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9-14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六柿图》为例,牧溪禅画的笔法简练迅捷,知白守黑,虚实有度,有返璞(pǔ)归真的稚拙、洒脱和通透,大量的留白促使读画者澄怀静心,摒(bìng)除妄念。
B.近日,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公布,改革目标直指教育评价机制,力图克服顽瘴(zhàng)痼疾,打破条条框(kuàng)框,打破传统的束缚。
C.主流文化对喜剧、喜剧文化历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包容甚至欣赏。家国天下与柴米油盐并行不背,插科打诨(hùn)包含中国智慧,幽默吐(tǔ)槽宣泄情绪压力。
D.解决我国基础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厘(lí)清管、办、评各自的职责,如此方能井然有序而切中肯綮(qì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论情节如何设计,不管手法如何创新,谍战剧首要的任务是完成主题叙事,即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对手,带领人民赢得最后的胜利。
B.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决心之大、成效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C.话剧《红色的起点》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演出季”展演剧目之一,院长田沁鑫在6月30日晚的正式演出中亲自担任总导演。
D.“去哪儿”旅游网数据显示,全国有127个城市的景区门票预定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80%左右,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景区门票预定量增长最快。
3.阅读下面材料,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文化史上,我们不难发现,古希腊人曾遭遇强大而优越的东方文化,他们一度似乎要被这些外来文化压垮了,他们的宗教几乎就是各种东方宗教的一场混战。但是,希腊文化最终并没有成为“机械混合的文化”或“装饰性的文化”,那是因为希腊人牢记着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他们开始弄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没有长久地做东方的追随者。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文化冲突中应坚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B.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
C.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结合过程中尤为凸显
D.本国文化应顺势而为避免成为外来文化的附庸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之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甚至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乙)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丙)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成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的萎缩。
4.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凡B.甚至C.捉襟见肘D.萎缩
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新华社香港6月3日电 香港将于2021/2022学年起在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年级推行“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界人士认为,新课程能更有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于4月宣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其中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特区政府教育局于6月2日向学校发出通函,并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上传教育局官方网页供学校采用。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文字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能够迅速学习,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记忆、模仿、征用既有“模式”,辨别现代诗的情感语义,对诗歌的创作一般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创作效果。目前,人工智能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即对于符号的模仿和再现阶段,随着神经联觉和涉身感知理论及其实践探索,人工智能的理想远远不止让机器拥有情感,而是希望拥有“情感机器”。
通用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很难对情感这样的特定目标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处理。而诗歌作为非通用语言,其语义内容往往是意象的叠加,意象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学习诗歌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不需要理解“篇章级”的语义,而只需要理解到“属性级”或者“句子级”。AI诗歌创作浓缩出的“剪句”与我们碎片化的生活距离更近,带来超凡、空灵、多元贯通的新灵感,称得上是让诗歌回归“字符”的尝试。面对“属性级”微观语义,人工智能似乎把握得游刃有余,但是放眼到“句子级”,便会发现人工智能的理解力参差不齐,一些语句则显得突兀,言说倒错,不知所云。在“篇章级”的理解和把握上,人工智能更容易陷入混乱与错位。机械地叠加多重意象有助于情绪表达,但容易出现堆砌痕迹重、不能连贯表达清晰语义的情形。究其根由,诗歌要求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一方面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开阔领域,另一方面也需要逻辑的驱动与全局的视野,否则只是技巧的叠加、词语的堆砌和感觉的碎片,不能称其为“诗歌”。类似失败之作在人类写作中也比比皆是。本质上说,这是写作本身的失败,而非人与机器的区别。
艺术的“通感”和心理学的“联觉”是人工智能及其艺术实践的真正奥秘。人工智能已经在音乐、绘画、棋艺乃至文学等方面取得令人惊叹的进步,之所以在文学创作领域比较滞后,也从反面验证了文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之一。人类读者对有意义的书面语中大量的句法和语义要求更强的感知能力。“计算机诗人RKCP”的发明者库兹韦尔承认,目前而言,“文学机器”完全独立创作确实困难,相比音乐、视觉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作家对连贯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连贯性”的最高秘密在于“感通应和”之中,长久以来,诗人之所以是最高的智慧者,而想象力是一切才能中最科学的才能,因为诗人的想象力与万物共情,才能催生出宗教般神秘的应和。这正是隐匿于波德莱尔诗学中宇宙万物的“创造的逻辑”。简言之,基于“方程”与“算法”的人工智能在观点、句法、语义的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篇章级”语义、整体结构与全局视野上的缺陷难以弥补,希望借助人类的诗性智慧重构情感的机器及其创造的逻辑。
现阶段人工智能诗歌创作停留在表象思考的浅薄抽象水平,从“情感机器”走向“诗性语言之思”已成当务之急。诗性语言是寓杂多于纯一的语言,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存在的家园”,人工智能对语言的探索本质上也是对人的存在的沉思。人工智能已经从学习计算、逻辑与理性,转向对人类感觉、模糊、联想等非理性思维的探索。“强人工智能”研究则进一步开启了生物与日常世界打交道时的行为方式研究,使得人工智能在可能的情境中直接把握意义,并且不断探索、熟悉、改进与世界交往的方式,以此反身促进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尽管人工智能具有“诗性之思”还很遥远,但是这在将来都可以实现。
展望未来,“自我意识”的诗性思维正在给人工智能的未来带来新的愿景。现象学对算法时代情感与文学的深入探问,不太可能迅速催生出真正的“电脑诗人”,但正在有力影响着意识哲学(意识现象学)与意识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物理学)的沟通,能为人工智能和人类“知情意”的互换和相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选自《算法时代的情感与文学--由AI诗歌的AI分析谈起》,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AI诗歌创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能够迅速学习,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记忆、模仿、征用既有“模式”,辨别现代诗的情感语义,对诗歌的创作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创作效果。
B.人工智能在学习诗歌时,往往不需要理解“篇章级”语义,只需要理解到“属性级”或者“句子级”,使其在观点、句法、语义的探索方面进步巨大。
C.真正的诗歌并不只是技巧的叠加、词语的堆砌和感觉的碎片,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和人类写作中都存在相关的问题,本质上说,这是写作本身的失败。
D.现象学对算法时代情感与文学的深入探问,正在有力影响着意识哲学与意识科学,更有可能促进人工智能和人类“知情意”的互换和相溶。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发展的愿景远远不止让机器拥有情感,而是希望拥有“情感机器”,借助人类的诗性智慧重构情感的机器及其创造的逻辑。
B.诗歌作为非通用语言,其语义内容往往是意象叠加,相较于通用自然语言,人工智能在学习其语言的过程中理解的复杂程度有所降低。
C.AI诗歌创作浓缩出的“剪句”带来超凡、空灵、多元贯通的新灵感,人工智能在面对“属性级”微观语义时,似乎能把握得游刃有余。
D.人工智能已经在音乐、绘画、棋艺乃至文学等方面取得令人惊叹的进步,这也从反面验证了文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之一。
9.请简要概括现阶段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方面尚存在的问题。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