是因为函谷关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
B. 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深刻的感悟。
C. 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化价值。
D. “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伤感。
20.作者为什么说“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5分)
21.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5分)
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沿着扶贫的道路,通过青年群体集体“返乡”,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可能从未如此之高,这要感谢“信息洪流”与“观念水位”带给贫困地区的巨大影响,更要感谢青年群体对乡村充满感情的注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
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
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
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
A. B. C. D.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校园读书节”邀请你给高一刚入校的同学推荐一本书,请从下列五本书中选择一本,说明推荐理由。要求: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不超过150字。
《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2)请以“有这样一个镜头:”为开篇,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个认真读书学习的镜头。要求:有细节描写,不超过150字。
(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请你为陶渊明、杜甫、苏轼其中一人,写一副对联。要求:内容能体现诗人特点,不少于14个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1)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一个‘真’字见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历史在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人生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可能都会遇到某个“关键时刻”。请以“关键时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