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十校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3-19
邯郸市十校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
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材料二: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
B.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
C.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因此他的边塞诗真实反映了边塞人民的悲苦状况,渗入了对人民的同情。
D.唐代边塞诗总的基调是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与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B.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X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C.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D.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
3.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3分)
A.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 B.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
C.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 D.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报纸分送到各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下午几点到?”史副局长又问。
“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
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他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秃了,也该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被一件更重要的事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性格。
B.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正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传达室成为展示机关各色人物心态的窗口,它的“突然冷清起来”,表明有些人不愿被“莫雨”举报信事件牵连而刻意回避。
D.达师傅用汇款单的钱给各办公室买了新墩布,并声称自己就是“莫雨”,他的态度变化使得情节有波澜,丰富了故事意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B.“……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这句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拟,突出人们对写信者的关注,增强了悬念。
C.文中两次写到史正斌质问达师傅“信是你写的”,这明知故问的话语,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
D.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8.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
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材料二: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
B.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
C.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因此他的边塞诗真实反映了边塞人民的悲苦状况,渗入了对人民的同情。
D.唐代边塞诗总的基调是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与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B.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X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C.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D.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
3.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3分)
A.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 B.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
C.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 D.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报纸分送到各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下午几点到?”史副局长又问。
“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
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他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秃了,也该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被一件更重要的事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性格。
B.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正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传达室成为展示机关各色人物心态的窗口,它的“突然冷清起来”,表明有些人不愿被“莫雨”举报信事件牵连而刻意回避。
D.达师傅用汇款单的钱给各办公室买了新墩布,并声称自己就是“莫雨”,他的态度变化使得情节有波澜,丰富了故事意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B.“……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这句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拟,突出人们对写信者的关注,增强了悬念。
C.文中两次写到史正斌质问达师傅“信是你写的”,这明知故问的话语,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
D.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8.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