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长沙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3-16
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文参考答案
1.B(B项,无中生有。“后者审美层次要高于前者”错误。前者更多的是移情作用,后者更多的是美感经验,材料一最后一段只是说“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并未对两者的审美层次进行比较。)
2.A(B项,曲解文意。原文通过对比,意在说明“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这一观点。C项,“是因为它们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是有生气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可见是人们觉得它们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是有生气的。D项,“采用层进式结构”错误,应为“总分式结构”。)
3.D(D项,“蝉噪”“鸟鸣”是客观事物,“林逾静”“山更幽”是诗人的内在感觉,并没有移情于物。)
4.首先用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引出“推己及物”是人们通常有的心理活动;(1分)然后从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这两个层次对该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继而阐明“移情作用”这一概念;(2分)最后通过列举实例阐明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关系。(1分)
【思路分析】材料一的前两段介绍了《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对“鱼之乐”进行争辩的故事,然后引出对“推己及物”这一心理活动的解释和分析,作者先指出这种心理活动是人们通常都有的,接着从两个层次展开对“推己及物”的分析,即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进而在第五段末尾引出“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第六段通过举例解释“移情作用”的表现,第七段阐明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关系,层层递进。
5.苏轼的诗句突出了“竹”对诗人品格的影响,“竹”能使其免俗;这是美感经验中的“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物的姿态”起到了陶冶诗人情操的作用;这是“境能移情”的体现,“竹”境能移情,使诗人获得深层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
【思路分析】首先要理解苏轼诗句的含意,即“竹”对诗人的特殊作用,这就明确了本诗强调的外物(竹)对自己情感的影响,而这正符合材料一中所阐述的“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美感经验和材料二中“境能移情”的相关表述,据此进行阐述即可。
6.B(“战犹酣’尤其突出了河工与自然战斗,其乐无穷的积极乐观”,此处理解错误。号词要整体来看,前文有“行路客人住了店,千家万户把门关”,险情来临,河工们为了保护千家万户的平安,连夜抢险堵口。“战犹酣”不是“其乐无穷”,而是突出河工们与险情作战时的紧张投入。)
7.B(小说没有设计情节“摇摆”,也不是依靠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是通过集中、突出的场景描写来塑造人物的。)
8.一系列抢险动作紧密排列,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黄河决堤时,间不容发的紧迫和危急。捆、推、搂、打、拉、掷等动词,精准而生动地描绘出河工抢险筑坝的动作,使河工强壮有力、技术专业、不畏艰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作者以这些词组构成抢险筑坝的画面,与硪工号子相互映衬,使抢险筑坝的场景有声有画,声画一体。多个动词性词组连续使用,节奏紧张,环环相扣,给读者以很强的代入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9.三段硪工号子如同一部抢险治黄的宏大史诗。从河工们灯火通明不分昼夜地抢险堵口,到修建提灌站,治理沙化盐碱化,使“黄河两岸变良田”,再到今天的“把守黄河享安康”,三段硪工号子讲述了河工们抢险筑坝,继往开来,逐渐驯服黄河的艰辛历程。硪工号子集中反映了河工们不畏艰险、勇担重责、自信乐观、保护家园的精神品质。“抢险堵口战犹酣”“任凭惊涛与骇浪”的勇敢无畏,“面貌改变全靠咱”“固守大堤不受伤”的责任担当,时代在变,号词在变,但是河工精神从未改变。硪工号子突出呈现小说主题。铭记抢险治黄的困难与艰辛,感受安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河工精神值得铭记和颂赞。(每点2分)
10.D(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11.C(左迁是降级,右迁是升官。《琵琶行》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12.B(“因有中军举荐,最初为奉朝请,后来升任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南康王记室”有误,先前为奉朝请后来升任仁威南康王记室均看不出由中军举荐。无中生有。)
13.(1)于是将它们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并按序编排。现在定林寺中藏的经书,就是刘勰编定的。(计分点:区别、序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书)完成后,没有被当时的一般人(世俗之辈)所称许。刘勰很看重自己所写的文章,想在沈约那儿得到认定。(计分点:时流、取定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14.刘勰曾经较长时间依附出家人生活,广通经论。刘勰作文擅长佛理。刘勰文章名声很大。(每点1分,共3分)
15.D(“诗人亲临此楼,本可以细致描绘”错,诗题中“来求拙画且索诗”等,表明诗人可能并未亲临过此楼,自然也就不便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亲临此楼”与“富于想象”也自相矛盾。)
16.写景精准。时维暮春,或未登楼,着眼“潇湘片景”,于是笼统地写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夏氏知足悠然之情。炼字精妙。诗人赋予“四野”“春色”以情思,是为拟人,“留”字写景抒情,言简意丰,突出的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构思精巧。“留”字巧妙承接颔联中的“拓开”,转至颈联之涂抹绘色,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的合写,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每点3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得给满分)
17.(1)鸷鸟之不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18.A(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可见“历久弥新”重在强调“弥”,此处“经久不衰”更合语境。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相安无事: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相安无事”侧重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风平浪静”侧重形容环境走向平静,此处“风平浪静”更符合文意。亟需:迫切需要。急需:紧急需要。“亟需”强调客观上的需要,迫不及待,急切需要解决。比如:三江源环境亟需保护。而“急需”侧重强调主观上急切的需要,指迫切需求。根据句意,此处应用“亟需”。一盘散沙:比喻分散的、不团结的状态。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完整、不团结。“一盘散沙”侧重“散”。“四分五裂”侧重“分裂”,此处“一盘散沙”更合语境。)
19.A(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为搭配不当,应该是“考验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学术立场”“测试着人们的智力和学识”;其二是介词残缺造成主语被偷换,应该是“被各种政治和文化思潮用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20.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2分)效果:首先将浪漫派和古典文学、启蒙运动文学做对比,再将其与长期坐在被告席上接受各种指控的被告做类比,突出了浪漫派的命途多舛,处境困窘,使命艰巨。(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1.A(A项表示插叙,其他各项和文中一样,表示补充说明。)
22.示例:可以存在很久它会在低熵状态维持很久(它会一直维持在低熵状态)否则它不会瓦解(否则它不会发生熵的突变)(每处2分)
23.审题说明:黑塞的这句话的核心是强调“阅读的作用”。所以在写作中,不能离开阅读这个前提,要在这个前提之下展开论述,比如阅读可以让人成长,可以让人独立,可以让人深刻……总之,每个人在不同的书籍的滋养下,一定可以成为更独特的自己,也可以说是更优秀的自己,可以成为张国荣所唱的“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参考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郡莒邑人。祖父刘灵真,是南朝宋司空刘秀的弟弟。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早年丧父,志向专一勤奋好学。家里贫困,没有娶亲,依附出家人僧祐,和他一起生活,长达十多年,于是广通经论。于是将它们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并按序编排。现在定林寺藏的经书,就是刘勰编定的。
天监初,(刘勰)最先担任奉朝请。经中军临川王宏举荐兼任记室,后升任车骑仓曹参军。外放为太末的县令,政治上有清明的业绩。后授予仁威南康王的记室,兼任太子宫通事舍人。当时七庙祭祀,已经用蔬菜果实,但祭天地和社稷神还用牲畜,刘勰就上书(给皇帝)说祭天地、社稷神应该改为与七庙的祭祀用品一样的。皇上下诏让尚书们议论,依照刘勰所陈述的去做了。后升迁为步兵校尉,像以前一样兼任舍人。昭明太子爱好文学,很爱护并接纳了他。
起初,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五十篇,评论古今的文体,作了序并按顺序排列。序中说:“‘文心’说的是行文的用心。从前涓子写过一部《琴心》,王孙也写过一部《巧心》,心字用得多好啊!所以我也用了。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现在用“雕龙”二字来称这部书),并不仅仅是由于前人曾以此称赞过驺奭富有文采的缘故。
“《文心雕龙》的写作,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经书为构架,以纬书作为参考和修饰,在变化上参考《离骚》,文章的关键,也算是说透彻了。至于论述有韵文和无韵文,那是按文体区别,根据它的流变来探索各体的根源,根据它们的意义来解释相关名称,选取各文体的文章来确定它的篇目,讲述各种文体的理论以突出各自的体系。(这样,)在本书的上篇里边,已经把文章的主要类别都说清楚了。至于剖析情理,分析表述,统筹安排,有分有合,推论《神思》和《体性》,考虑《风骨》和《定势》,包括《附会》和《通变》,观察《声律》和字句;从《时序》里看文章的盛衰,在《才略》中褒贬历代作者,在《知音》里惆怅感叹,在《程器》里发抒感慨,在《序志》里写出远大的抱负,用来驾驭各篇。本书的下部各篇,眉目明显了。”
(书)完成后,没有被当时的一般人所称许。刘勰很看重自己所写的文章,想在沈约那儿得到认定。当时沈约名位显贵,(刘勰)没法让沈约自己直接知道,就背着书,等待沈约出来,到车前请求,像是卖东西的样子。沈约就命人拿来读,很重视它,认为深得文理,把它放在几案上时时翻看。
然而刘勰作文擅长佛理,京城的寺塔和名僧的碑文,一定请刘勰撰写。有圣谕让他和出家人慧震一起在定林寺编撰佛经,他功德圆满之后,便禀告请求出家。先烧去头发用以表明志向,皇上下谕应允了他。于是在寺里变换了服装,改名慧地。不满一年刘勰就去世了,文集流传于世。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