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决胜新高考高三大联考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3)
时间:2022-05-09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4 .材料一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观点颠覆传统说法;材料二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书文史并重的特点。
5 .(1)首先提出木斋的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的观点;接着论述木斋运用逻辑思考对文学源头提出新的看法;然后论述木斋对《诗经》“风雅颂”和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重新排序体现全新视角;最后论述木斋对先泰文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错。原文是“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可见,木斋先生对众说纷纭先秦文学的源头给出明确答案。
C .“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错。原文说的是刘毓庆肯定木斋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的做法,而不是说肯定木斋否定“采诗说”“删诗说”的观点。
D .“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错。原文只是说“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故选B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C .“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错,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只是体现了他的先秦文学史观,并不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故选C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孟子译注》研究”是对“译注”的研究,不涉及文学史。
故选B 。
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由“ 《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可知,材料一作者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是为了侧重论证木斋的观点颠覆传统说法。
材料二,由“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如木斋致力于……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可知,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书文史并重的特点。
5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四段。
第一段,根据“ 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可知,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木斋的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的观点。
第二段,首先说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然后指出先秦文学的起源众说纷纭,接着指出木斋教授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再通过引用其“ 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观点,该段论述木斋运用逻辑思考对文学源头提出新的看法。
第三段,根据“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周颂》—《大雅》—《小雅》—十五《国风》’,指出‘诗六义’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这一观点与‘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分析,该段论述木斋对《诗经》“风雅颂”和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重新排序体现全新视角。
第四段,根据“ 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分析,该段论述木斋对先泰文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考生最后采用“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
6 .D
7 .D
8 .①寥落苍茫的山野、寒露悲风和重霜淡月等自然之景增添了“我”情怀凄紧、离别的凄伤,因而说自然是严峭的。②妻子的理解、H君的慈爱、Y姊妹兄弟们的同嬉,又让“我”感到温暖,故而说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
9 .(1)表现:①“我”心急慌忙地离山居,感到凄伤、沉重、空寂;②环忙忙地帮我收拾物件,恋恋不舍;③山中主人举手扬巾送别,内心怅惘。
(2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心境的道别,全方位地表现了“冬晚的别”中所蕴含多种情感,丰富了“别”的内涵,赞美了人间真情。
10 .C
11 .B
12 .C
13 .(1)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并且才智出众的(孩子),(你)是我的小友了。”他想用建立伟大的功业规劝我,哪里料到我一事无成呢?
(2 )刚想构思,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好,再次放下笔。即使这样,只谈我的癖好缺点,那也是可以记载的啊。
14 .①国破家亡,自己只是苟活于世;②人生已老,担心突然离世;③思慕古人,效仿而作。
15 .C
16 .①朋友一个个离去,满怀离别的伤感;②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③自己却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的痛苦;④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
1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虑,壅,蔽,黜。
18 .B
19 .D
20 .示例:①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③桌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
【解析】
18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渊源深厚:关系很密切, 或者事情之间的关系很近。文中是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从上文“ 危机意识”可知,此处是强调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应用“居安思危”。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时间一点都不容许耽搁。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文中强调的是行动的必要性,应用“刻不容缓”。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驰而不息:奔驰向前不停息。从后文“ 持之以恒,长效推进”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停息,应用“驰而不息”。
故选B 。
19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三处错误:
(1 )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删除“根据”或“显示”其中之一。
(2 )搭配不当。“高达”应接一个具体数字,而“1700万至1800万吨”是一个约数,故应将“高达”改为“约为”。
(3 )不合逻辑。“至少”与“左右”不能同时存在,应删除其一。
只有D 修改正确。
故选D 。
20 .
本题考查学生实用性宣传语或标语的写作能力。
写作宣传标语,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效应。
本题要求写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同时要求运用对称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所以每条标语应是两句,字数相同,还要运用修辞手法。在宣传标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在拟写标语时可以从这几种修辞中选择。
粮食是农民付出艰辛劳动取得的,其中包含着他们的血汗,据此可以拟写为“ 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这句标语将“剩饭”比喻成“血汗”。或者直接引用名言,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考生可依此写出其他标语。
21 .B
22 .①体验多种发电方式; ②关灯一小时; ③人与自然和谐
【解析】
21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应是先“ 增强……意识”,才能“激发……责任感”,最后体现在行为上的“践行”,这样与后面“养成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更衔接。只有B项符合。
故选B 。
22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 通过互动形式了解传统火力发电与风力、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区别,使公众了解不同能源发电方法与新能源发电的优势”可知,此处是说发电方式的多样,所以“云观展”的形式带领公众走进中国科技馆“能源世界”展厅,是为了“体验多种发电方式”。
第二处,根据“ 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电产品一个小时”可知,此处为:关灯一小时。
第三处,根据“ 表明对自然保护的关切和对环保的支持”可知,此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23 .例文:
江山如此多娇
长城,曾带来“ 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也带来一个个思妇的翘首以盼;曾带来“死人乱如麻,白骨相撑委”,也带来那一声声凄厉的孟姜长哭;曾带来“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也带来一代代功过是非的评判。多少沧桑往事,衰草凄迷,尽附于一条蜿蜒长城上。而如今,长城,是毛泽东笔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多娇江山,亦是他笔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今朝风流。一切娇美风流,尽在这蜿蜒长城。
这一天,不知歇了多少次,爬了多少级台阶,最终那灰色的城墙渐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已经脚踏长城。一方方青砖、一块块巨大石块,铺成了长城的地面,也铺成了长城的墙顶,让它就像高山之巅的一条条青石马路,一直延伸到无垠远方。我摸着石砖,感受那斑驳粗糙。隐隐地,我能感觉到来自远古的气息,能听到激昂的呐喊。
长城脚下,从前,也许是无尽旷野,也许是茫茫大漠;而如今,我只能看到一片青绿。青绿之间,偶尔有几个小村庄、几个小厂房和一条条崭新的马路。虽然,我知道此时我见到的,不过是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中的一点遗珍,不过是万里长城中的区区几千里。但我知道,曾经,我们用长城内外来区别评判的贫穷与富裕、文化沙漠与文明森林俱已成烟。如今,长城内外的一切中华大地,都是我们的多娇江山!
这条被我们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曾经纵横万里,今已雄峙千年。曾经,秦始皇想要依靠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却因不施仁政而二世而亡;曾经,永乐帝朱棣迁都北平,并修建明长城,立志“ 天子守国门”。而如今,长城再也不是我们抵御外敌的屏障了,因为长城早已尽数在我们的国土之内。更因为,我们的屏障已不再是这一方方青砖、一堵堵墙,而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强大的中国制度,和万众一心的人民群众。这条修建两千余载,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万里长城,早已不再是一道物理屏障,而是化于我们心中,众志成长城。就如一个个不慕名利、风餐露宿的长城保护员,用淡泊与恒心守护这座古老长城;就如如今疫情中一个个奋勇前行的“逆行者”,用医者仁心造成抵御病毒的医学长城;也如一个个飞天或隐于幕后的航天英雄,用专业和敬业铸就一道新的太空长城。正因如此,万里江山才能依旧如此多娇,万千国人才能安居乐业。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富强、复兴……
起风了。
风吹乱了我的长发,吹散了历史云烟,却吹出了草枯草黄,吹过了断壁残垣,也让我记住了那些边墙内外的故事,记住了长城内外这如此多娇的江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用了巴金、丰子恺和老舍赞美祖国各地名胜的语句。其中西湖代表柔美的江南风光;黄山“ 一心向着阳光”,代表了中华大地和中国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大兴安岭的松针和古木,既代表大兴安岭这片古林的久远历史,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第二部分引发考生对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南国、北国、城市、农村说明所写地域不收限制,更说明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具备从自己所处的土地中感受到美、感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能力。
由此,第三部分揭示写作主题:江山如此多娇。第四部分明确写作要求。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抒写、赞美,激发考生的爱国情怀,增进考生的爱国意识。
写作时,在情境上,要回答材料中“ 你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这一问题,强调个体在独特情境中的独特感受;在主题上,要突出“江山如此多娇”这个中心,充分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在立意上,可从自己所见写起,以一斑而窥全豹,也可从整体上全面表现,但不管哪种立意,最终指向都必须是表现祖国大地的美好、抒发自己对故土和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歌颂与赞扬我们的祖国。在体裁上,不加限制,只要选自己最擅长的一种即可。
立意:
1. 大好河山,让我看到江山如此多娇。
2. 乡村风物,让我看到江山如此多娇。
3. 国人精神,让我看到江山如此多娇。
1 .B
2 .C
3 .B
4 .材料一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观点颠覆传统说法;材料二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书文史并重的特点。
5 .(1)首先提出木斋的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的观点;接着论述木斋运用逻辑思考对文学源头提出新的看法;然后论述木斋对《诗经》“风雅颂”和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重新排序体现全新视角;最后论述木斋对先泰文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错。原文是“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可见,木斋先生对众说纷纭先秦文学的源头给出明确答案。
C .“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错。原文说的是刘毓庆肯定木斋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的做法,而不是说肯定木斋否定“采诗说”“删诗说”的观点。
D .“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错。原文只是说“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故选B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C .“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错,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只是体现了他的先秦文学史观,并不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故选C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孟子译注》研究”是对“译注”的研究,不涉及文学史。
故选B 。
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由“ 《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可知,材料一作者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是为了侧重论证木斋的观点颠覆传统说法。
材料二,由“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如木斋致力于……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可知,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书文史并重的特点。
5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四段。
第一段,根据“ 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可知,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木斋的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的观点。
第二段,首先说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然后指出先秦文学的起源众说纷纭,接着指出木斋教授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再通过引用其“ 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观点,该段论述木斋运用逻辑思考对文学源头提出新的看法。
第三段,根据“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周颂》—《大雅》—《小雅》—十五《国风》’,指出‘诗六义’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这一观点与‘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分析,该段论述木斋对《诗经》“风雅颂”和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重新排序体现全新视角。
第四段,根据“ 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分析,该段论述木斋对先泰文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考生最后采用“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
6 .D
7 .D
8 .①寥落苍茫的山野、寒露悲风和重霜淡月等自然之景增添了“我”情怀凄紧、离别的凄伤,因而说自然是严峭的。②妻子的理解、H君的慈爱、Y姊妹兄弟们的同嬉,又让“我”感到温暖,故而说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
9 .(1)表现:①“我”心急慌忙地离山居,感到凄伤、沉重、空寂;②环忙忙地帮我收拾物件,恋恋不舍;③山中主人举手扬巾送别,内心怅惘。
(2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心境的道别,全方位地表现了“冬晚的别”中所蕴含多种情感,丰富了“别”的内涵,赞美了人间真情。
10 .C
11 .B
12 .C
13 .(1)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并且才智出众的(孩子),(你)是我的小友了。”他想用建立伟大的功业规劝我,哪里料到我一事无成呢?
(2 )刚想构思,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好,再次放下笔。即使这样,只谈我的癖好缺点,那也是可以记载的啊。
14 .①国破家亡,自己只是苟活于世;②人生已老,担心突然离世;③思慕古人,效仿而作。
15 .C
16 .①朋友一个个离去,满怀离别的伤感;②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③自己却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的痛苦;④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
1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虑,壅,蔽,黜。
18 .B
19 .D
20 .示例:①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③桌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
【解析】
18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渊源深厚:关系很密切, 或者事情之间的关系很近。文中是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从上文“ 危机意识”可知,此处是强调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应用“居安思危”。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时间一点都不容许耽搁。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文中强调的是行动的必要性,应用“刻不容缓”。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驰而不息:奔驰向前不停息。从后文“ 持之以恒,长效推进”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停息,应用“驰而不息”。
故选B 。
19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三处错误:
(1 )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删除“根据”或“显示”其中之一。
(2 )搭配不当。“高达”应接一个具体数字,而“1700万至1800万吨”是一个约数,故应将“高达”改为“约为”。
(3 )不合逻辑。“至少”与“左右”不能同时存在,应删除其一。
只有D 修改正确。
故选D 。
20 .
本题考查学生实用性宣传语或标语的写作能力。
写作宣传标语,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效应。
本题要求写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同时要求运用对称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所以每条标语应是两句,字数相同,还要运用修辞手法。在宣传标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在拟写标语时可以从这几种修辞中选择。
粮食是农民付出艰辛劳动取得的,其中包含着他们的血汗,据此可以拟写为“ 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这句标语将“剩饭”比喻成“血汗”。或者直接引用名言,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考生可依此写出其他标语。
21 .B
22 .①体验多种发电方式; ②关灯一小时; ③人与自然和谐
【解析】
21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应是先“ 增强……意识”,才能“激发……责任感”,最后体现在行为上的“践行”,这样与后面“养成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更衔接。只有B项符合。
故选B 。
22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 通过互动形式了解传统火力发电与风力、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区别,使公众了解不同能源发电方法与新能源发电的优势”可知,此处是说发电方式的多样,所以“云观展”的形式带领公众走进中国科技馆“能源世界”展厅,是为了“体验多种发电方式”。
第二处,根据“ 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电产品一个小时”可知,此处为:关灯一小时。
第三处,根据“ 表明对自然保护的关切和对环保的支持”可知,此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23 .例文:
江山如此多娇
长城,曾带来“ 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也带来一个个思妇的翘首以盼;曾带来“死人乱如麻,白骨相撑委”,也带来那一声声凄厉的孟姜长哭;曾带来“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也带来一代代功过是非的评判。多少沧桑往事,衰草凄迷,尽附于一条蜿蜒长城上。而如今,长城,是毛泽东笔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多娇江山,亦是他笔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今朝风流。一切娇美风流,尽在这蜿蜒长城。
这一天,不知歇了多少次,爬了多少级台阶,最终那灰色的城墙渐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已经脚踏长城。一方方青砖、一块块巨大石块,铺成了长城的地面,也铺成了长城的墙顶,让它就像高山之巅的一条条青石马路,一直延伸到无垠远方。我摸着石砖,感受那斑驳粗糙。隐隐地,我能感觉到来自远古的气息,能听到激昂的呐喊。
长城脚下,从前,也许是无尽旷野,也许是茫茫大漠;而如今,我只能看到一片青绿。青绿之间,偶尔有几个小村庄、几个小厂房和一条条崭新的马路。虽然,我知道此时我见到的,不过是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中的一点遗珍,不过是万里长城中的区区几千里。但我知道,曾经,我们用长城内外来区别评判的贫穷与富裕、文化沙漠与文明森林俱已成烟。如今,长城内外的一切中华大地,都是我们的多娇江山!
这条被我们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曾经纵横万里,今已雄峙千年。曾经,秦始皇想要依靠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却因不施仁政而二世而亡;曾经,永乐帝朱棣迁都北平,并修建明长城,立志“ 天子守国门”。而如今,长城再也不是我们抵御外敌的屏障了,因为长城早已尽数在我们的国土之内。更因为,我们的屏障已不再是这一方方青砖、一堵堵墙,而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强大的中国制度,和万众一心的人民群众。这条修建两千余载,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万里长城,早已不再是一道物理屏障,而是化于我们心中,众志成长城。就如一个个不慕名利、风餐露宿的长城保护员,用淡泊与恒心守护这座古老长城;就如如今疫情中一个个奋勇前行的“逆行者”,用医者仁心造成抵御病毒的医学长城;也如一个个飞天或隐于幕后的航天英雄,用专业和敬业铸就一道新的太空长城。正因如此,万里江山才能依旧如此多娇,万千国人才能安居乐业。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富强、复兴……
起风了。
风吹乱了我的长发,吹散了历史云烟,却吹出了草枯草黄,吹过了断壁残垣,也让我记住了那些边墙内外的故事,记住了长城内外这如此多娇的江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用了巴金、丰子恺和老舍赞美祖国各地名胜的语句。其中西湖代表柔美的江南风光;黄山“ 一心向着阳光”,代表了中华大地和中国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大兴安岭的松针和古木,既代表大兴安岭这片古林的久远历史,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第二部分引发考生对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南国、北国、城市、农村说明所写地域不收限制,更说明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具备从自己所处的土地中感受到美、感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能力。
由此,第三部分揭示写作主题:江山如此多娇。第四部分明确写作要求。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抒写、赞美,激发考生的爱国情怀,增进考生的爱国意识。
写作时,在情境上,要回答材料中“ 你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这一问题,强调个体在独特情境中的独特感受;在主题上,要突出“江山如此多娇”这个中心,充分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在立意上,可从自己所见写起,以一斑而窥全豹,也可从整体上全面表现,但不管哪种立意,最终指向都必须是表现祖国大地的美好、抒发自己对故土和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歌颂与赞扬我们的祖国。在体裁上,不加限制,只要选自己最擅长的一种即可。
立意:
1. 大好河山,让我看到江山如此多娇。
2. 乡村风物,让我看到江山如此多娇。
3. 国人精神,让我看到江山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