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9月高三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9-28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D(D.“未被文献记载”错。材料三最后一段说“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原文说没被《诗经》记载,但也可能在其他文献中有所记载,表述为不被文献记载不准确;同时这里也存在强加因果问题。)
2.B(A.“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错。结合原文“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可见因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的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为炭化的大米种子,属于炭化植物遗存。C.“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错。文中只是说“提供了参考”,没有确定。D.“就能够”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3.A(A.“需要提取……微小遗存”错。原文表述“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可见微小遗存是在实验室提取的。)
4. 首先由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引出植物考古;接着指出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植物遗存,并从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介绍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并指出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 田野作业:对遗迹进行发掘,并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实验室分析:对可能获得的炭化物进行定性,确定其是否为水稻遗存;同时,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A(B.“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错误,原文是“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可见是准备买礼物,而不是“买了”。C.“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错误,由原文“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可知,同宿舍的人是被他的样子吓住了,不敢询问他这样子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晓霞牺牲的事情。D.“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错,由原文“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可知,孙少平先到报社,是希望能证实消息的真实性。)
7.C(C.“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错误,“雨”的描写在情节上的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情节并不追求“曲折离奇”。)
8. “她”,是客观陈述,表现孙少平理智上面对晓霞牺牲这一消息;“你”,便于直接抒情,是孙少平对晓霞的热烈呼唤,以幻想的方式表现孙少平对晓霞强烈的爱;人称的变换使用,反映出孙少平在现实与幻想中矛盾与复杂的心情。(一点2分)
9. 通过写省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侧面展现田晓霞在抗洪一线采访的事实,体现她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写省报刊登的田晓霞牺牲的消息,让读者想象她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画面,侧面体现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展示她“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一点3分)
10.A(石为参知政事”,所以此处为“最终、终于”的意思,只有“竟”有这个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竟”,排除选项CD;“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的意思是“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所以此处为“只”的意思,“但”有“只,只是”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只”,排除选项B。)
11.A(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错误。商代的开国之君是“汤”。)
12.A(A.“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错误。由原文“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现在不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而不是“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13. (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4分);(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4分)
14. 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点1分,两点3分))
15.D(D.“脱离写景”错末句“城阙秋生画角哀”也是写景,以景结情。)
16.“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一点2分)
17.(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分,一空1分)
18.B(根据后句“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这说的是“师学传承”,此处应与之对应,“师学传承”应放在第二个分句,排除A;前面阐释的内容为“吟诵”,这是主题部分,应放在前句,排除CD。)
19.A(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语境形容格律要求与配曲的关系,应选“相得益彰”。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语境形容古诗词的声调,不强调曲折,应选“抑扬顿挫”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多用在人或事,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语境不存在教育与否,应选“潜移默化”。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对立面,不排斥,应选“相辅相成”。)
20.D(划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搭配不当,“情感内涵”应搭配“把握”,“文辞意境”应搭配“揣摩”,“行腔规律”应搭配“探求”。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错误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项。)
21. 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作品精打细磨;真心,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共鸣。(一点2分)
22. (1)《典籍里的中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典籍里的中国》带领我们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实现了古今“双向穿越”。让我们知道生命源起何处,更懂得脚步迈向何方。
(2)《唐宫夜宴》:一群圆润讨喜的唐朝小姐姐从博物馆里“满血复活”,款款而来。她们穿过彩墨渲染的山岭,越过富丽堂皇的宫殿,灵动又娇憨。现实和虚拟交织,情感和文化交融,演绎出一场视听盛宴。
(3)《你好,李焕英》:这是一部拍给妈妈的电影,它带我们回到妈妈的青春岁月,见证她在成为母亲前的懵懂和悸动,以喜剧的形式温情缅怀母亲,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收获感动与共鸣。(任选其一15分)
23. 【审题】
审材料: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的层面。而第二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考生对此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看看材料的细节,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这体现他的恭敬,可是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管仲不是薄情寡恩之人,而是一个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的人。如果考生关注社会,了解一个词汇“公权力”,立意无疑更佳。所谓“公权力”,是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总括,主要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它相对于私权力而言,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综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等并列的,而是有更进一层,或者说境界有别的关系。加上题目有“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的明确要求,写作时不可割裂两则材料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则材料尤其是从只从第一则材料来立意行文。给出这两则材料,出题者应也有特别用意,即希望考生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报恩”这个问题:人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但要注意报恩的方式,要明确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私恩,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公私不分。
【立意】
(1)做人应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2)报恩也应注意方式;
(3)报恩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
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D(D.“未被文献记载”错。材料三最后一段说“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原文说没被《诗经》记载,但也可能在其他文献中有所记载,表述为不被文献记载不准确;同时这里也存在强加因果问题。)
2.B(A.“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错。结合原文“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可见因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的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为炭化的大米种子,属于炭化植物遗存。C.“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错。文中只是说“提供了参考”,没有确定。D.“就能够”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3.A(A.“需要提取……微小遗存”错。原文表述“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可见微小遗存是在实验室提取的。)
4. 首先由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引出植物考古;接着指出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植物遗存,并从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介绍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并指出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 田野作业:对遗迹进行发掘,并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实验室分析:对可能获得的炭化物进行定性,确定其是否为水稻遗存;同时,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A(B.“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错误,原文是“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可见是准备买礼物,而不是“买了”。C.“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错误,由原文“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可知,同宿舍的人是被他的样子吓住了,不敢询问他这样子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晓霞牺牲的事情。D.“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错,由原文“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可知,孙少平先到报社,是希望能证实消息的真实性。)
7.C(C.“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错误,“雨”的描写在情节上的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情节并不追求“曲折离奇”。)
8. “她”,是客观陈述,表现孙少平理智上面对晓霞牺牲这一消息;“你”,便于直接抒情,是孙少平对晓霞的热烈呼唤,以幻想的方式表现孙少平对晓霞强烈的爱;人称的变换使用,反映出孙少平在现实与幻想中矛盾与复杂的心情。(一点2分)
9. 通过写省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侧面展现田晓霞在抗洪一线采访的事实,体现她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写省报刊登的田晓霞牺牲的消息,让读者想象她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画面,侧面体现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展示她“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一点3分)
10.A(石为参知政事”,所以此处为“最终、终于”的意思,只有“竟”有这个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竟”,排除选项CD;“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的意思是“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所以此处为“只”的意思,“但”有“只,只是”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只”,排除选项B。)
11.A(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错误。商代的开国之君是“汤”。)
12.A(A.“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错误。由原文“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现在不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而不是“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13. (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4分);(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4分)
14. 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点1分,两点3分))
15.D(D.“脱离写景”错末句“城阙秋生画角哀”也是写景,以景结情。)
16.“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一点2分)
17.(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分,一空1分)
18.B(根据后句“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这说的是“师学传承”,此处应与之对应,“师学传承”应放在第二个分句,排除A;前面阐释的内容为“吟诵”,这是主题部分,应放在前句,排除CD。)
19.A(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语境形容格律要求与配曲的关系,应选“相得益彰”。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语境形容古诗词的声调,不强调曲折,应选“抑扬顿挫”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多用在人或事,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语境不存在教育与否,应选“潜移默化”。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对立面,不排斥,应选“相辅相成”。)
20.D(划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搭配不当,“情感内涵”应搭配“把握”,“文辞意境”应搭配“揣摩”,“行腔规律”应搭配“探求”。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错误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项。)
21. 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作品精打细磨;真心,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共鸣。(一点2分)
22. (1)《典籍里的中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典籍里的中国》带领我们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实现了古今“双向穿越”。让我们知道生命源起何处,更懂得脚步迈向何方。
(2)《唐宫夜宴》:一群圆润讨喜的唐朝小姐姐从博物馆里“满血复活”,款款而来。她们穿过彩墨渲染的山岭,越过富丽堂皇的宫殿,灵动又娇憨。现实和虚拟交织,情感和文化交融,演绎出一场视听盛宴。
(3)《你好,李焕英》:这是一部拍给妈妈的电影,它带我们回到妈妈的青春岁月,见证她在成为母亲前的懵懂和悸动,以喜剧的形式温情缅怀母亲,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收获感动与共鸣。(任选其一15分)
23. 【审题】
审材料: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的层面。而第二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考生对此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看看材料的细节,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这体现他的恭敬,可是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管仲不是薄情寡恩之人,而是一个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的人。如果考生关注社会,了解一个词汇“公权力”,立意无疑更佳。所谓“公权力”,是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总括,主要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它相对于私权力而言,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综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等并列的,而是有更进一层,或者说境界有别的关系。加上题目有“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的明确要求,写作时不可割裂两则材料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则材料尤其是从只从第一则材料来立意行文。给出这两则材料,出题者应也有特别用意,即希望考生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报恩”这个问题:人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但要注意报恩的方式,要明确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私恩,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公私不分。
【立意】
(1)做人应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2)报恩也应注意方式;
(3)报恩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