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邢台市2022届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6-01
参考答案
1.B
2.D
3.B
4.都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材料二则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
5.①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②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③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这一理解不当,属于歪曲原文信息,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原文并非说“史料缺乏”是根本原因。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错,应是印证文学叙事中含有历史叙事的道理。
B.材料二第一段是“‘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原文的意思是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产生了“文学方法”的概念。选项将这一影响延伸到前文中的“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显然有误。
C.“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原因概括有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是“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可见其原因应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阐述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时间的先后关系,强调历史叙事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因为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影响而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
A.文学叙事中历史的真实痕迹。
C.钱锺书先生认为《左传》中的“鉏麑”是虚构的。这个观点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一致。
D.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看材料一,最后一段的总结是“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可见材料一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还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
再看材料二,“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可见材料二也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二还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早期的历史内容……断不容轻信为事实”。
材料一有“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正如吕思勉所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由此可知,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由此可知,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
材料一中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由此可知,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6.A
7.C
8.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9.①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②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心地纯正;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贪鄙自私。③老画家身为市美协主席,却异常随和,不摆架子,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追慕虚荣,贪图享受。④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此”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并非就是因为他与老画家的“同乡、旧友、中学同学”的关系。
C.分析显得武断。“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这一理解不完全正确。从原文语境看,这两个细节固然表现这个青年的“温文尔雅”,但“谦卑低调”则并不妥帖,从“熟练地”“又极随便地”等修饰语不难品味出这个青年的造作,有想要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
D.属于局部误读。“不修边幅”“俭朴”这些理解尚可,但“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这一理解则不恰当。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错,这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文中“构思”有两个含义,一是老画家的油画构思,“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二是青年的小说构思,“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避免旁逸斜出。
从主题上看,老画家为了找到合适的画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而且他家房间小,“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出门乘坐的是公交车,“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还有他的衣着打扮,“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由此可见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出门要打出租,“要不要叫出租汽车?”;喜欢奢华的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并且认为画家偷木条做画框很猥琐,并立即有了小说构思,“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可见青年与老画家的人品不一样,对艺术的追求也不一样。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
在青年眼里,“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却心地纯正,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看到老朋友给他带的茶叶“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青年显得格外高大”“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他出门就要打出租,而且认为“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见到新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面对老画家被警卫质疑的窘境,他不愿出去作证,“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可见其贪鄙自私。
老画家地位不低,是“市美协主席”,然而他却衣着朴素,出门乘公交车,为了找个画框费尽力气,而且对待青年非常随和,不摆架子,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他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就连陪青年去看房子,关注点也在自己的画框上,对“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更感兴趣;他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而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他不去为画家解围,却“构思”起了小说,“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他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他追慕虚荣,贪图享受,穿戴讲究,出门要打出租,对新房间的豪华很满意甚至要求更高“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
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10.A
11.C
12.C
13.(1)刘吉让门客徐鹏用破格提拔引诱御史魏璋,让魏璋观察汤鼐。
(2)费用不够,大概是因为赏赐过度、大兴土木等缘故。如果一切都节省,自然应该有一些宽裕。
14.世上小人时常存在,君主任用贤人可以抑制小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礼部尚书倪岳分类上奏各地的灾害异常现象。皇上让各位朝廷大臣一同加以修身反省。先前,各地报告灾害异常现象,礼部分类汇集。一年结束时复查一次,作为惯例。倪岳就按日期的先后,条分缕析,末尾又引用经史资料,恳切为皇上陈述这些事。
“礼部类集”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以日月先后”作状语修饰“汇分条析”,作为修饰成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错,“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在三皇之后,夏代以前。说法不一,但不包括大禹。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 “请求有关部门]把太仓中储蓄的公款等送到边境上”错,原文为“请令诸布政司,公帑积贮及均徭羡余,尽输太仓”,应是请求有关部门把储蓄的公款等送到太仓。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啖”意为“引诱”;“殊擢”意为“破格提拔”;“伺”意为“观察”。
(2)“用”意为“费用”;“以”意为“因为”;“裕”意为“宽裕”。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末“舜、禹之朝,不无共、鲧……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谷应泰通过举例说明世上常有小人;
“管隰在朝,刁开难乱;孔明作相,黄皓无权”,管仲、隰朋在朝廷,竖刁、开方难以作乱;孔明担任丞相,黄皓没权。“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国君任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之间,安稳危险潜伏不可不明白啊。作者认为贤人君子可以抑制小人,所以君主应该任用贤人,并认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参考译文: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把第二年作为弘治元年。征召辞官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担任吏部尚书。御史汤鼐、寿州知州刘概犯罪被关进监狱。在这之前,万安、刘吉、尹直在府衙中曾经对汤鼐说:“朝廷不想打开上疏进言的道路。”汤鼐就用这些话来弹劾他们。不久万安、尹直都被罢免了官职,汤鼐等人认为小人被斥退,君子就可以进入朝廷,即使刘吉还在,也不值得忧虑了。刘吉让门客徐鹏用破格提拔引诱御史魏璋,让魏璋观察汤鼐。汤鼐家住寿州,知州刘概给汤鼐写了一封信。说梦中有一个人牵着牛,陷入泥沼中,汤鼐用手提着牛角,拉着牛向上。这是国势濒临危险,依靠汤鼐才能平安的征兆。汤鼐十分高兴,拿出信来给客人看。魏璋用这弹劾汤鼐,认为他妖言惑众,诋毁国家。汤鼐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礼部尚书倪岳分类上奏各地的灾害异常现象。皇上让各位朝廷大臣一同加以修身反省。先前,各地报告灾害异常现象,礼部分类汇集。一年结束时复查一次,作为惯例。倪岳就按日期的先后,条分缕析,末尾又引用经史资料,恳切为皇上陈述这些事。外戚张氏有河间赏的土地四百顷。想吞并这块地旁边的民田一千多顷,占有它,并且请求每亩增加税银二分。户部尚书周经说:“河间的土地大多是泥沼。近来因为长时间干旱,贫民在退水后的滩地耕种,碰到洪涝就被淹没。如果想增加税收,会遗留无穷尽的害处,不可这样。”给事中曾昂上奏说,因边境调度每日频繁,请求命令各布政司,公款积蓄和均徭的剩余,全部送到太仓。户部尚书周经说:“费用不够,大概是因为赏赐过度、大兴土木等缘故。如果一切都节省,自然应该有一些宽裕。一定要搜刮尽天下的财富,难道是藏富于民的意思吗?”于是停止这件事。戴珊曾经因老病请求退休。皇上不答应。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坚决,客人尚且为主人勉强留下,为什么不能为我留下呢?并且天下还没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不久,流泪了很长时间。戴珊和刘大夏都叩首哭泣。戴珊出来后对刘大夏说:“死在这个官位上。”
谷应泰说:阳盛的时候,一定潜伏着阴影,舜、禹那个时代,不是没有共工、鲧。得志就变为老虎。失志就像老鼠一样躲藏。所以管仲、隰朋在朝廷,竖刁、开方难以作乱;孔明担任丞相,黄皓没权。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那一天吗?国君任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之间,安稳危险潜伏不可不明白啊。听说皇上跟张皇后感情非常专注。夫妻感情和谐专一,还是古今仅有的事。
15.B
16.①“高兴余飞动”是说陆游虽遭贬谪,但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是说耿耿忠心,皇天可鉴,总会有起用之时。②该联包含诗人与友人共勉的深意,抒发志在朝廷、忠于朝廷、渴望得用之隐衷。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表达归隐之切”错误。三、四两句紧承“心”字而来,实写“心”的内涵。“京口”即镇江,“山阴”即会稽,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爱京口”与“忆山阴”,应是情感所钟,心之所向。陆游家本山阴,自难忘怀山川美景。作者以乡思解释陆游返里待阙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要避开人主之逆鳞;并非表达陆游“归隐之切”。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针对五、六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题。考生须基于整首诗语境来分析。
五、六两句就三、四句作转折。前者出以陆游口吻,写其所思所忆;后者转由作者叙事,写其所见所感。
“高兴余飞动”意思是“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高兴”是形容情志高远,这是赞陆游心志高远,结合“待阙:等待补缺任命”可知,陆游此次归去是贬谪之后等待补缺,本该是失意之时,却依然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意思是“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孤忠”是指得不到理解的忠诚,而“有照临”是说陆游的一片忠心总会被皇天察知,定会有起用之时,叹友人以忠获罪。作者的这两句话,语重心长,既是对陆游的安慰和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励,这里既可见陆游之心,亦可见范成大之心。表现出忠于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心志。
17.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小学而大遗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易水潺援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陛”“授”“遗”。
18.C
19.D
20.①构成:句中用形容人的词语“娴静温柔”“凶猛暴戾”形容黄河,把黄河人格化,这是比拟的手法:句中“娴静温柔”与“凶猛暴戾”形成“性情”上的对比,“清澈见底”与“浑黄如浆”形成“情态”上的对比,这是对比的手法。②表达效果:运用比拟、对比手法,形象而充分地凸显了黄河的多面性,突出了“黄河”说不完、看不尽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掷地有声:形容诗文优美,声调铿锵。也形容才华很高或话语坚定有力,意义深远。字字珠玑:形容文章极为优美。根据后文语境“道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天然的血脉联系”,可知应选“掷地有声”。
第二组,一应俱全:形容一切具备。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侧于某个或某些事物无所不包,根据前面的“图片、化石、出土文物等”可知,应选“一应俱全”。
第三组,薪火相传:比喻种族、文化代代相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地进行战斗。根据后文语境“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可知应选“薪火相传”。
第四组,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根据语境,这里修饰的是“母亲河”,与学识、本领无关,应选“当之无愧”。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应为“囿于社会制度”,或“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是不合逻辑,“黄河泛滥成灾……是人们的美好梦想”不合逻辑,应为“黄河安稳平静……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三是语序不当,“常常”应在“只能”前面。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构成:“她的娴静温柔”“她的凶猛暴戾”,用形容人的性情的词语来写黄河,把黄河人格化,这是比拟;“娴静温柔”与“凶猛暴戾”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二者形成对比,“清澈见底”与“浑黄如浆”是两种相反的“情态”,二者构成对比。
表达效果:运用比拟、对比手法来写黄河,将黄河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了黄河的多面性,与后文“说不完的黄河,看不尽的黄河”语意衔接一致,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1.B
22.①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②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③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困住”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反语。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前文说“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根据前文“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后文“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
第②处应填的内容,是对后文“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的总结性概括,这些内容都是指向海洋变暖后的灾难,故填“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③处,后文说明海水水温对容纳氧气的影响:温度高,海洋会更缺氧。据此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
1.B
2.D
3.B
4.都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材料二则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
5.①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②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③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这一理解不当,属于歪曲原文信息,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原文并非说“史料缺乏”是根本原因。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错,应是印证文学叙事中含有历史叙事的道理。
B.材料二第一段是“‘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原文的意思是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产生了“文学方法”的概念。选项将这一影响延伸到前文中的“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显然有误。
C.“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原因概括有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是“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可见其原因应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阐述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时间的先后关系,强调历史叙事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因为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影响而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
A.文学叙事中历史的真实痕迹。
C.钱锺书先生认为《左传》中的“鉏麑”是虚构的。这个观点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一致。
D.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看材料一,最后一段的总结是“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可见材料一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还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
再看材料二,“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可见材料二也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二还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早期的历史内容……断不容轻信为事实”。
材料一有“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正如吕思勉所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由此可知,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由此可知,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
材料一中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由此可知,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6.A
7.C
8.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9.①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②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心地纯正;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贪鄙自私。③老画家身为市美协主席,却异常随和,不摆架子,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追慕虚荣,贪图享受。④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此”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并非就是因为他与老画家的“同乡、旧友、中学同学”的关系。
C.分析显得武断。“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这一理解不完全正确。从原文语境看,这两个细节固然表现这个青年的“温文尔雅”,但“谦卑低调”则并不妥帖,从“熟练地”“又极随便地”等修饰语不难品味出这个青年的造作,有想要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
D.属于局部误读。“不修边幅”“俭朴”这些理解尚可,但“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这一理解则不恰当。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错,这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文中“构思”有两个含义,一是老画家的油画构思,“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二是青年的小说构思,“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避免旁逸斜出。
从主题上看,老画家为了找到合适的画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而且他家房间小,“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出门乘坐的是公交车,“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还有他的衣着打扮,“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由此可见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出门要打出租,“要不要叫出租汽车?”;喜欢奢华的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并且认为画家偷木条做画框很猥琐,并立即有了小说构思,“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可见青年与老画家的人品不一样,对艺术的追求也不一样。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
在青年眼里,“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却心地纯正,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看到老朋友给他带的茶叶“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青年显得格外高大”“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他出门就要打出租,而且认为“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见到新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面对老画家被警卫质疑的窘境,他不愿出去作证,“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可见其贪鄙自私。
老画家地位不低,是“市美协主席”,然而他却衣着朴素,出门乘公交车,为了找个画框费尽力气,而且对待青年非常随和,不摆架子,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他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就连陪青年去看房子,关注点也在自己的画框上,对“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更感兴趣;他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而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他不去为画家解围,却“构思”起了小说,“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他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他追慕虚荣,贪图享受,穿戴讲究,出门要打出租,对新房间的豪华很满意甚至要求更高“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
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10.A
11.C
12.C
13.(1)刘吉让门客徐鹏用破格提拔引诱御史魏璋,让魏璋观察汤鼐。
(2)费用不够,大概是因为赏赐过度、大兴土木等缘故。如果一切都节省,自然应该有一些宽裕。
14.世上小人时常存在,君主任用贤人可以抑制小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礼部尚书倪岳分类上奏各地的灾害异常现象。皇上让各位朝廷大臣一同加以修身反省。先前,各地报告灾害异常现象,礼部分类汇集。一年结束时复查一次,作为惯例。倪岳就按日期的先后,条分缕析,末尾又引用经史资料,恳切为皇上陈述这些事。
“礼部类集”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以日月先后”作状语修饰“汇分条析”,作为修饰成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错,“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在三皇之后,夏代以前。说法不一,但不包括大禹。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 “请求有关部门]把太仓中储蓄的公款等送到边境上”错,原文为“请令诸布政司,公帑积贮及均徭羡余,尽输太仓”,应是请求有关部门把储蓄的公款等送到太仓。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啖”意为“引诱”;“殊擢”意为“破格提拔”;“伺”意为“观察”。
(2)“用”意为“费用”;“以”意为“因为”;“裕”意为“宽裕”。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末“舜、禹之朝,不无共、鲧……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谷应泰通过举例说明世上常有小人;
“管隰在朝,刁开难乱;孔明作相,黄皓无权”,管仲、隰朋在朝廷,竖刁、开方难以作乱;孔明担任丞相,黄皓没权。“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国君任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之间,安稳危险潜伏不可不明白啊。作者认为贤人君子可以抑制小人,所以君主应该任用贤人,并认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参考译文: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把第二年作为弘治元年。征召辞官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担任吏部尚书。御史汤鼐、寿州知州刘概犯罪被关进监狱。在这之前,万安、刘吉、尹直在府衙中曾经对汤鼐说:“朝廷不想打开上疏进言的道路。”汤鼐就用这些话来弹劾他们。不久万安、尹直都被罢免了官职,汤鼐等人认为小人被斥退,君子就可以进入朝廷,即使刘吉还在,也不值得忧虑了。刘吉让门客徐鹏用破格提拔引诱御史魏璋,让魏璋观察汤鼐。汤鼐家住寿州,知州刘概给汤鼐写了一封信。说梦中有一个人牵着牛,陷入泥沼中,汤鼐用手提着牛角,拉着牛向上。这是国势濒临危险,依靠汤鼐才能平安的征兆。汤鼐十分高兴,拿出信来给客人看。魏璋用这弹劾汤鼐,认为他妖言惑众,诋毁国家。汤鼐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礼部尚书倪岳分类上奏各地的灾害异常现象。皇上让各位朝廷大臣一同加以修身反省。先前,各地报告灾害异常现象,礼部分类汇集。一年结束时复查一次,作为惯例。倪岳就按日期的先后,条分缕析,末尾又引用经史资料,恳切为皇上陈述这些事。外戚张氏有河间赏的土地四百顷。想吞并这块地旁边的民田一千多顷,占有它,并且请求每亩增加税银二分。户部尚书周经说:“河间的土地大多是泥沼。近来因为长时间干旱,贫民在退水后的滩地耕种,碰到洪涝就被淹没。如果想增加税收,会遗留无穷尽的害处,不可这样。”给事中曾昂上奏说,因边境调度每日频繁,请求命令各布政司,公款积蓄和均徭的剩余,全部送到太仓。户部尚书周经说:“费用不够,大概是因为赏赐过度、大兴土木等缘故。如果一切都节省,自然应该有一些宽裕。一定要搜刮尽天下的财富,难道是藏富于民的意思吗?”于是停止这件事。戴珊曾经因老病请求退休。皇上不答应。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坚决,客人尚且为主人勉强留下,为什么不能为我留下呢?并且天下还没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不久,流泪了很长时间。戴珊和刘大夏都叩首哭泣。戴珊出来后对刘大夏说:“死在这个官位上。”
谷应泰说:阳盛的时候,一定潜伏着阴影,舜、禹那个时代,不是没有共工、鲧。得志就变为老虎。失志就像老鼠一样躲藏。所以管仲、隰朋在朝廷,竖刁、开方难以作乱;孔明担任丞相,黄皓没权。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那一天吗?国君任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之间,安稳危险潜伏不可不明白啊。听说皇上跟张皇后感情非常专注。夫妻感情和谐专一,还是古今仅有的事。
15.B
16.①“高兴余飞动”是说陆游虽遭贬谪,但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是说耿耿忠心,皇天可鉴,总会有起用之时。②该联包含诗人与友人共勉的深意,抒发志在朝廷、忠于朝廷、渴望得用之隐衷。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表达归隐之切”错误。三、四两句紧承“心”字而来,实写“心”的内涵。“京口”即镇江,“山阴”即会稽,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爱京口”与“忆山阴”,应是情感所钟,心之所向。陆游家本山阴,自难忘怀山川美景。作者以乡思解释陆游返里待阙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要避开人主之逆鳞;并非表达陆游“归隐之切”。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针对五、六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题。考生须基于整首诗语境来分析。
五、六两句就三、四句作转折。前者出以陆游口吻,写其所思所忆;后者转由作者叙事,写其所见所感。
“高兴余飞动”意思是“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高兴”是形容情志高远,这是赞陆游心志高远,结合“待阙:等待补缺任命”可知,陆游此次归去是贬谪之后等待补缺,本该是失意之时,却依然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意思是“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孤忠”是指得不到理解的忠诚,而“有照临”是说陆游的一片忠心总会被皇天察知,定会有起用之时,叹友人以忠获罪。作者的这两句话,语重心长,既是对陆游的安慰和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励,这里既可见陆游之心,亦可见范成大之心。表现出忠于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心志。
17.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小学而大遗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易水潺援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陛”“授”“遗”。
18.C
19.D
20.①构成:句中用形容人的词语“娴静温柔”“凶猛暴戾”形容黄河,把黄河人格化,这是比拟的手法:句中“娴静温柔”与“凶猛暴戾”形成“性情”上的对比,“清澈见底”与“浑黄如浆”形成“情态”上的对比,这是对比的手法。②表达效果:运用比拟、对比手法,形象而充分地凸显了黄河的多面性,突出了“黄河”说不完、看不尽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掷地有声:形容诗文优美,声调铿锵。也形容才华很高或话语坚定有力,意义深远。字字珠玑:形容文章极为优美。根据后文语境“道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天然的血脉联系”,可知应选“掷地有声”。
第二组,一应俱全:形容一切具备。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侧于某个或某些事物无所不包,根据前面的“图片、化石、出土文物等”可知,应选“一应俱全”。
第三组,薪火相传:比喻种族、文化代代相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地进行战斗。根据后文语境“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可知应选“薪火相传”。
第四组,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根据语境,这里修饰的是“母亲河”,与学识、本领无关,应选“当之无愧”。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应为“囿于社会制度”,或“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是不合逻辑,“黄河泛滥成灾……是人们的美好梦想”不合逻辑,应为“黄河安稳平静……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三是语序不当,“常常”应在“只能”前面。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构成:“她的娴静温柔”“她的凶猛暴戾”,用形容人的性情的词语来写黄河,把黄河人格化,这是比拟;“娴静温柔”与“凶猛暴戾”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二者形成对比,“清澈见底”与“浑黄如浆”是两种相反的“情态”,二者构成对比。
表达效果:运用比拟、对比手法来写黄河,将黄河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了黄河的多面性,与后文“说不完的黄河,看不尽的黄河”语意衔接一致,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1.B
22.①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②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③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困住”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反语。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前文说“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根据前文“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后文“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
第②处应填的内容,是对后文“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的总结性概括,这些内容都是指向海洋变暖后的灾难,故填“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③处,后文说明海水水温对容纳氧气的影响:温度高,海洋会更缺氧。据此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