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江苏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运用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运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
5.⑴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
⑵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如果……也就不会……”假设推导错误。材料一说的是“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消解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兴盛”,所以“《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其次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非虚构写作”只是报告文学主体地位衰落的外部因素,由“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错误,应该是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
D.“内涵相同”错误,材料一中提到“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二者内涵并不相同。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代面貌。
A.说的是报告文学的价值,符合这个观点。
B.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
C.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
D.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
BCD无法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6.D
7.C
8.①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④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9.示例:
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是错误的。“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是错误的。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那就糟了。
10.B
11.B
12.D
13.⑴天下没有人(天下人没有)不看到他的威势就服服帖帖的(畏惧的),从尚书到近臣全都舌头像打了结一样闭口不言,连(皇上的)至亲和内亲外戚(或骨肉亲戚)也没有不害怕的。⑵陛下刚即位,谦虚退让还来不及(没有时间),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仗(没有可以依仗的人)。
14.①秉公办事(或不徇私情,或以义割恩);②安抚民心;③重用朱博(或选贤举能,或重用贤才)。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师丹以前亲自荐举能使巫师下神的同乡为丞相史,为国家求福,希望获得大好处。有幸依靠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先行考察检验,终于发现了他的奸诈行为,都被处死。
“使巫下神”是“邑子”的后置定语,与前面的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至明”作“陛下”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骨鲠之臣”的“骨”是骨头,“鲠”是鱼刺,引申指忠诚耿直。“骨鲠之臣”是忠诚刚直的臣子。“股肱之臣”的“股”是大腿,“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也指得力的亲近的部下、臣属。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杜业以前曾得罪王氏,在王莽把持朝政后,虽被罢黜官职,但王莽没有追究他”错误,由“业以前罢黜,故见阔略”可知,因为杜业在汉哀帝驾崩之前就已经被罢黜官职,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望风而靡”,指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结舌”,不敢说话或想说而说不出话;“杜口”,闭口;“股栗”,害怕,恐惧。
(2)“初”,刚刚;“未皇”,不及,来不及,没有时间;“特立”,孤立;“莫”,没有人;“据杖”,依仗。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杜业上书为皇帝提出了哪些建议”,据此将答题区间定位在“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
由“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可以概括出“秉公办事(或不徇私情,或以义割恩)”“安抚民心”;
由“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可以概括出“重用朱博(或选贤举能,或重用贤才)”。
参考译文:
杜业有才能,凭列侯身份被选拔为官,又担任太常。多次上书谈论时政得失,不为权贵效力。这年春天,丞相翟方进去世,杜业上书说:“翟方进当京兆尹时,陈咸当少府,处在九卿的高位上,这是陛下知道的。翟方进平素与司直师丹关系很好,正值御史大夫空缺,就让师丹上奏告发陈咸非法谋取利益,请求查询验证,最终也没有查出问题,但是翟方进终究自己得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担任丞相时,立即诋毁陈咸,上奏免除陈咸的官职,又因红阳侯的事情,让陈咸返回老家。大家都说国家授给翟方进的权力太大了。师丹的品行才能没有奇异之处,还有光禄勋许商是带病的残疾人,两人都只是因为依附顺从翟方进,曾获取高官。师丹以前亲自荐举能使巫师下神的同乡为丞相史,为国家求福,希望获得大好处。有幸依靠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先行考察检验,终于发现了他的奸诈行为,都被处死。假使师丹知道实情但仍推荐,这是犯了欺诈之罪,如果不知道实情却推荐,这是背离儒家经术,被旁门左道迷惑。二者都要杀头。翟方进最终也不检举师丹,利用权力作威作福,袒护朋党,排挤英才,公报私仇,横行霸道,无所顾忌,想用这种方法压制天下人。天下没有人(天下人没有)不看到他的威势就服服帖帖的(或:畏惧的),从尚书到近臣全都舌头像打了结一样闭口不言,连(皇上的)至亲和内亲外戚(或:骨肉亲戚)也没有不害怕的。威势权力太大,却不忠不信,不是安定国家的大臣。现在听说翟方进突然得病死了,不借此安慰天下,却反复赏赐且给予厚葬,请陛下仔细想想过去的事情,来警戒未来。”
正好遇上成帝驾崩,哀帝即位,杜业又上书说:“王氏世代掌权,时间很久了,朝中没有正直敢说话的大臣,宗室诸侯微弱,与囚犯没有什么两样,从佐史以上到大吏,都是权臣的党羽。陛下刚即位,谦虚退让还来不及(没有时间),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仗(没有可以依仗的人)。应该及早按道义弃绝私恩(指秉公办事,不殉私情),安抚天下百姓的心。我私下见朱博忠信勇猛,才能谋略,当代罕见,确实是国家的英俊人才,宝贵臣子,应征召朱博,安排在陛下身边,来镇抚天下。这个人如在朝中,那么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从前诸吕想危害刘氏,幸亏有高祖的遗臣周勃、陈平还在,否则,差点被奸臣耻笑。”朱博果然被提拔重用。
一年多,降任为上党都尉。正好司隶上奏告发杜业当太常时选拔荐举的人才与实际情况不符,杜业因此被免官,又回到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持政,杜业因为在这以前就被罢黜,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但是杜业很忧虑害怕,发病死了。朝廷赐给杜业谥号为荒侯,传爵位给儿子,到孙子时绝封。
15.C
16.①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②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边塞远客的不得志。“裘”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岑参毫无疑问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个“敝裘”很明白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抒发了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诗歌前三联,都表达了诗人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从情感基调来说是悲伤的。但尾联笔锋一转,“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表达了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之情,与前三联情感基调并不相同,显得出乎意料。
同时,友人虽已经回到瓜州,而作者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且归期无着落,在为朋友高兴之余,同时夹杂了作者自己的伤感与无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在情感表达上又显得情理之中了。而句中的“瓜州”也照应了诗歌标题的“晋昌”,在结构上前后照应,非常紧凑。
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哀吾生之须臾 人生代代无穷已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鉴”“须臾”“猿啸哀”“渌”。
18.A
19.D
20.①根据“妙”字及后文提示可知,“妙”在“不刻意”而非“不达意”;②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是“细细咀嚼”,然后再“慢慢领会”。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根据后文列举苏轼、沈括、洪迈、张岱、李渔等人的笔记内容可知,应用“不胜枚举”。
第二空,鲁殿灵光: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根据前文“书中妙文”可知,应用“吉光片羽”。
第三空,老少咸宜:对老年人和少年人都适合。妇孺皆知: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道。语境强调苏轼等人笔记知名度高,应用“妇需皆知”。
第四空,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根据前文“中国画写意之可贵”和后文“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可知,应用“漫不经心”。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全书看似不成系统”为整体评价,需在“缺乏组织与逻辑性”的具体说明之前,排除A、B两项;
根据后文“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可知,括号内的词句对应指示代词“这”,主语应为“笔记之最大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是“细细咀嚼”,然后再“慢慢领会”;
二、不合逻辑,从“妙”字及后文提示可知,“妙”在“不刻意”而非“不达意”。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