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重庆市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2-13
2022届重庆市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 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 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 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 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 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 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 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血缘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村民在村庄生活中运用不同方式来建构“ 自己人认同” ,彰显出不同的行为逻辑。
自己人认同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是信仰层面,传统中国农民有祖先崇拜的
传统。祖先崇拜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农民的“同根”意识, 自己人就是依附于农民血缘关系之上的,农 民可以不问理由地把族人当成自己人,这便是祖先崇拜与同根意识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映射。第二个是社 会层面,除了信仰层面,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物都有社会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面 子和荣耀等社会性评价。农民在自家荣耀的时候要有人来分享,而在自家困难的时候又需要别人来帮忙和鼓励, 自己人就是在舆论和道义上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层面的自己人与农民的尊严和在村庄中的社会地位 相关, 自己人的圈子就是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共担者,荣辱与共。第三个是功能层面,包括农民日常生活中 的互助和合作,农民日常交往的需要,红白喜事中的互助合作等。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经济困 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 自己人的圈子就是一个互助与合作单位。
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自己人认同逻辑,农民的自己人认同逻辑即农民在说话办事的时候把对方看作自 己人,行为方式是好处共享、 困难共担。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自己人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网。在对是否属于自己人问题进行考察时,可以通过一个问题进行测量,即“如果兄弟与人打架,你遇见了会不会上去 帮忙? ”如果被调查者不假思索地回答“会” ,那么这意味着农民的骨子里就是把兄弟看作自己人,认为 给兄弟帮忙是天经地义而可以不问缘由的事情。在亲密的兄弟关系中,打架帮忙就是一种姿态,就是自己 人的姿态,这意味着自己人认同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帮忙打架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测量农民自己人的认同圈 有多大时,鲁东西傅村农民对此设问的回答是,亲兄弟打架肯定会上去帮忙,堂兄弟打架也要上去帮忙, 不过再往外的圈子就不是自己人的圈子了,那时候农民就要“秉公判断” ,看到底是“谁有理” 。五服之 内的圈子是自己人, 自己人具有不问缘由的“共同感” 。在辽东福兴村,农民对于以上设问的回答普遍是, 不会参与打架,不文明,兄弟打架也要看他有没有道理。尽管兄弟之间的感情要好于与其他人的感情,但 是福兴村农民并不会因为感情而不顾道理。然而,福兴村农民并不是没有自己人认同,而是移民社会的性 质使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上的自己人认同。
自己人认同是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关系之上的农村结构形态,在具体的村庄情境中, 自己人认同具有不 同的形成机制与性质,从而影响着农民的行为逻辑。 自己人认同有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的含义,不 同的村庄组织结构形态使得自己人认同在不同层面起作用。重要的是, 自己人认同作为一种根植于农民日 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机制,在社会的运作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节选自宋丽娜《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族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B.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些是血缘社会所特有的。 C.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D.地缘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某种投影和反映,二者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和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血缘所决定的父母是一个人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个人无法选择,也无法改 变。
B.职业、身份、财富的父死子继说明了血缘社会结构缺乏变动,生育关系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C. 自己人认同有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农民生活中红白喜事互相帮忙属于社会层面。
D.村民在村庄生活中建构“自己人认同” ,其表现方式也许并不相同,但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一致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人认同”表现的是(3分)
A.某村村民在讲到与本村同姓人的关系时常常说: “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呢? ”
B.某村村民说: “如果一个人家里穷,但若他的亲兄弟堂兄弟多,并且都有本事,那么别人就不敢小 瞧此人。 ”
C.某村村民一直有合作种田的传统,邻里之间或者亲朋好友相互帮忙种田,购买的农机具经常互相借 用。
D.某村村民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经常在传统节日举办孝亲大餐、免费理发等关爱老人的活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 分)
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6~9 题。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 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
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 。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 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 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 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 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 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 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 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 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凛冽清新,粮秣 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 日 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 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
层, 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 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 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 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 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 是酒香。 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
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 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 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 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 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 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 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 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 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 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 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 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 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 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 处。 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 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 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 ,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 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 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让后 人阅读不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 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 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 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 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 ,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 悠长。
8.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结合文章分别加以分析。 (4 分)
9.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 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 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 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 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 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 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 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血缘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村民在村庄生活中运用不同方式来建构“ 自己人认同” ,彰显出不同的行为逻辑。
自己人认同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是信仰层面,传统中国农民有祖先崇拜的
传统。祖先崇拜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农民的“同根”意识, 自己人就是依附于农民血缘关系之上的,农 民可以不问理由地把族人当成自己人,这便是祖先崇拜与同根意识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映射。第二个是社 会层面,除了信仰层面,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物都有社会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面 子和荣耀等社会性评价。农民在自家荣耀的时候要有人来分享,而在自家困难的时候又需要别人来帮忙和鼓励, 自己人就是在舆论和道义上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层面的自己人与农民的尊严和在村庄中的社会地位 相关, 自己人的圈子就是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共担者,荣辱与共。第三个是功能层面,包括农民日常生活中 的互助和合作,农民日常交往的需要,红白喜事中的互助合作等。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经济困 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 自己人的圈子就是一个互助与合作单位。
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自己人认同逻辑,农民的自己人认同逻辑即农民在说话办事的时候把对方看作自 己人,行为方式是好处共享、 困难共担。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自己人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网。在对是否属于自己人问题进行考察时,可以通过一个问题进行测量,即“如果兄弟与人打架,你遇见了会不会上去 帮忙? ”如果被调查者不假思索地回答“会” ,那么这意味着农民的骨子里就是把兄弟看作自己人,认为 给兄弟帮忙是天经地义而可以不问缘由的事情。在亲密的兄弟关系中,打架帮忙就是一种姿态,就是自己 人的姿态,这意味着自己人认同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帮忙打架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测量农民自己人的认同圈 有多大时,鲁东西傅村农民对此设问的回答是,亲兄弟打架肯定会上去帮忙,堂兄弟打架也要上去帮忙, 不过再往外的圈子就不是自己人的圈子了,那时候农民就要“秉公判断” ,看到底是“谁有理” 。五服之 内的圈子是自己人, 自己人具有不问缘由的“共同感” 。在辽东福兴村,农民对于以上设问的回答普遍是, 不会参与打架,不文明,兄弟打架也要看他有没有道理。尽管兄弟之间的感情要好于与其他人的感情,但 是福兴村农民并不会因为感情而不顾道理。然而,福兴村农民并不是没有自己人认同,而是移民社会的性 质使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上的自己人认同。
自己人认同是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关系之上的农村结构形态,在具体的村庄情境中, 自己人认同具有不 同的形成机制与性质,从而影响着农民的行为逻辑。 自己人认同有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的含义,不 同的村庄组织结构形态使得自己人认同在不同层面起作用。重要的是, 自己人认同作为一种根植于农民日 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机制,在社会的运作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节选自宋丽娜《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族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B.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些是血缘社会所特有的。 C.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D.地缘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某种投影和反映,二者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和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血缘所决定的父母是一个人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个人无法选择,也无法改 变。
B.职业、身份、财富的父死子继说明了血缘社会结构缺乏变动,生育关系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C. 自己人认同有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农民生活中红白喜事互相帮忙属于社会层面。
D.村民在村庄生活中建构“自己人认同” ,其表现方式也许并不相同,但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一致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人认同”表现的是(3分)
A.某村村民在讲到与本村同姓人的关系时常常说: “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呢? ”
B.某村村民说: “如果一个人家里穷,但若他的亲兄弟堂兄弟多,并且都有本事,那么别人就不敢小 瞧此人。 ”
C.某村村民一直有合作种田的传统,邻里之间或者亲朋好友相互帮忙种田,购买的农机具经常互相借 用。
D.某村村民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经常在传统节日举办孝亲大餐、免费理发等关爱老人的活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 分)
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6~9 题。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 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
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 。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 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 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 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 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 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 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 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 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凛冽清新,粮秣 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 日 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 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
层, 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 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 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 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 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 是酒香。 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
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 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 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 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 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 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 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 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 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 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 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 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 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 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 处。 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 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 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 ,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 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 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让后 人阅读不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 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 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 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 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 ,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 悠长。
8.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结合文章分别加以分析。 (4 分)
9.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