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福州市八校2021-2022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2-07
参考答案
1.C
2.A
3.D
4.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③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
5.①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②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③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
【分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错。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故选C 。
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不能够”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C. “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错,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D. “从而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错,原文“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可见应该是利用文明型国家的优势,建设强大中国,而不是“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故选A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B 、C 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 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故选D 。
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再说明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
接着引用了中国学者金观涛、黄平、杜维明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
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五个角度具体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
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百国之和”和“文明型国家”的意义。
“百国之和”的含义可结合原文“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来理解,这里的“百国”是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差异性,共同融合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而小张介绍“我是满族人”,正是说明了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文明型国家”的含义,结合“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等可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深深影响着所有的中国人,“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并且“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而小张介绍自己“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正是基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身份认知,这是他的文化名片,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而关于身份认同,材料二中有“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由此可见,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
6.D
7.A
8.①照应前面情节,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②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使结尾的突转合情合理。
9.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解析】
6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原因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表述的意思是不是与原文的内容吻合。
D 项,长岭乡牧场倒闭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后期的贷款没有跟上”,而是不停用羊招待参观者,最终羊被吃光了,用这样的方式根本就不能脱贫。所以选项中说的“农村要发展,要真正脱贫致富,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也成了无稽之谈。
故选D 。
7 .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赏析小说艺术手法题,要读懂文章,正确把握选项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的表述,赏析艺术手法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B 项,“脱贫致富典型”错,长岭乡没有脱贫致富,建牧场只是脱贫项目。“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错,情节并不曲折,文昭跟您说排班参观“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 3 月19 日”,那么小说结尾说羊被吃光了就在情理之中。
C 项,“环境烘托”错,文中没有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
D 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错,本文本篇小说语言平实质朴。
故选A 。
8 .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后半部分引用《内参》的标题对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小说中的“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理解,结构上的作用,要官职上下文的情节,上文写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所以折旧与上文的这个情节照应。下文写到“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这个结尾就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所以《内参》的内容使结尾的突转合情合理。
9 .
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把握。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此题从“真抓实干”、“头脑灵活”、“无原则无远见”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 2000 只”,可见他作为乡长,为了能当上脱贫致富的典型,在长岭建起大牧场,希望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表明他是一个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乡长。“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概括为: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说明他头脑灵活,积极争取。但他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说明他没有原则,缺乏远见。
【点睛】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 )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 )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 )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 )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10.D
11.A
12.B
13.(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14.(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
(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解析】
1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
“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是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阙”和“咎”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 两项;
“知”的宾语是“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且“多暗”说的是“恤事”,所以“多暗”和“恤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项。
故选D 。
11 .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旄钺指君主”错误,“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不指君主。
故选A 。
1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 “刘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错误,文中说的是“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
故选B 。
1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 )中,“于”,在;“病笃”,病重;“召亮于成都”,状语后置句,“于成都”,从成都;“属以后事”,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以后事属之”,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属”,嘱托,托付。
(2 )中,“虽”,虽然;“峻”,严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并列。
1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考生要抓住“自身的战败原因”“哪些”这些提示性信息,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街亭之战的内容,分析战败的原因,筛选出蜀国自身这方的原因,最后分点概括。
首先找到街亭之战,如文中说“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这就找到了设题的区域。接着寻找原因,如“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意思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由此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这是原因之一。
而马谡是诸葛亮任命的,且诸葛亮上疏中也提到“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见街亭之战的失败也与诸葛亮识人不明有关;
同时文章最后对诸葛亮做出评价,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同时也分析了他“北定中原”没有成功的原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可见还与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有关。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眉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15.D
16.①第三联运用了侧面描写,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显示出一种潜在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奔腾,鸷雕就可翱翔长空,侧面烘托了秋风给万物带来的勃发英气。②第四联直抒胸臆,天地寥廓,我就是抱着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作者直接表达出了他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进取精神,体现出了作者的“英气勃发”。
【解析】
15 .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分析错误,首句中“君”指诗人,尾句中的“君”指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故选D 。
16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手法、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如何体现“英气勃发”的:
①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②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点睛】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 )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 )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 )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 )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 )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17 .宿舂粮三月聚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注意的字,如“舂”“聚”“畏”“自”等。
18.D
19.C
20.①排比的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有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
②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
【分析】
18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1 )处,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沁人心脾: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是一个动宾短语,一般用作谓语和定语,这里说的是“会让你感到”,后面应接状语,故应选用“心旷神怡”。
第(2 )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息息相关”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休戚相关”适用对象比较狭小,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这里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祸福关系,故应选用“息息相关”。
第(3 )处,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这里形容的是吴伟老师读书勤奋,忘记了睡觉,故应选用“废寝忘食”。
第(4 )处,卓尔不群:超乎寻常,与众不同。卓越不凡: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这里形容的是吴伟老师因酷爱读书而“功成名就”,强调的是吴伟老师的知识丰富,见识不凡,故应选用“卓越不凡”。
故选D 。
19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做到”和“境界”不搭配,应将“做到”改为“达到”;二是语序颠倒,应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放在“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之后;三是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前加上“使自己”。
故选C 。
20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句子的结构上来看,“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这句话是形容吴伟老师酷爱读书,呕心沥血,潜心钻研,三个短句都是围绕着这个话题在进行阐述,且“穿行”“遨游”“飞舞”语气一致,句式结构和谐。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使用了排比手法,由三个短句构成,句式灵活,读起来节奏感较强,朗朗上口,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字林”“书海”“知识”充分体现出吴伟老师“书是他的生命”的特点,“字林中穿行”“书海里遨游”“知识的天空中飞舞”则体现出他在沉浸于书本中时所感受到的自由心境和快乐感受,强调了他在读书时获得的乐趣。
21 .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详解】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语段的内容是孟子的思想。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可以得知帝王心中,孟子的位置和孔子无法相比,“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但是孟子他也有他杰出的思想,横线后交代原因,“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孟子比不过孔子但是仍被认为是圣贤,所以第一空可填写“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第二空填写结合后文“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和荀子的比较,孟子是性善论,而荀子是性恶论,即“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第三空点出两者的共同点,都和人性相关,即“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
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22 . 关键信息: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效率。
【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19年7月13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还要注意结果,“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即后两个关键信息。
23 .例文
青年追梦须借“势”
青年追梦奋斗的路上,往往不能只依靠单纯的苦干,正是“大鹏南徙依扶摇,青年追梦须借势”。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认识到平台、起点的重要,学会顺势而为,甚至自我造势,无疑是青年的一门必修课。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依赖于它所在的平台——青藏高原,而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失去自己的舞台后,只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地。两厢的巨大差别就在平台带给人的资源不同,结局自然是鸿泥之别。
平台是智者眼中的“势”。放眼古今善于借势的人,往往能勇立时代的潮头。
秦王扫六合,是承接六国纷争之势;诸葛定隆中,是借助民心归汉之势;马云创淘宝,是紧扣网络大兴之势……凡借势之人,莫不是善于运用平台之人。小米总裁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风口是什么?是平台,是“势”。
话说回来,平台能助人成长,也易让人渐生膨胀之心,迷失自我。每一个人都应时刻保持谦卑情怀。
法国作家雨果说:“骄傲是所有英雄人物都能受到伤害的处所。”骄傲之人往往夸大自己的功劳,忽视平台的作用。他们甚至认为地球离了自己就不会转了,正如《乔家大院》中孙茂才信心满满地离开乔家,投奔乔家的竞争对手钱家时所听到的那句话:“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不是珠峰巍峨衬托了高原,而是青藏高原成就了珠峰。
所有的成功都是日积月累,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是单单依靠平台。
“青少年需借助平台成就自我,但更重要的是应伴随平台一起成长。”作家王蒙如是说。李子柒在微博上有2700 多万粉丝,在Youtube 有1000 多万粉丝,表面看是平台成就了她。李子柒的火,源于她视频的取材,没有了城市快节奏生活,充满了日出而起,花香绕梁的乡村野趣,让人倍感惊喜。同时,李子柒的火,更是源于她的不慌不急,每一个作品都精耕细作,每一个作品都能让人静下心来。反观咪蒙原本在微信公号上有1000 万粉丝,却因贩卖焦虑被各大平台永久封号。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是借助平台狐假虎威而是沉下心来苦练内功。
愿大家都能在追梦之途中,像鹏鸟一样借助扶摇直上云天,更愿大家能苦练内功,成就自我,提升平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1 )突出了平台的重要性,可立意为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
材料(2 )以陈子昂的例子反面证明了平台的重要性,即没有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由此可知才华的施展需要平台。
材料(3 )引用尚书的语句,意思是:比如铁器,要用你做磨刀石;比如渡大河,要用你做船和桨;比如天干大旱,要用你做霖雨。武丁这句话,连用三个假设句,向傅说提出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要求。一是要傅说像砺,帮助自己敬身修德;二是要傅说像渡船的舟楫一样,扶助自己管理国家;三是要傅说像大旱中的霖雨一样,解除全天下老百姓的痛苦。有了傅说这位贤相后,殷国大治,从此走向繁荣昌盛。这里强调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材料(4 )张桂梅校长自主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校12 年来,已有1804 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张桂梅校长为大山里的女孩创建了读书的平台,借助平台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可以立意为好平台成就真人才、平台需要人才搭建才可成好平台等。
材料(5 )是从时代的角度讲的,“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也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青年要把握国家与时代的机遇,可以立意为新时代处处皆平台。
这属于常见的“ A 与B ”关系型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写出“平台”与“人才”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于二者中谁更重要,考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看法,不过,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最佳立意还是:平台成就人才。
另外,既然是要求在某报社开设的“青年论坛”栏目发表看法,那么,也必须要考虑“青年”这一对象,自己(说话者)的身份也必须是青年。
【立意】
1. 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
2. 是人才,可自搭平台,展现自己。
3. 平台需要人才搭建才可成好平台。
4. 好平台成就真人才。
5. 是人才则处处皆平台。
6. 平台再好,不善于定位也难以成才。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