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3-27
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观其后果危害严重。
第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交汇碰撞,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被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
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艺界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缺乏应有的文化格调和立场导向意识,容易模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部分受众群体图消遣、求快活,更愿意通过肤浅、低俗的娱乐方式宣泄压力、消磨时间,这为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用消遣化、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传播历史,历史被戏说、英雄被调侃、经典被篡改,其结果就是直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消解。当历史的价值仅归于娱乐的“附庸”之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开始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根基和人们的精神信仰。
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从而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和辨识这类极具隐蔽性、迷惑性的错误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有时又批判得不够。这些都助长了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捏造历史、歪曲事实,本质上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将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从源头上冲击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主观精神;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无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彻底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把历史进程说成是随机和偶然的。此类错误观念渗透蔓延,最终后果必定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摘编自张博《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二:
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它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常将意见、主张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中,以“造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策略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
(摘编自郝永平、黄相怀《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软”表现在它总是把错误观点渗透在娱乐视频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
B.有些文化生产者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传播的原因之一。
C.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目的。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传播方式较为隐蔽,它有时会以“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让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B.有些人通过低俗的娱乐方式消磨时间,比如看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这样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毒害。
C.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存身之处截然不同、策略也不同,但其本质却相同,都是虚无历史、混淆是非。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影响到一般网民,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多得多,从这点上讲,它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揭密汪精卫》深挖汪精卫身上的“文艺细胞”,赞叹他是性情浪漫的“诗词家”,使观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
B.有学者发表文章称,抗日战争是一个错误,如果不抵抗,中国被日本统治了,中国的科学和经济早就像日本一样发达了。
C.小说《土改!土改!》把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写成如此情况:大地主是“善良”“勤劳”“开明”的,革命者则是凶暴的懒汉。
D.网络小品《团结一致》中有对《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曲调不变而修改了某些词句,如“虎在吼,狗在叫”等,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4.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
5.请依据两则材料,对以下文字中提到的现象作简要评析。(6分)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名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任凭烈火焚身,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就是邱少云!日前,有人以其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为由,断言这个英雄事迹是“伪造的”,并在某平台发布了以“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噱头的短视频供人娱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果树园
丁玲
这时张裕民和杨亮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稀疏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已经摘了满满的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杨亮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一棵葫芦冰所覆盖的地面,简直可以修一所小房子。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果子以葫芦冰为最多,间或有几棵苹果树,或者海棠果。海棠果一串串垂下来,红得比花还鲜艳。杨亮忍不住摘了一小串拿在手里玩着。
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要问这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满心喜悦。那葫芦冰就似乎更闪耀着胜利的红润,他便替这些树主计算起来了,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千来斤呢。要是火车通了,价钱就要高些。一亩果子顶不上十亩水地,也顶上七八亩。”
杨亮被这个数字骇着了,把眼睛睁得更大。张裕民便又解释道:“真正受苦人还是喜欢水地,水地不像果树靠不住。果子结得好,究竟不能当饭。”
杨亮又计算着,假如这十亩地可以收获三万斤,那么至少值钱三百万元。每家可分得十五万,合市价能折小米七百五十斤。三口之家,再拉扯点别的活计,就勉强可以过活了。杨亮不觉对这果树园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便更详细地问着全村果树的数字,和属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农的名字。
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自费,谁心里也在琢磨着‘出头椽子先烂’咧。你说,他们真的还不明白?”
“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样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赵得禄是个老村长了,我看倒也是个精明人。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今年借了江世荣两石粮食,还当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来了。唉,这几个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所以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张裕民又说老百姓脑子没有转变的时候,凭你怎么讲也没用。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今晚开农会,大家要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的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字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
“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全是烂的,唉……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
杨亮一听,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一本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地笑了,“你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再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
“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
“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的高兴了,他劝他参加党,参加了党,大家团结得更紧,更不怕那些坏蛋。翻身只有靠自己,才翻得牢。老头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万一碰着坏人了呢?”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便又呵呵地大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老头子憨憨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注】节选自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节选部分的前文,写的是暖水屯党支部书记张裕民与下乡干部杨亮在路上交流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事,张裕民诉苦说村干部们不团结。正交流时,他们到了果树园。指村中恶霸地主钱文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果树园分给穷人后,他们每家每年可以得到约十五万元,就勉强可以过活了。
B.村干部中有钱文贵的耳目,张裕民孤掌难鸣,所以斗争这个恶霸的事一直定不下来。
C.老村长赵得禄借了江世荣两石粮食,欠了他的人情,从心底里不愿意斗争他。
D.郭全老头儿靠在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表现了他在生活改善后的心满意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作“果实”的定语,其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强调之意,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喜悦。
B.小说对张正国的描写是从张裕民的视角进行的,属于侧面描写:以张裕民对他的简短评价,写出其铁面无私,对党的忠诚,人物形象鲜明。
C.“又来干这号子事”“你们的头子毛主席”“他是穷人王”之类的话语,是富有地域色彩的纯自然的农家口语,非常合乎农村老头子郭全的身份与特点。
D.结尾“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是动态描写,显示了果树林愈来愈暗、郭全的身影愈来愈模糊的过程,画面如在目前。
8.请从小说故事情节构思方面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裕民与杨亮关于村干部情况的对话。(4分)
9.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评论说:“作为红色文学经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深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观其后果危害严重。
第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交汇碰撞,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被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
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艺界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缺乏应有的文化格调和立场导向意识,容易模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部分受众群体图消遣、求快活,更愿意通过肤浅、低俗的娱乐方式宣泄压力、消磨时间,这为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用消遣化、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传播历史,历史被戏说、英雄被调侃、经典被篡改,其结果就是直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消解。当历史的价值仅归于娱乐的“附庸”之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开始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根基和人们的精神信仰。
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从而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和辨识这类极具隐蔽性、迷惑性的错误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有时又批判得不够。这些都助长了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捏造历史、歪曲事实,本质上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将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从源头上冲击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主观精神;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无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彻底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把历史进程说成是随机和偶然的。此类错误观念渗透蔓延,最终后果必定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摘编自张博《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二:
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它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常将意见、主张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中,以“造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策略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
(摘编自郝永平、黄相怀《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软”表现在它总是把错误观点渗透在娱乐视频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
B.有些文化生产者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传播的原因之一。
C.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目的。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传播方式较为隐蔽,它有时会以“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让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B.有些人通过低俗的娱乐方式消磨时间,比如看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这样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毒害。
C.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存身之处截然不同、策略也不同,但其本质却相同,都是虚无历史、混淆是非。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影响到一般网民,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多得多,从这点上讲,它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揭密汪精卫》深挖汪精卫身上的“文艺细胞”,赞叹他是性情浪漫的“诗词家”,使观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
B.有学者发表文章称,抗日战争是一个错误,如果不抵抗,中国被日本统治了,中国的科学和经济早就像日本一样发达了。
C.小说《土改!土改!》把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写成如此情况:大地主是“善良”“勤劳”“开明”的,革命者则是凶暴的懒汉。
D.网络小品《团结一致》中有对《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曲调不变而修改了某些词句,如“虎在吼,狗在叫”等,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4.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
5.请依据两则材料,对以下文字中提到的现象作简要评析。(6分)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名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任凭烈火焚身,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就是邱少云!日前,有人以其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为由,断言这个英雄事迹是“伪造的”,并在某平台发布了以“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噱头的短视频供人娱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果树园
丁玲
这时张裕民和杨亮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稀疏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已经摘了满满的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杨亮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一棵葫芦冰所覆盖的地面,简直可以修一所小房子。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果子以葫芦冰为最多,间或有几棵苹果树,或者海棠果。海棠果一串串垂下来,红得比花还鲜艳。杨亮忍不住摘了一小串拿在手里玩着。
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要问这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满心喜悦。那葫芦冰就似乎更闪耀着胜利的红润,他便替这些树主计算起来了,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千来斤呢。要是火车通了,价钱就要高些。一亩果子顶不上十亩水地,也顶上七八亩。”
杨亮被这个数字骇着了,把眼睛睁得更大。张裕民便又解释道:“真正受苦人还是喜欢水地,水地不像果树靠不住。果子结得好,究竟不能当饭。”
杨亮又计算着,假如这十亩地可以收获三万斤,那么至少值钱三百万元。每家可分得十五万,合市价能折小米七百五十斤。三口之家,再拉扯点别的活计,就勉强可以过活了。杨亮不觉对这果树园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便更详细地问着全村果树的数字,和属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农的名字。
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自费,谁心里也在琢磨着‘出头椽子先烂’咧。你说,他们真的还不明白?”
“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样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赵得禄是个老村长了,我看倒也是个精明人。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今年借了江世荣两石粮食,还当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来了。唉,这几个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所以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张裕民又说老百姓脑子没有转变的时候,凭你怎么讲也没用。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今晚开农会,大家要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的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字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
“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全是烂的,唉……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
杨亮一听,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一本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地笑了,“你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再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
“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
“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的高兴了,他劝他参加党,参加了党,大家团结得更紧,更不怕那些坏蛋。翻身只有靠自己,才翻得牢。老头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万一碰着坏人了呢?”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便又呵呵地大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老头子憨憨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注】节选自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节选部分的前文,写的是暖水屯党支部书记张裕民与下乡干部杨亮在路上交流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事,张裕民诉苦说村干部们不团结。正交流时,他们到了果树园。指村中恶霸地主钱文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果树园分给穷人后,他们每家每年可以得到约十五万元,就勉强可以过活了。
B.村干部中有钱文贵的耳目,张裕民孤掌难鸣,所以斗争这个恶霸的事一直定不下来。
C.老村长赵得禄借了江世荣两石粮食,欠了他的人情,从心底里不愿意斗争他。
D.郭全老头儿靠在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表现了他在生活改善后的心满意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作“果实”的定语,其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强调之意,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喜悦。
B.小说对张正国的描写是从张裕民的视角进行的,属于侧面描写:以张裕民对他的简短评价,写出其铁面无私,对党的忠诚,人物形象鲜明。
C.“又来干这号子事”“你们的头子毛主席”“他是穷人王”之类的话语,是富有地域色彩的纯自然的农家口语,非常合乎农村老头子郭全的身份与特点。
D.结尾“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是动态描写,显示了果树林愈来愈暗、郭全的身影愈来愈模糊的过程,画面如在目前。
8.请从小说故事情节构思方面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裕民与杨亮关于村干部情况的对话。(4分)
9.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评论说:“作为红色文学经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深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