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9月高三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1-09-28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 且 竟 但 B.且 然 竟 虽
C.且 然 而 但 D.然 且 而 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分)
(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4分)
14.“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草堂之景,充满了村野之趣。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笔触悠闲疏淡。
C.尾联诗人听到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D.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作者看似平静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讨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 ,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 ,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今人深思、引人入胜。但古诗词音乐鲜有原曲原谱留存于世,文献资料甚为匮乏,原诗原谱更是十分难求,所以后来吟唱逐渐发展成为“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依旧乐谱创制新曲,虽谱调有所改变,但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始终存在。
古诗词是全民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吟唱将重开古诗词教育新境界。美育是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 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只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 、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吟诵大多靠师承传授,如今几乎成了一门绝学
B.如今吟诵几乎成了一门绝学,大多靠师承传授
C.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掌握吟诵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
D.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是很难掌握吟诵的技巧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相得益彰 抑扬顿挫 潜移默化 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 跌宕起伏 春风化雨 相反相成
C.相得益彰 跌宕起伏 潜移默化 相反相成
D.相映成趣 抑扬顿挫 春风化雨 相辅相成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吟诵和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描摩也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B.不管吟唱还是吟诵,对文辞意境的把握、诗词情感内涵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C.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探求、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D.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艺节目迅猛“C位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和电影《你好,李焕英》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唐宫夜宴》虽然表演时长不足5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母的思念倾注于影片创作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这些“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21.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6分)
22.《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你好,李焕英》三部作品成功入选“我最喜欢的春节档节目”,如果你是活动组委会成员,请任选一部为其拟写颁奖词,不少于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你对上述两则故事有什么看法?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体现你的权衡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 且 竟 但 B.且 然 竟 虽
C.且 然 而 但 D.然 且 而 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分)
(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4分)
14.“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草堂之景,充满了村野之趣。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笔触悠闲疏淡。
C.尾联诗人听到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D.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作者看似平静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讨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 ,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 ,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今人深思、引人入胜。但古诗词音乐鲜有原曲原谱留存于世,文献资料甚为匮乏,原诗原谱更是十分难求,所以后来吟唱逐渐发展成为“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依旧乐谱创制新曲,虽谱调有所改变,但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始终存在。
古诗词是全民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吟唱将重开古诗词教育新境界。美育是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 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只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 、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吟诵大多靠师承传授,如今几乎成了一门绝学
B.如今吟诵几乎成了一门绝学,大多靠师承传授
C.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掌握吟诵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
D.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是很难掌握吟诵的技巧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相得益彰 抑扬顿挫 潜移默化 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 跌宕起伏 春风化雨 相反相成
C.相得益彰 跌宕起伏 潜移默化 相反相成
D.相映成趣 抑扬顿挫 春风化雨 相辅相成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吟诵和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描摩也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B.不管吟唱还是吟诵,对文辞意境的把握、诗词情感内涵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C.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探求、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D.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艺节目迅猛“C位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和电影《你好,李焕英》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唐宫夜宴》虽然表演时长不足5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母的思念倾注于影片创作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这些“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21.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6分)
22.《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你好,李焕英》三部作品成功入选“我最喜欢的春节档节目”,如果你是活动组委会成员,请任选一部为其拟写颁奖词,不少于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你对上述两则故事有什么看法?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体现你的权衡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