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21-05-18
邯郸市2021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电影行业建设发展历程中,军事题材电影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主流军事题材电影的表现来看,它们呈现出显著的商业化、类型化的特点,回归大众文化并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
英雄形象突破发展。在我国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制作中,绝大多数军事电影都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宣传特点,电影主题大多离不开赞扬战士的勇敢、民众的智慧。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英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同质化现象,他们的形象忽略了社会多元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吸引不同层次的潜在电影观众。21世纪,现代军事电影创作通常都是导演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下,进行英雄人物的“人性”与“英雄性”的刻画,这促使近十年来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发展完成了一种心理突变。
叙事模式突破发展。在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发展中,大多数军事电影都是以某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核心叙事基础,导演基本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科学有效地塑造出中国革命军队的集体形象,这种叙事模式虽然能够完整地呈现出革命历史的真实过程,但却容易拉开与现实观众的心理距离,难以体现出当代社会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质。而在近十年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了电影更多的娱乐属性,创造性地采用了不同以往的电影叙事模式。这不仅能够吸引到更多观众,同时也更有利于宣扬中国特色的主流价值观。
创作题材突破发展。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往往都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汲取灵感和养分,这些题材内容能够唤起一些观众对中国革命时期战争事件的集体记忆,但是却难以获得现代社会公民的内心共鸣。在和平年代,人们更加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如果只是单一地对传统战争事件进行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到人们的排斥。近十年来,新主流军事题材电影的出现为中国军事电影开启了崭新的大门。基于全球化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主题变得更加多元化,可以是描述难民危机的军事题材,可以是恐怖主义打击的军事题材,也可以是禁毒维和的军事题材。
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军事题材电影中,集体主义是电影主人公始终坚守的革命道德,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集体主义的革命道德原则虽然境界极高,但是却存在一定的时代发展局限性,难以符合新时期中国的多元价值取向发展目标,也难以有效构建出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价值坐标系。在新时期社会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发展下,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在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享层面找到了平衡点,电影中的军人形象不仅能够履行好军人职责,实现自我个人价值,还可以捍卫好集体利益与个人生命权利。
(摘编自张葵华《近十年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突破与发展研究》)
材料二: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在过去注重大视角、注重大人物、注重大场景的基础上,应当多视角切入。像《金刚川》这种叙事方式,就采用了交叉视角,同一个题材用不同视角呈现。时长两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分三个视角切入同一事件,类似于我们搞展览,对同样的一个主题,从我、友、敌等不同视角来展示。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多视角呈现,提供的是历史的立体厚重,是一次大胆的有益尝试。
军事题材影片存在着跟纪录片一样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尊重历史。所有的画面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演绎的战术动作和作战场景要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事实上,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无论是班排战术动作,还是兵团级战役指挥,都非常成熟。这种成熟,是革命战争中打出来的,是在与美军作战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脚本的创作人员可以看一下当年的作战日志或者是战后总结,每一场战役战斗打完,志愿军时间再紧张都要搞总结,这些总结里都会对这些战役指挥、战术运用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军事题材影片还应该将英雄人物塑造成身边人形象。一位英雄,要可敬可亲,既是英模,更是身边人。身边人的特点就是他伟大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有弱点或缺点。每一个英雄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宣传好大家熟悉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应担当起挖掘新的英模人物和故事的角色,剧本的创作人员、选题策划人员要和真正了解历史知识的专业研究人员充分对接沟通,抓好选题策划和影片切入点。
(摘编自刘中刚《军事题材影片应提供丰富立体的历史认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近几年我国电影行业建设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到军事题材电影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主流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商业化、类型化的特点。
B.在英雄形象塑造上,传统军事电影大多数具有明显的政治、宣传色彩,然而对社会多元化发展中人性的复杂性、多层性关注不够。
C.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往往从抗日、解放战争中提取素材,而现在的军事题材电影却更多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涉及这些题材。
D.价值观取向上,新时期军事题材电影不再一味地强调集体主义,而是在个人与集体、国家间找到平衡点,让个人价值和集体利益“双赢”。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建之初,就注重英雄人物的“人性”与“英雄性”,那么现在我国的电影发展就能避免“同质化”的现象。
B.在和平年代,电影创作者、制作者只是单一地对传统战争事件内容进行了描述,忽视了当下现实生活,因此遭到了人们的排斥。
C.《金刚川》这部军事题材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创作者的初心就是把“价值观”定位于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享层面。
D.创作“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脚本的相关人员看了当年的作战日志或战后总结,可以创作出更经得起逻辑推敲的战术动作等细节画面。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海行动》主要讲述了新时期我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
B.《智取威虎山》以“样板戏”的形式,宣传解放军战士杨子荣深入虎穴英勇破敌的英雄事迹。
C.《战狼2》有效地融入了动作、枪战以及情感等商业影片元素,塑造了经典英雄式人物冷锋。
D.《湄公河行动》以禁毒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为题材,完善了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内容。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军事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它们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了使我国军事题材电影获得更好的发展,电影人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心上的眼睛
欧阳黔森
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一片巍峨的群山。
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娄山关总有很多人,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来得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远房亲戚丁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与我相差无几,按家族字辈儿,我得叫他一声老叔。他记得很深的是学生们在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讲解中并不肃静,他们叽叽喳喳一个个吵闹不休,还一个个快乐地手舞足蹈。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老叔并不难过。因为丁三老叔想,红军伯伯们也不会难过,他们应该骄傲,是因为他们英勇地化成了山脉,才换来今天学生们毫无顾忌的笑声。我很奇怪,丁三老叔小学未毕业,如何会不说“牺牲”,而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
我去娄山关是家常便饭。我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这也正是我经常想去的理由。那儿的山,那儿的风,都洋溢着英雄的味道。每当我站在隘口上,仰望山壁上那幅巨大的草书,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它的时候,我的血液就沸腾起来。其实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我每次依然会沿着毛体那潇洒苍劲的笔力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仿佛只有读才够力量、够味道。当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全身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张开着,血液像涨满春水的溪流,正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奔向心海。我从这奔流中充分体验了血往上涌后那胸中无比宽阔的味道。
正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丁三老叔,却不想从电视里知道有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病突然来到了世上,说是尽量少出门流动,于是我有了充分的理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去娄山关了,当然也就很久没有见到丁三老叔。
知道丁三老叔的消息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经过娄山关时看见了丁三老叔,说是有一帮人戴着口罩,在山口盘查过往车辆上的人员,每个人必须要量体温。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那伙人当助手。听了这个消息,我是下决心要去看一看丁三老叔的。我知道丁三老叔到山垭口去了,便迫不及待地找他去。
我首先看到的是山垭口山壁上熟悉的那幅《忆秦娥.娄山关》。那巨大而苍劲的毛体字,在此时看来,我感觉它更显得庄严而潇洒。再看到的是,丁三老叔在那幅字下,抱着一个男军人的大腿往上推,旁边还有一个女军人在帮忙。看来俩人很吃力,几乎支撑不住那位高大的男军人的身体,那军人的手指总和石壁上的毛体字还有那么一点距离。山壁上那些潇洒而苍劲的字,我也曾不止一次在朗读中产生出想触摸它们的冲动,但终究因了我不够高而打消了念头。从这个男军人高大的身材来看,他也许奋力一跳就能触及那些字,我很奇怪,这么高大而健壮的军人,怎么还要两个弱小的人帮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来不及想些什么,我赶紧搭上了一把力。放下那位高大的军人后,我看到那男军人昂起的头颅对周围的反应有点儿迟钝,我感觉他的眼睛可能有问题。我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镜下有泪水流下后,他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他摸的方向,“我终于摸到了,摸到了”。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与两位军人,在纪念碑下的石梯上坐了很久,知道了两位军人都是军医。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斗的救护,后因公受伤,双目失明。女军人是内科大夫,是呼吸道病的专家。这位女军人报名参加“非典”治疗队援京,可是报名的人太多,院领导没有同意她去,理由就是因为她丈夫双目失明没人照顾。男军人听妻子读报,听电视,每天关注着疫情,心情一直处在激动中。
“我虽然没有了眼睛,可是,我的心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楚。我有眼睛,这眼睛比头上的还要清晰,我的眼睛就在这里。”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手指着胸口说。
我和丁三老叔下山的时候,两位军人还坐在石梯上,我想男军人正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着一片起伏的连山。
(有删改)
文本二:
于我而言,创作文学作品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除了写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愉悦。
我为何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自有我个人的想法。我在还没有完全弄懂小说为何物的时候,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那时候以为小说很简单,短篇更不在话下,随便一写就会发表,或者一不小心就会因此出名改变命运,活活欺小说太甚。接连几封退稿告诉我,小说是不那么好欺负的,失败的滋味,当然还铭心刻骨。但就像历史总愿意书写好的一面那样,我也愿意回忆写作之初的美好冲动,夜深人静了,身体总憋着一股劲儿,或者说一口气,他需要吐出来,释入在稿纸上。吐这口气不需要太长时间,只一个晚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笔墨纸,20页300格的稿纸,这便是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
据我的经验,短篇小说可称得上是一种快乐的形式。首先它的篇幅短小,不需要太耗体力,在兴奋点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以常常给人以饱满、激动和完美的印象;其次它是自由的,任何一个刹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变成短篇小说;再次是它能够给人以成就感,无论长短,它毕竟是小说,况且世界上还立着那么几个靠短篇成为大师的榜样。于是乎,我这样的懒汉,终于找到了借口,在没有写出大部头之前,无端便有了良好的感觉。如果说我在写长篇或者中篇的时候倍感痛苦和劳累,那写短篇的大部分时间里却感轻松和快乐。在阅读人群和阅读时间都越来越少的今天,短篇显得尤其适合阅读,它就像小说的浓缩液,能最大程度地去掉废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以小说的全部感受。所以我以为短篇不仅是一口气写完的,它还必须能够让读者一口气读完。
(节选自欧阳黔森《我的文学理想与追求——自述》)
【注】文本一提到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该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革命军人面对失利和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娄山关的青年学生“吵闹不休”、“手舞足蹈”,他们对于战火纷飞的娄山关的历史比较淡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B.丁三老叔是一个守护在娄山关的普通人,他帮助男军人触摸山壁上的字,可以看出他身上有着人性中最为朴素的对英雄的崇敬。
C.“非典”来袭,丁三老叔在娄山关协助检测,女军人主动要求前往一线,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交代讴歌了和平时期的平民英雄。
D.结尾男军人坐在娄山关的石梯上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群山,作者用这样一幅静穆的图画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的“娄山关”与附近的“群山”,不仅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颂扬。
B.文本一善于抓住关键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露情感,如丁三老叔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男军人在触摸山壁上的字后墨镜下的“泪水”等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文本一的语言格调质朴而又不失雅致,叙事流畅而自然,文本二为作者自述的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随笔,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这既是文体使然,也可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本一的情节安排上看似松散无序,实则以“娄山关”为坐标将不同的人对娄山关的不同态度呈现出来;文本二则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短小而隽永。
8.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综合考虑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电影行业建设发展历程中,军事题材电影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主流军事题材电影的表现来看,它们呈现出显著的商业化、类型化的特点,回归大众文化并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
英雄形象突破发展。在我国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制作中,绝大多数军事电影都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宣传特点,电影主题大多离不开赞扬战士的勇敢、民众的智慧。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英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同质化现象,他们的形象忽略了社会多元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吸引不同层次的潜在电影观众。21世纪,现代军事电影创作通常都是导演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下,进行英雄人物的“人性”与“英雄性”的刻画,这促使近十年来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发展完成了一种心理突变。
叙事模式突破发展。在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发展中,大多数军事电影都是以某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核心叙事基础,导演基本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科学有效地塑造出中国革命军队的集体形象,这种叙事模式虽然能够完整地呈现出革命历史的真实过程,但却容易拉开与现实观众的心理距离,难以体现出当代社会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质。而在近十年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了电影更多的娱乐属性,创造性地采用了不同以往的电影叙事模式。这不仅能够吸引到更多观众,同时也更有利于宣扬中国特色的主流价值观。
创作题材突破发展。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往往都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汲取灵感和养分,这些题材内容能够唤起一些观众对中国革命时期战争事件的集体记忆,但是却难以获得现代社会公民的内心共鸣。在和平年代,人们更加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如果只是单一地对传统战争事件进行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到人们的排斥。近十年来,新主流军事题材电影的出现为中国军事电影开启了崭新的大门。基于全球化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主题变得更加多元化,可以是描述难民危机的军事题材,可以是恐怖主义打击的军事题材,也可以是禁毒维和的军事题材。
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军事题材电影中,集体主义是电影主人公始终坚守的革命道德,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集体主义的革命道德原则虽然境界极高,但是却存在一定的时代发展局限性,难以符合新时期中国的多元价值取向发展目标,也难以有效构建出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价值坐标系。在新时期社会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发展下,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在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享层面找到了平衡点,电影中的军人形象不仅能够履行好军人职责,实现自我个人价值,还可以捍卫好集体利益与个人生命权利。
(摘编自张葵华《近十年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突破与发展研究》)
材料二: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在过去注重大视角、注重大人物、注重大场景的基础上,应当多视角切入。像《金刚川》这种叙事方式,就采用了交叉视角,同一个题材用不同视角呈现。时长两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分三个视角切入同一事件,类似于我们搞展览,对同样的一个主题,从我、友、敌等不同视角来展示。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多视角呈现,提供的是历史的立体厚重,是一次大胆的有益尝试。
军事题材影片存在着跟纪录片一样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尊重历史。所有的画面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演绎的战术动作和作战场景要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事实上,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无论是班排战术动作,还是兵团级战役指挥,都非常成熟。这种成熟,是革命战争中打出来的,是在与美军作战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脚本的创作人员可以看一下当年的作战日志或者是战后总结,每一场战役战斗打完,志愿军时间再紧张都要搞总结,这些总结里都会对这些战役指挥、战术运用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军事题材影片还应该将英雄人物塑造成身边人形象。一位英雄,要可敬可亲,既是英模,更是身边人。身边人的特点就是他伟大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有弱点或缺点。每一个英雄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宣传好大家熟悉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应担当起挖掘新的英模人物和故事的角色,剧本的创作人员、选题策划人员要和真正了解历史知识的专业研究人员充分对接沟通,抓好选题策划和影片切入点。
(摘编自刘中刚《军事题材影片应提供丰富立体的历史认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近几年我国电影行业建设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到军事题材电影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主流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商业化、类型化的特点。
B.在英雄形象塑造上,传统军事电影大多数具有明显的政治、宣传色彩,然而对社会多元化发展中人性的复杂性、多层性关注不够。
C.传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往往从抗日、解放战争中提取素材,而现在的军事题材电影却更多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涉及这些题材。
D.价值观取向上,新时期军事题材电影不再一味地强调集体主义,而是在个人与集体、国家间找到平衡点,让个人价值和集体利益“双赢”。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建之初,就注重英雄人物的“人性”与“英雄性”,那么现在我国的电影发展就能避免“同质化”的现象。
B.在和平年代,电影创作者、制作者只是单一地对传统战争事件内容进行了描述,忽视了当下现实生活,因此遭到了人们的排斥。
C.《金刚川》这部军事题材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创作者的初心就是把“价值观”定位于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享层面。
D.创作“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脚本的相关人员看了当年的作战日志或战后总结,可以创作出更经得起逻辑推敲的战术动作等细节画面。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海行动》主要讲述了新时期我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
B.《智取威虎山》以“样板戏”的形式,宣传解放军战士杨子荣深入虎穴英勇破敌的英雄事迹。
C.《战狼2》有效地融入了动作、枪战以及情感等商业影片元素,塑造了经典英雄式人物冷锋。
D.《湄公河行动》以禁毒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为题材,完善了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内容。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军事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它们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了使我国军事题材电影获得更好的发展,电影人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心上的眼睛
欧阳黔森
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一片巍峨的群山。
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娄山关总有很多人,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来得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远房亲戚丁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与我相差无几,按家族字辈儿,我得叫他一声老叔。他记得很深的是学生们在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讲解中并不肃静,他们叽叽喳喳一个个吵闹不休,还一个个快乐地手舞足蹈。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老叔并不难过。因为丁三老叔想,红军伯伯们也不会难过,他们应该骄傲,是因为他们英勇地化成了山脉,才换来今天学生们毫无顾忌的笑声。我很奇怪,丁三老叔小学未毕业,如何会不说“牺牲”,而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
我去娄山关是家常便饭。我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这也正是我经常想去的理由。那儿的山,那儿的风,都洋溢着英雄的味道。每当我站在隘口上,仰望山壁上那幅巨大的草书,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它的时候,我的血液就沸腾起来。其实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我每次依然会沿着毛体那潇洒苍劲的笔力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仿佛只有读才够力量、够味道。当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全身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张开着,血液像涨满春水的溪流,正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奔向心海。我从这奔流中充分体验了血往上涌后那胸中无比宽阔的味道。
正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丁三老叔,却不想从电视里知道有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病突然来到了世上,说是尽量少出门流动,于是我有了充分的理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去娄山关了,当然也就很久没有见到丁三老叔。
知道丁三老叔的消息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经过娄山关时看见了丁三老叔,说是有一帮人戴着口罩,在山口盘查过往车辆上的人员,每个人必须要量体温。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那伙人当助手。听了这个消息,我是下决心要去看一看丁三老叔的。我知道丁三老叔到山垭口去了,便迫不及待地找他去。
我首先看到的是山垭口山壁上熟悉的那幅《忆秦娥.娄山关》。那巨大而苍劲的毛体字,在此时看来,我感觉它更显得庄严而潇洒。再看到的是,丁三老叔在那幅字下,抱着一个男军人的大腿往上推,旁边还有一个女军人在帮忙。看来俩人很吃力,几乎支撑不住那位高大的男军人的身体,那军人的手指总和石壁上的毛体字还有那么一点距离。山壁上那些潇洒而苍劲的字,我也曾不止一次在朗读中产生出想触摸它们的冲动,但终究因了我不够高而打消了念头。从这个男军人高大的身材来看,他也许奋力一跳就能触及那些字,我很奇怪,这么高大而健壮的军人,怎么还要两个弱小的人帮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来不及想些什么,我赶紧搭上了一把力。放下那位高大的军人后,我看到那男军人昂起的头颅对周围的反应有点儿迟钝,我感觉他的眼睛可能有问题。我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镜下有泪水流下后,他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他摸的方向,“我终于摸到了,摸到了”。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与两位军人,在纪念碑下的石梯上坐了很久,知道了两位军人都是军医。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斗的救护,后因公受伤,双目失明。女军人是内科大夫,是呼吸道病的专家。这位女军人报名参加“非典”治疗队援京,可是报名的人太多,院领导没有同意她去,理由就是因为她丈夫双目失明没人照顾。男军人听妻子读报,听电视,每天关注着疫情,心情一直处在激动中。
“我虽然没有了眼睛,可是,我的心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楚。我有眼睛,这眼睛比头上的还要清晰,我的眼睛就在这里。”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手指着胸口说。
我和丁三老叔下山的时候,两位军人还坐在石梯上,我想男军人正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着一片起伏的连山。
(有删改)
文本二:
于我而言,创作文学作品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除了写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愉悦。
我为何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自有我个人的想法。我在还没有完全弄懂小说为何物的时候,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那时候以为小说很简单,短篇更不在话下,随便一写就会发表,或者一不小心就会因此出名改变命运,活活欺小说太甚。接连几封退稿告诉我,小说是不那么好欺负的,失败的滋味,当然还铭心刻骨。但就像历史总愿意书写好的一面那样,我也愿意回忆写作之初的美好冲动,夜深人静了,身体总憋着一股劲儿,或者说一口气,他需要吐出来,释入在稿纸上。吐这口气不需要太长时间,只一个晚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笔墨纸,20页300格的稿纸,这便是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
据我的经验,短篇小说可称得上是一种快乐的形式。首先它的篇幅短小,不需要太耗体力,在兴奋点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以常常给人以饱满、激动和完美的印象;其次它是自由的,任何一个刹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变成短篇小说;再次是它能够给人以成就感,无论长短,它毕竟是小说,况且世界上还立着那么几个靠短篇成为大师的榜样。于是乎,我这样的懒汉,终于找到了借口,在没有写出大部头之前,无端便有了良好的感觉。如果说我在写长篇或者中篇的时候倍感痛苦和劳累,那写短篇的大部分时间里却感轻松和快乐。在阅读人群和阅读时间都越来越少的今天,短篇显得尤其适合阅读,它就像小说的浓缩液,能最大程度地去掉废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以小说的全部感受。所以我以为短篇不仅是一口气写完的,它还必须能够让读者一口气读完。
(节选自欧阳黔森《我的文学理想与追求——自述》)
【注】文本一提到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该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革命军人面对失利和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娄山关的青年学生“吵闹不休”、“手舞足蹈”,他们对于战火纷飞的娄山关的历史比较淡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B.丁三老叔是一个守护在娄山关的普通人,他帮助男军人触摸山壁上的字,可以看出他身上有着人性中最为朴素的对英雄的崇敬。
C.“非典”来袭,丁三老叔在娄山关协助检测,女军人主动要求前往一线,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交代讴歌了和平时期的平民英雄。
D.结尾男军人坐在娄山关的石梯上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群山,作者用这样一幅静穆的图画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的“娄山关”与附近的“群山”,不仅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颂扬。
B.文本一善于抓住关键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露情感,如丁三老叔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男军人在触摸山壁上的字后墨镜下的“泪水”等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文本一的语言格调质朴而又不失雅致,叙事流畅而自然,文本二为作者自述的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随笔,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这既是文体使然,也可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本一的情节安排上看似松散无序,实则以“娄山关”为坐标将不同的人对娄山关的不同态度呈现出来;文本二则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短小而隽永。
8.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综合考虑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