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22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3-12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B “青铜器……被当时的人们寄予……”张冠李戴。应该是饕餮被寄予护佑本氏族、部落和威吓其他氏族、部落的心理功用。
2.C A项,文章引用“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揭示的是“吃人”的含义符合饕餮的形象。B项,因果不当。对月伤怀的悲观者,欣赏青铜器时不一定是感伤的态度。D项,“说明艺术作品愈传神愈能超越其形式而具有恒久的魅力”错,从“由此可见……”可知,材料二对神韵的阐释,是在告诉读者什么是青铜器的“神韵”。
3.C A项,突出的是造型精美和纹饰繁富的特征;B项,突出的是人像的高大和华贵感;D项,突出的是器具的精美。只有C项既提到“兽面纹”,又提到“虎咬人头纹”,“狞厉之美”的特征比A项仅提到“饕餮是兽面纹”更突出。
4.①论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②先从饕餮的形象特征引述到其美学意义,提出观点;
③接着从时代背景、宗教观念及社会特点等因素深入剖析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朴拙之美;
④最后进一步指出欣赏这种美的条件。
(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5.①纹饰有大眼、弯角、巨口、利爪,呈现凶狠之象,彰显神秘威力,具有狞厉美。
②纹饰线条简洁、粗犷、雄健,保持着真实的稚气,具有原始、天真、朴拙美。
③纹饰造型自然传神,反映了商周文化对神与征服之力的崇尚,体现出青铜器的神韵美。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6.D 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写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7.A B 项,“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碑主题,不是碑文中所说;“反复”也没有出现。C 项,由原文“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可知“真正完全读懂”错误。D 项, 碑文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作用。
8.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
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文本一揭示了烈士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歌颂了烈士的英勇牺牲,动人心弦。
②对少妇和孩子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安宁祥和,她们的一举一动正是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描写本身就十分动人。
③少妇和孩子代表了人民,她们的生活正是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具体化,描写她们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烈士牺牲的意义,感人肺腑。
④孩子代表了未来,意味着烈士的牺牲意义深远,烈士的精神传之恒久,让读者感怀于心。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B 第二处“时”是“当时”之意,不放在句末,排除 A、D 两项;“谢服”主语是楼兰王,“还奏事”主语是傅介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
11.C “阙下”指宫阙之下,原文中“北阙下”是地点,不代指皇帝。
12.B “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遭到群臣反对”错误。原文为“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
13.(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
【业(已经)、下(攻克)、之属(这些国家)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 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
【必(如果)、宜(应该)、致(给予)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①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②他国不再信任;③国家形象受损。
(每点1分,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抄原句不给分。)
15.A “诗人拖着瘦弱的身躯”错,诗句“不避驱羸”说的是朋友不顾坐骑瘦弱。
16.①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
②后四句其实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
③诗人写自己处境困窘,既表达对命运的不满,又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示例四: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8.D 要准确理解词义,做好比较筛选。
19.B 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的句子没有按“器物——社会审美——人类文明”的顺序排列。二是“刷新……边疆”“扩充……追求”搭配不当,可以将“边疆”与“追求”互换。将这两种错误都修改正确的只有 B 项。
20.排比(1分)。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分)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2分,需要突出在议论文中的效果,意思对即可。5156edu)
21.B “不远处”承接上文“三高炉”,是以“三高炉”为立足点确立的方位顺序;“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公园一景,与上文相呼应,更适合用主动句,故选 B。
22.①展现出新面貌
②只有更新设施 /只有通过更新设施
③提升/感受的是幸福(感)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把优雅的经典诗文和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对举,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简洁的特点,但却缺少了诗意美和形象感,缺少了古汉语特有的文化韵味;第二部分写的是网络流行语被译作古诗文,精美而富有古典韵味。网络流行语与诗意的表达各具特色,写作中应明确阐述对两者的看法,并解释理由。从流行与经典的角度,围绕网络时代应更好地表达立意,即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①因境制宜,在网络上巧妙表达;
②网络时代的表达同样需要传承经典;
③一味追求典雅/新奇/流行要不得;
④让经典为网络语言增色;
⑤要简洁快捷,更要有韵味;
⑥语言要在经典中流行;等等。
附【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内,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大怒,便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 ),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国也会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 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 便让在匈奴充当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国的名义向外扬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坐共饮,拿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报告大王一些事。”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服了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如今却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而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B “青铜器……被当时的人们寄予……”张冠李戴。应该是饕餮被寄予护佑本氏族、部落和威吓其他氏族、部落的心理功用。
2.C A项,文章引用“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揭示的是“吃人”的含义符合饕餮的形象。B项,因果不当。对月伤怀的悲观者,欣赏青铜器时不一定是感伤的态度。D项,“说明艺术作品愈传神愈能超越其形式而具有恒久的魅力”错,从“由此可见……”可知,材料二对神韵的阐释,是在告诉读者什么是青铜器的“神韵”。
3.C A项,突出的是造型精美和纹饰繁富的特征;B项,突出的是人像的高大和华贵感;D项,突出的是器具的精美。只有C项既提到“兽面纹”,又提到“虎咬人头纹”,“狞厉之美”的特征比A项仅提到“饕餮是兽面纹”更突出。
4.①论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②先从饕餮的形象特征引述到其美学意义,提出观点;
③接着从时代背景、宗教观念及社会特点等因素深入剖析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朴拙之美;
④最后进一步指出欣赏这种美的条件。
(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5.①纹饰有大眼、弯角、巨口、利爪,呈现凶狠之象,彰显神秘威力,具有狞厉美。
②纹饰线条简洁、粗犷、雄健,保持着真实的稚气,具有原始、天真、朴拙美。
③纹饰造型自然传神,反映了商周文化对神与征服之力的崇尚,体现出青铜器的神韵美。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6.D 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写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7.A B 项,“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碑主题,不是碑文中所说;“反复”也没有出现。C 项,由原文“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可知“真正完全读懂”错误。D 项, 碑文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作用。
8.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
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文本一揭示了烈士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歌颂了烈士的英勇牺牲,动人心弦。
②对少妇和孩子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安宁祥和,她们的一举一动正是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描写本身就十分动人。
③少妇和孩子代表了人民,她们的生活正是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具体化,描写她们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烈士牺牲的意义,感人肺腑。
④孩子代表了未来,意味着烈士的牺牲意义深远,烈士的精神传之恒久,让读者感怀于心。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B 第二处“时”是“当时”之意,不放在句末,排除 A、D 两项;“谢服”主语是楼兰王,“还奏事”主语是傅介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
11.C “阙下”指宫阙之下,原文中“北阙下”是地点,不代指皇帝。
12.B “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遭到群臣反对”错误。原文为“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
13.(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
【业(已经)、下(攻克)、之属(这些国家)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 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
【必(如果)、宜(应该)、致(给予)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①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②他国不再信任;③国家形象受损。
(每点1分,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抄原句不给分。)
15.A “诗人拖着瘦弱的身躯”错,诗句“不避驱羸”说的是朋友不顾坐骑瘦弱。
16.①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
②后四句其实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
③诗人写自己处境困窘,既表达对命运的不满,又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示例四: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8.D 要准确理解词义,做好比较筛选。
19.B 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的句子没有按“器物——社会审美——人类文明”的顺序排列。二是“刷新……边疆”“扩充……追求”搭配不当,可以将“边疆”与“追求”互换。将这两种错误都修改正确的只有 B 项。
20.排比(1分)。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分)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2分,需要突出在议论文中的效果,意思对即可。5156edu)
21.B “不远处”承接上文“三高炉”,是以“三高炉”为立足点确立的方位顺序;“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公园一景,与上文相呼应,更适合用主动句,故选 B。
22.①展现出新面貌
②只有更新设施 /只有通过更新设施
③提升/感受的是幸福(感)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把优雅的经典诗文和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对举,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简洁的特点,但却缺少了诗意美和形象感,缺少了古汉语特有的文化韵味;第二部分写的是网络流行语被译作古诗文,精美而富有古典韵味。网络流行语与诗意的表达各具特色,写作中应明确阐述对两者的看法,并解释理由。从流行与经典的角度,围绕网络时代应更好地表达立意,即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①因境制宜,在网络上巧妙表达;
②网络时代的表达同样需要传承经典;
③一味追求典雅/新奇/流行要不得;
④让经典为网络语言增色;
⑤要简洁快捷,更要有韵味;
⑥语言要在经典中流行;等等。
附【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内,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大怒,便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 ),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国也会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 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 便让在匈奴充当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国的名义向外扬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坐共饮,拿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报告大王一些事。”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服了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如今却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而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