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2年高考模拟试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4-28
参考答案
1.B(“具有宿命意识,有消极倾向”错,天命不同于“命定之事”,天命的必然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2.D.(A.材料一认为的“必然性”和李泽厚认为的“有限性”是一致的。B.“从而”错,“敬畏”与“保持自身”是并列关系,两者无因果关系。C. “这种自我认知是学习者进取的标志”并非李泽厚的观点,文中“事实上”表明这是作者的观点。)
3.D(A项是对前途的迷茫,B项是盲目自信、不自量力,C项是一种宿命论,都不是李泽厚的天命论:D项体现了李泽厚天命论中的有限性与可能性)
4.①引出“知天命”的概念:②分别阐释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③从三个方面分析人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命”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天命”中实现自己,获得快乐。
5.①知道和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②要确立明确的志向。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智慧,获得前进的力量。④要怀有敬畏之心。⑤要保持自身和自我反省。⑥尽职尽责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每条1分)
6.A(B.“贪婪而保守”错;C.“对家乡留恋和思念”错;D.“史诗”错误)
7.A(本文无“反问”和“通感”)
8.①坚韧不屈,顽强支撑。②根基庞大,底蕴深厚。③消除欲念,心灵清净。④孤寂中自得其乐。⑤逆境中沉稳淡定。⑥在自然面前卑微渺小。(每条1分,答出任意4条即可得满分)
9.①多用短句,节奏明快。②穿插使用第二人称“你”,增强代入感和抒情性。③多用排比,语势强烈,具有震撼力。④意象丰富,语言形象,极富画面感。⑤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⑥词藻丰富,语言绚丽,给听众丰富的审美享受。(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10. C
11.B(补荫制度不是通过考试获得)
12.B(前任知州大肆敛取砚台是为了用进贡剩余的砚台进献权贵,包拯终止的也不是进贡行为)13.(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2)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14.盗割牛舌者很可能是牛主人的仇家,牛主人杀牛卖肉,触犯法律,盗割牛舌者可能会认为是进一步陷害牛主人的机会,主动报案,恰恰会暴露自己的罪行。
15.B(“诗人的清高心志”错,应为“秋蝉的清高心志”)
16.颈联句句写蝉,又句句言志。①秋蝉频繁更换树木栖息,居无定所,暗指作者无人赏识、不被器重的苦闷之情。②玉蝉不甘作为高官帽饰,喻指作者不想依附权贵的高洁之志。颈联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不想依附权贵的清高。(6分)
17.(1)辟邪说,难壬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
18. B
19.B(“鳞光”正确)
20. C
21.悲剧性就是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的悲剧主体即使陷人毁灭的境况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的精神。
22.略
23.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按照当时律令,杀害耕牛的人要被判罪。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离任后,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革除贪官官职,终身不再录用,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动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充、耶、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暑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植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逸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1.B(“具有宿命意识,有消极倾向”错,天命不同于“命定之事”,天命的必然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2.D.(A.材料一认为的“必然性”和李泽厚认为的“有限性”是一致的。B.“从而”错,“敬畏”与“保持自身”是并列关系,两者无因果关系。C. “这种自我认知是学习者进取的标志”并非李泽厚的观点,文中“事实上”表明这是作者的观点。)
3.D(A项是对前途的迷茫,B项是盲目自信、不自量力,C项是一种宿命论,都不是李泽厚的天命论:D项体现了李泽厚天命论中的有限性与可能性)
4.①引出“知天命”的概念:②分别阐释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③从三个方面分析人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命”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天命”中实现自己,获得快乐。
5.①知道和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②要确立明确的志向。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智慧,获得前进的力量。④要怀有敬畏之心。⑤要保持自身和自我反省。⑥尽职尽责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每条1分)
6.A(B.“贪婪而保守”错;C.“对家乡留恋和思念”错;D.“史诗”错误)
7.A(本文无“反问”和“通感”)
8.①坚韧不屈,顽强支撑。②根基庞大,底蕴深厚。③消除欲念,心灵清净。④孤寂中自得其乐。⑤逆境中沉稳淡定。⑥在自然面前卑微渺小。(每条1分,答出任意4条即可得满分)
9.①多用短句,节奏明快。②穿插使用第二人称“你”,增强代入感和抒情性。③多用排比,语势强烈,具有震撼力。④意象丰富,语言形象,极富画面感。⑤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⑥词藻丰富,语言绚丽,给听众丰富的审美享受。(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10. C
11.B(补荫制度不是通过考试获得)
12.B(前任知州大肆敛取砚台是为了用进贡剩余的砚台进献权贵,包拯终止的也不是进贡行为)13.(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2)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14.盗割牛舌者很可能是牛主人的仇家,牛主人杀牛卖肉,触犯法律,盗割牛舌者可能会认为是进一步陷害牛主人的机会,主动报案,恰恰会暴露自己的罪行。
15.B(“诗人的清高心志”错,应为“秋蝉的清高心志”)
16.颈联句句写蝉,又句句言志。①秋蝉频繁更换树木栖息,居无定所,暗指作者无人赏识、不被器重的苦闷之情。②玉蝉不甘作为高官帽饰,喻指作者不想依附权贵的高洁之志。颈联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不想依附权贵的清高。(6分)
17.(1)辟邪说,难壬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
18. B
19.B(“鳞光”正确)
20. C
21.悲剧性就是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的悲剧主体即使陷人毁灭的境况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的精神。
22.略
23.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按照当时律令,杀害耕牛的人要被判罪。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离任后,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革除贪官官职,终身不再录用,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动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充、耶、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暑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植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逸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